花生主要病害的发生及防控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花生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油脂及食品加工原料。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及气候条件的影响,花生病害的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成为了限制花生产量和品质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制约了花生的生产和贸易。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影响花生产量的主要病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对减轻花生病害损失、推进农业改革、增加经济收益提供了一定帮助。
关键词 花生;病害;防治措施;生物防控
中图分类号 S435.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0-0092-02
花生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2013年我国花生种植面积占全世界花生收获面积的18%左右,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0%左右,花生已经成为我国大宗优势出口的农产品之一[1-4]。随着花生种植面积的扩大及复种指数的提高,花生病害的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据报道,我国花生侵染性病害达24种以上。随着病害的加重,对花生的产量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出口创汇造成了严重影响,对我国花生相关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5]。熟悉掌握花生常发病害的种类和发展趋势,可为适时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叶斑类病害
1.1 病原及症状
花生叶斑类病害是花生黑斑病、褐斑病、网斑病等叶部病害的统称,已成为世界各国花生生长后期花生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花生网斑病的病原为花生茎点霉,属于半知菌亚门;黑斑病病原无性态为球座尾孢,有性态为伯克利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花生褐斑病病原为花生尾胞菌,都属子囊菌亚门[6-7]。
花生叶斑病以褐斑病和黑斑病为主,褐斑病的发生早于黑斑病,因而褐斑病又称为早斑病,黑斑病被称为晚斑病[8-9]。褐斑病发病初期是在花生叶片上形成黄褐色或铁锈色针头大小的病斑,正面观察病斑呈现红褐色或紫色,于花针期始发,结荚期至成熟期为发病盛期,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茎部;黑斑病病斑直径小于褐斑病,一般为1~8 mm,黑斑病最大的特点是病斑的背面有很多小黑点,排列成轮纹状,潮湿环境下可以形成褐色霉状物[10-12]。
1.2 防控措施
1.2.1 农业防治。花生收获后尽早清除病株残体,病残体可以采用沤肥或烧毁的方式处理,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病原菌数量;耕翻土地,将表层土壤中的病原菌翻入底层,使病菌失去侵染能力,以消灭病害初次侵染源。
1.2.2 轮作换茬。由于花生叶斑类病害寄主单一,只能侵染花生,因而可将花生与禾本科及薯类作物进行轮作,有效降低田间菌源数量,达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1.2.3 选择抗病品种。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花生叶斑类病害的重要途径,合理选用抗病品种,尽可能进行多个品种轮换种植,延缓品种抗病性退化或丧失。
1.2.4 药剂防治。施用杀菌剂是防治花生叶斑病的重要措施。自花生始花期开始,根据病情每隔10~15 d喷1次药,连续喷2~4次,能达到预防和控制病害发展的效果。对花生叶斑类病害控制效果较好的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不同杀菌剂交替使用效果更佳[13]。
2 真菌土传病害
2.1 病原及症状
茎腐病、根腐病及白绢病由腐霉菌、镰刀菌、根霉菌、黑曲霉菌、色二孢等真菌引起。种子发育不良、药剂拌种不当、播种过深、低洼积水、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地下害虫严重、早春低温多雨、夏季高温高湿等条件更容易发病。
花生土传病害主要包括茎腐病、根腐病及白绢病,是危害花生的主要病害之一。茎腐病在花生幼苗期发病,使2片子叶发生黑褐色腐烂,然后侵染接近地面茎基部或地下的根茎部,围绕茎四周扩展成一环形病斑,使维管束腐烂[14];花生根腐病可引起根腐、茎基腐和荚果腐烂,从发芽出苗至后期都能发生,以开花结果期特别是盛花期发生最重;花生白绢病主要危害植株茎部、果柄及荚果,高温高湿情况下发病加重。
2.2 防治措施
2.2.1 防止种子霉变。作种用的花生應适时收获,及时翻晒,安全贮藏。播前进行晒种和选种,剔除变质种子,确保种子质量,以减少病害的初次侵染。
2.2.2 适时剥壳、播种。剥壳宜在播种前1个月进行,剥壳前最好先晒果2~3 d,剥壳后挑选皮色良好、粒大饱满的种子作种。
2.2.3 合理轮作。合理轮作是防治土传病害的基本措施,发病轻的地块可隔年轮作,重病区必须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才能达到显著减轻病害的效果。轮作作物以小麦、玉米、甘薯为宜。
2.2.4 合理施肥。施用腐熟肥料,凡混有病残体的土杂肥及牲畜粪肥,不能直接施用,一定要沤制腐熟,尽量减少菌源。
2.2.5 药剂防治。拌种是防治花生土传病害的最有效手段,常用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不同杀菌剂交替使用效果更佳。喷雾的效果较浸种、拌种差,但可作为预防花生苗期发病的一项补救措施。在花生全苗后进行喷雾,花生开花前再喷1次,可基本抑制土传病害的扩展蔓延。采用上述药剂,对根腐病、黑霉病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3 细菌病害
3.1 病原及症状
花生发生的细菌病害主要为青枯病,其病原菌为青枯假单胞杆菌,寄主范围很广,包括茄科、菊科、苋科等35科200种植物[15]。
青枯病自花生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生,以盛花下针期最为严重[16]。该病害属于维管束病害,横切病部呈环状排列的维管束变成深褐色,植株染病后从根部向上扩展至植株顶端,感病植株全株叶片失水萎蔫下垂,最后全株枯死。
3.2 防控措施
3.2.1 农业防治。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控花生青枯病最有效的手段。目前较好的品种有中花2号、鲁花3号、日花1号、桂油28号、粤油320等。抗病品种的选择要结合当地实际,要先进行小面积试验,再进行大面积种植。
3.2.2 合理轮作。与非寄主作物轮作,选取对青枯病有免疫力的作物(如甘薯、西瓜、大豆等)进行轮作与套作。忌重茬,重茬会增加土壤中的病菌数量,还会由于定向吸收的养分不足,导致花生产量降低。
3.2.3 合理施肥。主要包括施足基肥、适量追肥和叶片喷肥。基肥通常占总施肥量的70%~90%,以腐熟有机肥为主,配合速效氮、磷、钾肥;在花生苗期和下针期根据生长状况适当追施一些钾肥及微量元素;结荚期可结合防治病虫害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2.4 改良土壤。改良土壤的质地能够显著提高花生抗病能力、产量及品质;酸性土壤可适量施用石灰,降低土壤酸度,减轻病害发生;利用深翻、严整土地、精耕细作等措施,提高土壤保水及保肥能力;对于砂土要多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3.2.5 花生地水分管理。花生生长期注意田间排水,及时疏通排水沟,实行高畦地膜栽培,避免雨后积水,采用适期播种,合理密植,以利于通风透光。
3.2.6 化学防治。化学防控是防治花生细菌病害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生产中对花生细菌病害防控效果较好的药剂有20%青枯灵可湿性粉剂、14%络氨铜水剂、30%氧氯化铜悬浮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等。在花生盛花期或田间发现零星病株时立即进行药物预防和控制,每隔7~10 d喷1次,连续喷3~4 次,有很好的防治效果[17]。
4 参考文献
[1] 万书波.中国花生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
[2] 张怡.中国花生生产布局变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5.
[3] 杨继松,李新华,郭洪海.东北三省花生生产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308-17310.
[4] 郭洪海,杨丽萍,李新华,等.,黄淮海区域花生生产与品质特征的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6):1233-1238.
[5] 游春平,傅莹,韩静君,等.我国花生病害的种类及其防治措施[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97-101.
[6] 李绍伟,任丽,孙春梅.花生叶斑病流行程度与相关因子分析[J].花生学报,2002(4):27-29.
[7] 沈一,刘永惠,陈志德.花生叶斑病研究概述[J].花生学报,2014,43(2):42-46.
[8] 张庆滢,杨丽英.云南花生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J].花生学报,2003(增刊1):451-457.
[9] 董炜博.美国花生叶部病害的化学治理[J].花生科技,1998(3):10-13.
[10] 陈华,李志敏,花生叶斑病、网斑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4(12):35-38.
[11] 王建文,李军华,李永军,等.河南省花生主要病害的發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5):117.
[12] 陈坤荣,任莉,徐理,等.花生白绢病研究进展[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8,40(2):302-308.
[13] 郭洪参,张悦丽,齐军山,等.山东花生茎腐病病原菌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4,36(4):524-528.
[14] 崔富华,赖明芳,曾孝平.花生青枯病的分布及防治对策研究[J].花生学报,2003,32(4):17-22.
[15] 庞振凤.花生青枯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15):161-163.
[16] 范开业,陈香艳,凌再平.临沂花生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2012(5):186-187.
[17] 李绍伟,李国恒,李俊秀,等.花生普通花叶病毒病防治指标的研究[J].花生科技,1993(3):13-14.
收稿日期 2019-01-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94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