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泉州市红火蚁的发生危害与综合防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红火蚁是收录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最具破坏力的外来入侵有害生物之一。泉州市自2007年发生红火蚁疫情后,及时开展疫情普查、加强监测,采取科学防控措施,有效抑制红火蚁疫情的扩展。通过对泉州市红火蚁进行普查监测,分析红火蚁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从加强植物检疫、开展普查监测和药剂防治方面提出红火蚁的综合防控措施。
  关键词:红火蚁;危害;监测;综合防控
  DOI: 10.13651/j.cnki.fjnykj.2019.02.013
  Abstract: Red fire ant is one of the most destructive invasive alien pests included in 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Since the occurrence of the red fire ant epidemic in 2007, Quanzhou had carried out timely epidemic survey, strengthened surveillance, adopted scientif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o effectively suppress the expansion of the red fire ant epidemic. Based on the survey and monitoring of red fire ant in Quanzhou City, the living habits, occurrence regularity and damage characteristics of red fire ant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mprehensive control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plant quarantine, carrying out census monitoring and chemical control.
  Key words: Red fire ant; Damage; Monitor; Comprehensive control
  红火蚁是收录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最具破坏力的外来入侵有害生物之一,破坏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公共设施及人体健康[1-5]。红火蚁原分布于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传入美国,2001年由于装货柜箱的载入和草皮调运从美国传到中国台湾,再传入广东,从而蔓延到国内各个地方,泉州市自2007年9月在晋江市内坑镇废塑料场发生红火蚁疫情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多方调集力量、资金,全面开展疫情普查、加强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加强群众防控技术培训,推动地毯式的扑杀行动,疫情得到有效控,取得预期防治效果。现将红火蚁发生为害特点与综合防控措施总结如下。
  1 普查监测情况
  1.1 普查监测结果
  红火蚁疫情确认后,泉州市立即组织开展普查,对可能存在疫情的花场、草坪、园艺场、废品收购站,特别是近年来种植的草坪进行全面普查。2010年首次在市区城东街道西福社区发现红火蚁,2013年在泉州市农业学校也发现了红火蚁。近5年来,每年于4月至5月、9月至10月开展2次普查,并进行监测,共普查草坪、绿地、苗圃地、塘边草地代表面积4148.328 万hm2,红火蚁发生面积838.176 万hm2、蚁巢67611个。从调查情况看,红火蚁多数发生于近年新建的绿地区域,主要是种植了携带有红火蚁的苗木、草皮。
  1.2 来源分析
  近几年正是泉州市工业、房地产开发、绿地建设、交通道路建设、农村改造等快速发展时期。泉州市多次在新建绿地上发现红火蚁疫情,主要原因是引种携带了疫情的种苗及草皮。当前在城市园林施工建设过程中,对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防范不足,忽视植物检疫,引种的花卉苗木、草皮很可能携带危险性有害生物(其中包括红火蚁)。红火蚁繁殖速度很快,有些绿地刚建好就出现疫情,加上检疫监督管理未能及时到位,当发现疫情时往往已经大范围扩散,导致防控难度大大增加。
  2 生活习性及危害特点
  2.1 生活习性
  红火蚁为蚁科,火蚁属,社会性昆虫,筑巢群居,蚁巢出口处泥沙堆积形成明显突起的“蚁丘”。成熟的蚁巢蚁丘直径可达30~50 cm、高10~30 cm。紅火蚁的虫体呈棕褐色,体长1.5~4.5 mm,2个凸起的腰节明显(腹柄节与后腹柄节)。
  红火蚁适应环境能力强,繁殖能力惊人。1个成熟的蚁巢有10万~50万只红火蚁,1只或多只蚁后、多只雄蚁,蚁后每天产卵1500~5000粒,卵发育为成虫,工蚁需20~60 d,蚁后和雄蚁180 d,工蚁寿命30~90 d、蚁后6~7年。1个蚁巢每年可产生上千只生殖雌蚁。雌、雄蚁纷飞到空中交配,交配后雌蚁飞到3~5 km外筑新巢,几个月内可独立发展为新群(4~9个月新群新巢发育成熟),每公顷蚁群可达1000个以上,5~10月份是红火蚁发生高峰期。
  2.2 发生规律
  一是发生区主要是工业区新建绿地及绿化带,公路两旁的绿化带及行道树等;二是发生涉及面广,蚁巢分散分布,不易搜索蚁巢;三是发生区许多人被叮螫过,在绿化养护中以及农民下田务农过程中经常被红火蚁叮螫受伤,已发生数例被叮送医治的案例,疫情影响了当地群众正常生产和生活;四是疫情存在重复侵入的现象;五是疫情发生环境由绿地、绿化带逐渐向农田、农村发展,生态环境越发复杂,防治难度不断加大;六是1个蚁巢有多只蚁王、蚁后,繁殖能力十分惊人。   2.3 危害特点
  红火蚁杂食性,取食动、植物残渣。蚁群数量庞大,繁殖速度惊人,生长周期短,自然迁飞能力强,可以飞到3~5 km外,建立新巢。破坏当地生活、生产、生态环境。
  2.3.1 破坏生产,造成经济损失 红火蚁主要生活在稻田、菜园、林地、公园绿地、行道树、铁轨、空地等地,危害农林植物,破坏周围的生态环境,叮咬家禽家畜,若是刚出生的幼崽被叮咬后很难存活;破坏农业灌溉设施,极大地影响了农、林、牧业的生产和收入;滋生在公用设施中,造成交通信号机箱、供电仪表、路灯等设施的损坏,携带泥土进入设备中,甚至咬掉绝缘设备,使得电线短路,影响企业生产。
  2.3.2 危害人体健康 红火蚁攻击人类,其体内毒液会引起身体过敏,产生剧烈灼痛感,留下永久性疤痕,过敏体质的人甚至会产生休克,严重者则会死亡。
  2.3.3 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 红火蚁繁殖能力强、扩散速度快,在种群竞争中有明显的优势,本地物种根本无法抑制。近年来红火蚁扩展迅速,人们为了防治红火蚁大量使用农药,导致了本地物种数量大量减少,影响生物多样性;加上红火蚁的繁殖能力强,自然传播扩散快,易产生抗药性,不断加大用药量导致环境和水体污染。3 防控措施
  为控制红火蚁疫情扩展,应在全面普查、科学监测的基础上,加强植物检疫,利用每年春秋两季有利防治时机,组织专业防控队,采用点面结合、诱杀为主的防治技术,选择专用诱杀剂、触杀粉剂进行防治。
  3.1 加强植物检疫,阻止红火蚁传播
  密切关注红火蚁疫情,禁止从疫区引进种子苗木、花卉、草皮、农产品,防止疫区红火蚁传入。红火蚁繁殖力强、危害性大、传播途径广、扩散蔓延快,一旦入侵定殖成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控制疫情。因此,园林建设过程中应加强植物检疫制度,对引种的花卉苗木、草皮可能携带危险性有害生物(其中包括红火蚁)应加强检疫,重点控制高风险植物种苗、草皮的检疫审批,防止发生区内的红火蚁被携带传出带到未发生区,防止发生区红火蚁重复入侵,加重危害。
  3.2 开展普查监测,加强防控宣传
  加强疫情监测,尽早发现疫情,及时进行防治,是防止红火蚁疫情扩散蔓延的关键,也是红火蚁防控工作的重要环节。泉州市每年组织2次普查,对蚁巢消长情况进行监控。抓好春、秋季普查,将尚未发现疫情的区域和一些新建绿地划入重点普查范围,发生区结合春秋两季统防统治开展全面的普查,边查边治。举办红火蚁普查防控培训班,传授红火蚁普查知识与防治技术。使群众正确认识红火蚁,了解其发生和危害特点,明白红火蚁可防、可控、可治,防止群众恐慌,保护群众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组织村民现场培训灭杀红火蚁,药品分发、投放到位,以有效地控制红火蚁的危害。
  3.3 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是防治红火蚁入侵的主要方法,在全面普查与科学监测的基础上,点面结合,抓住每年春秋两季有利防治时机,稳步防除疫情,组织专业防控队,发现蚁巢后立即用药防治,药剂可用灭蚁威、红蚁净、红火蚁克星等,基本可将发生程度等级控制在1级以内(发生区内平均每100 m2蚁巢密度0.1个),防效达到90%以上。
  3.3.1 药剂浇灌处理法 在蚁穴上钻几个从上到下的通道,将药剂倒进通道内,药剂在短时间内就能发挥作用,基本上能将巢穴内的红火蚁全部消除。
  3.3.2 微粒处理法 将颗粒型药物洒在巢穴上方,用水将药物冲进蚁穴内,粉剂则把药剂洒在其活动的区域,红火蚁一旦出来活动,药粉粘到身上,被带回巢穴,药剂在巢穴内互相传染,巢穴内的红火蚁就会被消灭干净。
  3.3.3 熏蒸处理法 将有毒的药物制成雾剂并注入蚁穴内,雾剂可扩散到巢穴的每个角落,可消灭整个巢体。
  3.3.4 毒饵诱杀 根据红火蚁的饮食特性,寻找对其有吸引力的食物,在饵料中拌入药剂,毒饵主要有化学药剂和昆虫生长调节剂。毒饵诱杀的成效较缓慢,但有利于控制红火蚁的扩展,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并且这些毒剂很容易和诱饵混合在一起。毒饵诱杀可以对单个蚁巢处理或发生区普遍撒施毒饵。①单个蚁巢处理:适合活蚁巢密度较小、分布分散且工蚁数量较少的发生区。撒放毒饵时在距蚁巢10~50 cm处呈点状或环状撒放,以防惊动蚁巢。依据蚁巢体积大小和毒饵剂商品的使用说明用量,若直径在20~40 cm的蚁巢,推荐用量的中间值,若直径>20 cm或<40 cm的蚁,则用推荐用量的下限值或上限值。②普遍撒施毒饵:对于蚁巢分布普遍、密度较大则采取普遍撒施毒饵法。防治面积较小区域可直接(戴塑胶手套)撒施,防治面积较大区域可用手摇式撒播器撒施。撒施时所有发生区要全覆盖。毒饵用量依据活蟻巢密度和商品使用量说明而定,每100 m2约使用推荐用量的2倍。
  3.3.5 分阶段处理法 分阶段处理法是将毒饵诱杀法和药剂浇灌相结合的防治方法,该方法效率高、见效快和处理彻底。第1阶段主要采用毒饵诱杀方法,使食用毒饵的红火蚁中毒死亡,过10~14 d进行药剂浇灌,杀死剩下没有被毒饵诱杀的红火蚁及蚁后。一般每年进行2次,分别于4月至5月、9月至10月进行处理,防治效果可达90%。
  参考文献:
  [1]曾玲,陆永跃,陈忠南.红火蚁监测与防治[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黎伟平.红火蚁对园林植物的危害及防治[J].花卉,2008(7):11-12.
  [3]陆永跃,SANFORD D,曾玲.寄生红火蚁的蚤蝇类群野外监测新技术[J].环境昆虫学报,2011,33(1):90-94.
  [4]吴伟斌,支磊,洪添胜,等.利用光谱分析技术探测红火蚁蚁巢[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0):175-182.
  [5]李冬莲,黄运珍,李秀丽,等.红火蚁的危害与综合防控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1):238,122.
  (责任编辑:林玲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58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