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非洲猪瘟诊断及综合防控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非洲猪瘟的传染性非常强,目前已在我国发现,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本文从非洲猪瘟的发生、诊断、综合防控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非洲猪瘟疫情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非洲猪瘟;诊断;防控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01-0209-01
  非洲猪瘟属于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急性疾病,由非洲猪瘟病毒引发。发病症状为高烧、皮肤发红、淋巴结及内脏器官出血严重,一旦病发则无法救治。该病发生的症状类似于猪瘟发病症状,但是造成病发的病原不同。非洲猪瘟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在我国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非洲猪瘟病最早于20世纪20年代在肯尼亚被发现,之后该病在全球多个国家被发现,呈现出流行发生态势。
  我国是生猪养殖大国,每年生猪的出栏量、存栏量等居世界首位,加之与其他国家关于猪肉制品等的贸易频繁,极大增加了我国生猪感染非洲猪瘟的风险。非洲猪瘟一旦发生,会给我国猪饲养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1]。2017年4月,我国农业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相关单位做好非洲猪瘟的风险防范工作。2018年以来非洲猪瘟在安徽省流行,安徽省广德县已发生非洲猪瘟病例,安徽省目前非洲猪瘟发生病例占全国的50%。为了全面落实农业部的通知、切实做好广德县非洲猪瘟疫情的防范,笔者结合实践,从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诊断、综合防控等方面展开探讨。
  1    发生症状
  发病后,生猪体温急剧升高,可超过45 ℃,稽留4 d左右,此阶段临床症状不明显;当猪体温开始下降时或者死亡前2 d左右才开始表现出厌食、器官衰竭、精神萎靡、后肢无力支撑、行走困难,眼睛和鼻子内分泌黏液、脓液,耳、腹下、鼻端等位置可见发绀等症状;之后体温继续下降,直到低于正常温度死亡。非洲猪瘟病程一般持续4~7 d,发病死亡率极高,可以达到95%~100%。非洲猪瘟仅在猪身上发生,非洲野猪为该病毒的天然携带者,可传播病毒,造成家猪染病;传播的方式包括间接接触和直接接触,传播介体包括猪虱等;此外,各种方式的人工接种也均可造成感染发病。
  2    诊断技术
  2.1    临床初步诊断
  非洲猪瘟发生时的一些症状与其他猪瘟等出血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相似,容易造成诊断失误[2]。非洲猪瘟发生后,临床症状表现出来时猪已经高热4 d左右,此时猪的体温较前几天开始下降,猪已经临近死亡;其身上毛较少或者无毛的部位可见皮肤上有明显的病斑(紫色,界限分明),腹壁等位置的皮肤出现干性坏死灶,此特征与猪瘟有明显区别,发生猪瘟的病猪皮肤上有针状出血;腹腔淋巴结出血性变化明显,与血瘤类似,而猪瘟发生后淋巴结表现出大理石状。一般猪注射过猪瘟疫苗后免疫的效果极佳,几乎不再发生猪瘟。因此,如果已经注射过猪瘟疫苗的猪群出现发病及死亡率高、急性出血症状的传染病,则可排除猪瘟发生的可能,初步诊斷为非洲猪瘟。但是仅靠临床症状无法准确判断,需要更加准确、可靠的实验室诊断。
  2.2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方法种类多样,操作最为简单、可准确与猪瘟区分开的方法有2种,即免疫荧光试验、动物接种试验。首先,抽取发病猪的血液(经过抗凝处理),加入链霉素、青霉素等处理后备用,进行实验室诊断。一是免疫荧光试验。猪表现出症状后制血涂片或者白细胞涂片,剖检时制淋巴结等部位的切片,用非洲猪瘟的荧光抗体进行染色,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测,如果在淋巴细胞内核旁边出现带荧光的颗粒,即可诊断为非洲猪瘟。此方法可以快速诊断,在实验室诊断中应用较多。二是动物接种试验。将采集的血液分别注射到已经注射过猪瘟疫苗的免疫猪与未注射过猪瘟疫苗的易感猪体内,分别观测其发病的时间,如果2种处理都在5 d以后发病,即可诊断为非洲猪瘟;如果只有易感猪发病,则可诊断为猪瘟病。此种方法虽然准确率高,但是需要的时间长、代价大,因而在实践中应用不多。
  3    综合防控措施
  3.1    加大宣传,广泛普及非洲猪瘟相关知识
  加大对非洲猪瘟危害的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都认识到该病一旦在我国大发生,将会给我国社会经济、人们生活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另外,要求各级动物疾控中心等相关单位尽责做好检疫工作,对于到疫区工作或者旅游的人员禁止携带任何猪肉制品回国;禁止生猪商非法走私生猪或猪肉制品等[3]。
  3.2    重视对疫区动物产品的检疫
  结合疫情发生情况不断对疫区名录进行更新,在各进出口岸加大查验力度,杜绝疫区生猪或者猪肉产品进入我国。来自疫区的航班、船舶等一旦发现猪肉及其相关产品,一律没收查封,其产生的餐饮垃圾要集中销毁。做好消毒药剂、设备的检查和储备工作,以紧急应对疫情。
  3.3    开展防控技术培训,制定应急处置方案
  对国内外动物疫情发生情况进行及时跟踪,对非洲猪瘟的发生风险进行评估,并以此为依据不断完善防控方针和策略。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动物疫情防控知识,提高其面对疫情的处置能力。多个部门联合制定动物疫情应急
  处置方案,并实地开展防控演习,提高处置疫情突发事件的能力[4-5]。
  4    参考文献
  [1] 徐善之,田质高,陈飞.非洲猪瘟的流行、诊断及综合防控[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8(2):4-6.
  [2] 王宝岩.非洲猪瘟的流行和防控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7(6):89.
  [3] 李勇生,贺奋义,郭慧琳,等.非洲猪瘟全球流行情况及传入我国的风险分析[J].畜牧兽医杂志,2016,35(3):61-62.
  [4] 翁善钢.非洲猪瘟在世界各地流行与传播的风险分析[J].今日养猪业,2012(6):22-25.
  [5] 程淑琴,孙冲,肖丽荣,等.猪瘟病毒三种实验室诊断方法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8):92-9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125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