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非洲猪瘟的诊治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非洲猪瘟是一种猪的急性、高度接触性、出血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皮肤发绀、淋巴结及内脏严重出血为主要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农业部将其列为一类疫病。
  1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该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宿主为家猪、疣猪、欧洲野猪和美洲野豬等,所有年龄的猪均易感,可经软蜱等媒介传播。其病原是非洲猪瘟病毒(ASFV),属于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种现状双链DNA虫媒病毒。大小170-190kb,基因组可编码150-200种蛋白。病毒粒子呈正二十面体对称,有囊膜。ASFV对热抵抗力不高,60°C加热10分钟即可灭活。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敏感。
  1909年首先暴发于东非肯尼亚地区,随后蔓延至葡萄牙、意大利、古巴、巴西等地。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除意大利撒丁岛以外,非洲猪瘟病毒已在欧洲得以消除。之后又零星暴发于俄罗斯等东欧国家。目前在非洲、南欧、拉美等地区仍然大规模存在。我国自2018年8月在沈阳地区首次暴发。分子流行病学表明,传入我国的ASFV属基因II型。这与俄罗斯、波兰等公布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达99.95%以上。经调查,我国现有的非洲猪瘟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有3种:人员与车辆带毒传播、生猪及其产品跨区域调运和餐厨剩余物喂猪。
  2 发病机理及症状
  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猪发病突然,临诊症状与非洲猪瘟无异,潜伏期5~15天。急性病例体温升至40.5°C以上,白细胞显著减少。3~4天后,病猪停食,共济失调,发绀衰竭。非洲猪瘟病毒主要经食物、呼吸道感染,病毒侵入血流并附于红细胞上迅速散布全身。非洲猪瘟病毒对网状内系统细胞具有明显亲和力。剖检可见全身严重出血,喉头、膀胱、肾皮质、心脏、肺和其他内脏器官有明显瘀斑,淋巴结肿并严重出血。脾脏肿大腹腔积液。
  3 免疫学
  非洲猪瘟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毒力很高,但免疫原性极低。无论是自然感染还是人工感染,很少发现中和抗体。耐过猪体内有抑制病毒生长因子,但效价不高。取免疫血清与非洲猪瘟病毒混合感作,仍不能使病毒灭活。故有人认为,非洲猪瘟耐过猪抵抗再感染的能力可能与一种干扰素样物质有关。由于非洲猪瘟病毒多型性,
  疫苗接种效果不甚理想。接种后产生高价抗体,但并不具备免疫保护力。弱毒苗的广泛使用,通常有散毒的可能。分子病毒学研究表明,非洲猪瘟病毒DNA两端各有1个可变区,可发生缺失或增多。病毒逃逸免疫监控,可能与此种适应机制有关。
  4 诊断与防治
  非洲猪瘟临诊症状与猪瘟等出血性疾病极为相近。可具体表现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等4种形式。急性型以高热、食欲废绝、皮肤发绀和网状内皮系统出血等为特征病程2~10天,死亡率可达100%。单凭外观症状很难确诊,需借助实验室检测才能确诊。
  实验室诊断上,可采用病毒分离-血细胞吸附实验、直接免疫荧光法(FAT)、普通PCR和荧光定量PCR,双抗体夹心ELISA、间接ELISA、免疫印迹、间接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其中,荧光定量PCR为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诊断方法。
  目前该病尚无有效的防治药物。灭活疫苗无效,弱毒疫苗存有散毒风险,均不能诱导有效的中和抗体产生。目前,实验室基因缺失苗等新型疫苗正在尝试研制中。生产实际中,做好生物安全防控措施,严防非洲猪瘟病毒的传入是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旦确诊非洲猪瘟的感染,要及时向当地兽医部门报告疫情。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隔离病猪。在兽医部门参与下,对感染病猪实施扑杀和无害化处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56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