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猪瘟是由于感染猪瘟病毒而导致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我国是养猪大国,也是发生猪瘟比较严重一个国家,该病是养猪生产中危害最大的一种疾病,属于一类动物传染病。近几年,猪瘟的发病和流行特点出现较大的变化,由大面积流行变成周期性、波浪式的地区性散发,且由典型的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变成非典型,给养猪业造成更大的危害。现概述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鉴别诊断以及防控措施。
关键词:猪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鉴别诊断;免疫程序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9)04-0110-02
1 流行病学
1.1 病原学特性
猪瘟病毒呈二十面体球状,具有囊膜,病毒粒子直径为40~50 nm,核衣壳直径在29 nm左右,囊膜表面伸展出大量糖蛋白纤突结构,长度为6~8 nm。
1.2 易感动物
病猪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中含有猪瘟病毒,主要通过污染的饮水和饲料感染。一般来说,病猪的眼分泌物、鼻液以及尿液都具有高度的感染性。任何品种和各个年龄的猪都易感,其中易感性最高的是幼龄猪。易感猪主要是由于采食致病污染物感染病毒,并通过口腔或者咽部组织侵入体内。开始时,病毒侵入扁桃体和咽部淋巴等组织,并在该处大量增殖,接着引起病毒血症,并侵入白细胞,通过血液循环或者淋巴循环扩散至全身。
试验感染时,动物在接种病毒第3天后血液中含有病毒,并在6~8天出现最高峰。犊牛、山羊、绵羊以及鹿在人工接种猪瘟病毒时,会出现无症状感染。家兔感染病毒后,会引起暂时性发热。乳鼠通过腹腔注射感染连续传代后,病毒依旧能够导致易感猪感染,并引起发病。
1.3 发病特点
猪瘟以前呈频繁发生的大流行,现在已经变成波浪式、周期性的地区性、散发性流行,且发病年龄逐渐变小,发病趋于温和,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变得不典型,发病率和病死率下降,但病程持续时间明显变长,并呈现持续性感染和混合感染等特点。导致病猪的发病更加复杂、症状加重、防控效果变差、发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等情况,从而严重损害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2 临床症状
2.1 急性型
病猪往往突然发病,症状严重,体温急剧升高,可达到41~42℃,渴欲增强,食欲废绝,皮肤和黏膜出血、发绀,大部分伴有明显的脓性结膜炎,部分发生便秘,接着变为下痢,排出散发恶臭味的粪便。
另外,妊娠母猪患病后还会发生流产,仔猪还会有神经症状,如磨牙、转圈、痉挛等。最急性病猪甚至出现明显症状就由于败血症而死亡,通常经过几小时或者几天后就会死亡。
2.2 慢性型
通常是老疫区常见,部分是耐过的急性病猪变成慢性。病猪症状无规则,体温忽高忽低,机体消瘦,贫血,经常卧地,动作迟缓,食欲减退,饮水增多,交替发生便秘和腹泻,有时皮肤会出现紫斑或者坏死痂,病程通常可持续超过4周。
2.3 非典型猪症
近几年,国内外经常会发生这种类型的猪瘟,猪感染后具有较长的潜伏期,且症状较轻,病变不典型,病程可持续1~2月不等,病死率为30%~50%。部分自愈后可见干尾和干耳,甚至皮肤存在坏疽,并发生脱落。部分病猪会伴有肺炎感染和神经症状,而新生猪会大量死亡,康复后变成僵猪或者侏儒猪。
3 剖检变化
3.1 典型猪瘟
病猪全身淋巴结发生肿大,特别是肠膜淋巴结更加明显,中间存在出血条纹,边缘呈暗红色,切面红白相间,如同大理石外观,扁桃体发生出血或者坏死。胃和小肠发生出血性炎症,且大肠的回盲瓣段黏膜上出现典型的纽扣状溃疡。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和切面都存在出血点,呈针尖大小,膀胱黏膜层散布大量出血点。脾脏边缘有时会存在红黑色的坏死斑状,在被膜表面突出,呈米粒大小,质地较硬。对于妊娠母猪,发现流产的胎儿发生水肿,表皮发生出血,小脑未完全发育。
3.2 非典型猪瘟
病猪的病理变化比较轻微,如淋巴结发生轻度水肿,轻微出血,脾脏略微水肿,膀胱黏膜存在少量出血点,回盲瓣可能出现溃疡、坏死,但基本不会出现典型病变,即不会形成纽扣状溃疡等。
4 鉴别诊断
由于猪瘟在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上与非洲猪瘟类似,因此诊断时要注意进行区分。患病非洲猪瘟的猪在表现出临床症状时,已经发热4天左右,此时体温开始降低,并濒临死亡;猪瘟在导致病猪体温升高时,就会表现出临床症状,一直持续到死亡。患非洲猪瘟的猪,在少毛或者无毛部位的皮肤存在界限清晰的紫斑区,且腹壁、四肢等处皮肤存在干性坏死灶;而猪瘟会导致皮肤出现针尖状出血。非洲猪瘟会导致腹腔淋巴结发生明显的出血性变化,如同血瘤状;而猪瘟会导致全身淋巴结肿大,外观呈大理石状。猪群免疫接种猪瘟疫苗后基本不会发病,如果猪群出现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且发病率和病死率都非常高,即可怀疑发生非洲猪瘟。
5 防控措施
5.1 净化猪场
如果猪场的种公猪已经感染猪瘟,则全部母猪都要采集血液进行抗体检测。对于抗体没有达到免疫标准的猪要立即补打疫苗,注射量通常为4~8头份。
另外,猪在免疫注射2~3周后还要进行复检,如果依旧没有达到免疫要求,要采取扁桃体组织进行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检测,如果种猪呈猪瘟病毒阳性,需采取淘汰处理。
5.2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目前,国内还没有指定统一的猪瘟免疫程序,特别是仔猪,可采取不同次数的免疫,如一免、二免、三免。另外,免疫时间有所不同,可采取超前免疫、25~30日龄免疫一次、60日龄免疫一次;或者25日齡进行首免,60日龄进行二免;或者进行超前免疫,60~70日龄进行二免。据报道,超前免疫、25~30日龄免疫一次、60日龄免疫一次以及25日龄进行首免,60日龄进行二免,免疫应答效应较好;而超前免疫、60日龄二免的免疫应答效果都明显较低。因此,推荐猪瘟控制区适宜采取25~30日龄免疫一次或者60日龄免疫一次,而猪瘟未控制区采取超前免疫或者25~30日龄免疫一次。此外,种公猪每半年进行一次免疫接种。母猪不可在配种和妊娠期进行免疫,防止通过胎盘导致仔猪感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46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