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猪瘟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由于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对于养猪产业的发展可造成巨大影响。近几年,我国对于猪瘟的防控采取了诸多措施,有效的控制了该病的流行和发生,但是在一些地区仍有暴发。现针对当前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猪瘟防控措施进行阐述,以期为实现猪瘟的有效防控,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猪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9)05-0074-02
   我国是生猪养殖大国,生猪存栏总量和猪肉制品生产总量、消费总量一直位于世界前列,形成了庞大的生猪养殖产业。近年来,食品安全成为社会主要话题,人们对猪肉制品的质量安全越来越重视,每次出现猪病疫情都会给生猪养殖产业造成巨大影响。猪瘟曾经流行于世界各地,是对生猪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虽然,我国通过对猪瘟采取强制免疫,疫苗研制技术也处于先进水平,猪瘟暴发几率有所降低,但也未彻底消灭,猪瘟在一些地区还时有流行和发生,导致养猪户遭受巨大经济损失。
  1 病原
  猪瘟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病毒粒子大小为40~60 nm,外形呈圆形,是具有囊膜的单股线状正链RNA病毒。猪瘟病毒为单一的血清型, 但毒株间的毒力变化很大, 有强毒、低毒、无毒以及持续感染毒株之分[1]。猪瘟病毒在细胞质内复制,不能凝集红血球,与牛腹泻病毒的基因组序列有高度同源性。该病毒广泛存在于病猪的体液和各种组织内,以淋巴结、脾脏、血液中含量最多。猪瘟病毒对机体的淋巴细胞具有吞噬性,可对免疫系统造成严重损伤,引起病猪出现免疫抑制。该病毒在自然环境中不稳定,乙醚、氯仿等脂溶剂都能很快使病毒丧失活性,对温度、紫外线等抵抗力较强。
  2 流行特点
  猪瘟是对猪危害极大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对养猪产业发展影响极大,但随着2007 年全国范围内实行猪瘟疫苗强制免疫政策以来,我国猪瘟的暴发几率大大降低,猪瘟的发生主要呈非典型、散點状、混合感染发生,规模较小,但仍然在全国范围内可见[2]。这种流行特点主要是由于我国开展猪瘟强制免疫,免疫范围、密度、强度都处于高水平,大多数猪获得了一定免疫保护。但是由于生猪调出、跨区交易、运输和检疫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导致猪瘟的流行范围较大。不同品种的猪都有易感性,主要以哺乳仔猪、断奶仔猪、保育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一般育肥猪、种猪等成年猪发病率较低。病猪和隐性感染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其排泄物、分泌物以及被其污染的饲料、饮水、垫草等都可传播病毒,健康猪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病猪或带毒猪而被感染。病毒一般经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以及创口传染。妊娠母猪一旦感染,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产生弱仔猪、死胎、木乃伊胎等,同时在分娩时排出大量病毒。
  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该病的潜伏期通常为5~7天,最短为2天,最长可达21天。临床症状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五种类型,分别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和复杂感染型。
  3.1 最急性型
  最急性型多发生在疫病流行初期或是初次发生猪瘟疫情的猪场。病猪临床表现为毫无预兆而突然发病,高热稽留,体温可升至41℃以上,四肢末端、耳尖、黏膜发绀,病猪全身痉挛,四肢抽搐最终卧地不起,2~5日内死亡,死亡率高达90%以上。病理变化仅见部分病例的浆膜、黏膜和内脏有出血斑点。
  3.2 急性型
  急性型猪瘟的病例是最常见类型, 主要临床表现为体温升至40~42℃左右,精神状态较差,嗜睡,怕冷,食欲废绝,饮食量增加,伴有呕吐症状,粪便干硬并有肠黏液附着,眼结膜潮红,眼内有多量黏脓性分泌物,致使眼睑粘连。随病情发展,病猪颈、鼻端、四肢、腹下、耳尖等部位可见大面积出血点或出血斑,出现腹泻,粪便恶臭。公猪包皮发炎,内积有尿液,用手积压有浑浊白色液体溢出。仔猪出现磨牙、强直、转圈等神经症状。病程2周左右,死亡率可达50%~60%之间。
  病理变化表现为全身皮肤、浆膜、黏膜以及内脏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全身淋巴结肿胀、充血、出血,颜色呈紫黑色,切面大理石样。肾脏颜色变浅,皮质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小的出血点,脾脏边缘可见数量不等的黑色小紫块,喉头黏膜、扁桃体、膀胱黏膜出血,胃肠黏膜呈卡他性炎症,大肠的回盲瓣处有纽扣样溃疡灶。
  3.3 慢性型
  该型主要见于猪瘟流行地区或饲养管理水平较低的猪场,病猪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0~42℃,精神萎顿,食欲时好时坏,体况下降呈渐进性消瘦,贫血,被毛凌乱且无光泽,便秘和腹泻症状交替出现,出现神经症状,运动机能失调,走路摇晃。病猪耳尖、鼻端、尾端以及四肢末端呈蓝紫色或坏死、脱落,最终衰竭而死。病程在3周以上,死亡率较高,即使耐过也会成为僵猪,最终失去饲养价值。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坏死性肠炎,断奶仔猪由于钙磷代谢的失调导致骨化障碍,肋骨末端和软骨组织交汇处会形成的黄色骨化线。
  3.4 复杂感染型
  复杂感染型病症比较复杂,由猪瘟与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附红细胞体病、弓形虫病等疾病发生混合感染,各种症状均不典型,典型症状在病猪颈部、四肢、腹下、臀部及外阴等部位皮下可见出血点或出血斑,在耳尖、尾尖、臀部和四肢末端可见紫斑或坏死痂。
  4 防控措施
  4.1 做好猪群的净化工作
  特别是规模化的大型养猪场,做好疫病监测工作,定期对猪群进行检测是否有猪瘟野毒感染。对已有检出病毒传入的种猪场,必须对所有种猪以及后备种猪进行猪瘟病毒检测,对检出的病毒阳性猪,要坚决进行淘汰,对假定无猪瘟病毒的种猪群,每半年进行一次检测。对于检测无病毒感染的猪场,坚持“自繁自养”饲养模式,尽量不向外引种,必须进行引种时,要坚持不从猪瘟流行区引种。新引进的种猪须严格检查,经一个月的隔离饲养后,检测合格方可混群饲养。
  4.2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合理搭配日粮,提供营养全面均衡的优质饲料,提高猪的免疫能力。通过控制饲养密度,做好防寒保暖、防暑降温工作,加强通风,保持舍内空气质量良好,以减少猪群的应激。
  加强卫生防疫管理,进入场区的人员、车辆、物资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场,定期对场区、圈舍和器具进行消毒。应轮流使用消毒药,防止产生耐药性,影响消毒效果。
  4.3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不同猪群的整体免疫水平不同,在制定免疫计划前,应掌握全群的抗体水平,建立免疫监测制度。掌握猪群的抗体水平、仔猪母源抗体情况以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等其他疾病的免疫情况,从而制定符合实际的科学免疫计划。
  参考文献:
  [1]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主编.动物传染病学[ 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9 :250-263.
  [2] 付刚. 猪瘟流行趋势与防控措施[J]. 吉林畜牧兽医, 2013(9):19-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46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