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猪细小病毒病是猪临床常见传染病,可导致母猪繁殖障碍,尤其以母猪产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为主要特征,甚至导致不孕,即使产下幼仔,多数成活率也较低,严重影响母猪生产性能,对生猪养殖业危害极大,现主要介绍猪细小病毒病的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从而提出综合全面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猪;细小病毒病;流行特点;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9)04-0068-02
近些年,随着生猪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生猪存栏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临床疾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给养猪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危害。猪细小病毒感染是临床常见疾病,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PPV)感染而引的猪繁殖机能障碍的传染病,由于其流行范围加大,感染途径广泛,易与其他疾病发生混合感染,这对猪细小病毒的诊断和治疗增加了难度,这也是在治疗猪细小病毒过程中,很难找出正确的病因进行诊治的最大原因。一旦发病对猪危害较大,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应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加强疫病日常监控,科学制定免疫计划,这样才能降低猪感染细小病毒的几率。
1 病原
猪细小病毒为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成员,该病毒的毒力有强弱之分,为目前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毒,病毒粒子无囊膜,外观呈六角形或圆形,粒子直径约20 nm,为单链DNA病毒,具有血凝活性,能凝集人、猴、猫等多种动物的红细胞。病毒对热具有较强抵抗力,56℃48 h或70℃ 2 h病毒的感染性和血凝性均无明显改变,但80℃ 5 min可使感染性和血凝活性均丧失。病毒在40℃极为稳定,对酸碱有较强的抵抗力,在pH 3.0~9.0之间稳定,能抵抗乙醚、氯仿等脂溶剂,但0.5%漂白粉、1%~1.5%氢氧化钠5 min能杀灭病毒,2%戊二醛需20 min,甲醛蒸气和紫外线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杀死该病毒[1],极强的稳定性可使其在自然条件下长期存在。
2 流行病学
该病多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多发生在春、夏母猪产仔集中的时期。该病毒只感染猪,不同品种、类型的猪均有较强的易感性,主要以初产母猪为侵害对象,从感染过的经产母猪也可发病,由于该病具有很高的传染性,短时间内可感染全群,呈暴发性流行,且全群较长时间保持血清学阳性。病猪、带毒猪以及产出的活胎、死胎、木乃伊胎、分泌物等为该病的主要传染源,都含有高滴度的病毒,被污染的环境、器具等长期存在感染性。母猪发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交配感染、人工授精和胎盘等被感染。公猪和育肥猪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母猪妊娠早期发生感染,其胚胎死亡率可达达80%~100%。
3 临床症状
仔猪和母猪的急性感染通常表现为亚临床症状,体内器官长期带毒。母猪主要表现为繁殖机能障碍,发情紊乱,久配不孕。母猪在不同孕期感染临床表现有所差异,在妊娠30~50天内发生感染,主要以产木乃伊胎为典型症状;妊娠50~60天发生感染多产死胎;妊娠70天以上感染的母猪多数可正常产仔,临床症状不明显,虽然出生的仔猪大多没有明显症状,但都为带毒猪,成为威胁猪群健康的隐患,也有少数新生仔猪个体瘦小、呈弱胎,会在出生后不久发生死亡,即使成活,饲养价值不高。该病对公猪的生产性能影响不大,临床症状不明显。
4 剖检变化
死后剖检,母猪子宫较大,子宫内可见黑色肿块,切开子宫可见子宫内膜有轻微炎症,部分胎盘钙化,死胎在子宫内被溶解,组织软化被吸收,形成木乃伊胎,死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充血、瘀血、水肿和出血等病变。镜检病变主要是多数组织和血管广泛的细胞坏死、炎症和核内包涵体等。胎儿对PPV具有免疫反应能力后再受到感染时,不产生病变,镜检观察,可出现内皮细胞肥大和单核细胞浸润等病变。
5 诊断
该病可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作出初步诊断,当猪场发生母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胎儿发育异常等繁殖障碍情况,母猪又没有明显的临床发病症状,结合流行情况,应考虑可能发生该病。同时还要注意做好与猪伪狂犬病、猪乙型脑炎、衣原体感染等疾病的鉴别诊断。进一步确诊还需通过实验室诊断得出。实验室诊断可通过取流产胎儿、死产仔猪的肾等病料,经研磨、离心等处理后,接种豚鼠的红细胞进行血球凝集反应,即可进行确诊。
6 防治措施
目前,该病在临床治疗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只有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来应对。
一是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原则,从根本上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必须进行引种时,应选择在未发生过疫情的地区引种,防止引入患病的猪或者是携带病毒的猪。新进猪应先进行隔离饲养,隔离期满后,经过两次血清学检查结果为阴性者,方可混群饲养。
二是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卫生管理工作,及时清理圈舍内的粪便、污物,确保猪群饲养环境清洁卫生。设立消毒设施,定期对圈舍、器具、围栏进行消毒,对来往人员、车辆、生产资料也要进行消毒。
三是做好预防接种工作,由于猪细小病毒血清型单一及其高免疫原性,因此免疫接种是预防该病毒感染的一种有效手段,常用的疫苗有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养殖人员应严格遵照国家GMP 体系的规定, 科学合理的选择病毒疫苗,提升疫苗安全性、可靠性以及高效性,且还应在充分结合猪场饲养现状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免疫措施[2]。对已发生过细小病毒感染的猪场,应将后备种猪在5月龄的时进行2次免疫接种,2次免疫间隔21天左右。在未发生感染的猪场可在配种前进行疫苗接種,通常在进行配种前20天内先后进行免疫接种,可在间隔2周后再进行1次加强免疫。经产母猪在产后2周内进行免疫接种,每年接种2次,连续接种3年。种公猪在每年春、秋两季进行疫苗接种。要注意给母猪进行免疫接种时,应确定母猪是否处于妊娠阶段,妊娠母猪不适合接种疫苗。
参考文献:
[1] 赵俊龙,陈焕春,等.猪细小病毒结构蛋白VP1和VP2 的基因免疫研究[J].病毒学报,2003,19(1):47-51.
[2] 张饶霖,刘保群,诸庆衍,等.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治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3(1):17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47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