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宿松地区油茶煤污病的发生及防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对宿松地区油茶煤污病的病原真菌、侵染途径及发生的气候条件、流行发生规律、危害症状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相关的农艺、生物和化学防治措施。
  关键词 油茶煤污病;病原;流行规律;综合防治;宿松
  中图分类号:S7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9)02-017-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2.008
  Abstract The pathogen, infection cycle, epidemic regularity and harmful symptoms of Camellia oleifera coal smudge in Susong area were elaborat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agricultural,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control measures were summarized.
  Key words   Oil tea sooty mold;Pathogen; Epidemic regularity; Comprehensive control; Susong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又名茶子树、茶油树,为山茶科山茶属常绿小乔木。作为是一种重要的油料木本植物,油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山地、丘陵地均能生长,且具有较高的产油量,颇受农户的青睐。近年来,宿松县委、县政府把油茶基地建设作为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依托国家重点林业项目,以西北部山区和中部丘陵区为重点,大面积营造油茶经济林,同时采取激励机制,鼓励支持林农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油茶造林得到快速发展,每年按1 000 hm2的造林速度推进,2018年全县油茶造林面积已达到0.733万hm2,早期栽植的油茶已逐渐进入结果期,部分造林企业、大户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但随着油茶栽培面积的迅速扩大,油茶病害问题日渐突出。据调查,油茶病害几乎在宿松县所有的油茶林和育苗基地均有发生,其中20%~30%的林地发生严重。其中油茶煤污病(Oil tea sooty mold)又名油茶煤病,油茶烟煤病。该病在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的油茶产地均有发生,是油茶的重要病害之一,宿松地区油茶园局部发生,但一旦发生则危害严重。然而,该病害在宿松地区还没有人做过系统的调查和研究,为了更好的防治宿松地区油茶煤污病,有必要对该病的病原、侵染循环、流行规律、危害症状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相应的农艺、生物、化学防治措施,旨在为当地油茶种植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 病原
   煤炱科(Capnodiaceae)和小煤炱科(Meliolaceae)中的多种真菌均可以引起油茶煤污病。宿松地区林地发生较普遍且危害较重的由煤炱科多个生理小种共同引起,为害茶叶的富特煤炱和茶槌壳炱。该菌产生有隔菌丝,子囊座圆柱形,可分枝,顶端膨大成头状;子囊棒形,大小为(30~45) μm×(10~26) μm,含孢子4~8枚,双行排列;子囊孢子长椭圆形或梭形,深褐色,具3个横隔膜,大小为(10~15) μm×(4~5) μm;分生孢子器瓶形,具长柄,全长850~1 100 μm。油茶上发生的小煤炱科真菌已知的有山茶小煤炱菌[Meliola camelliae(Catt.)Sacc.],它们是完全表生的,对油茶一般不造成重大损失。
  2 侵染循环
   煤炱菌腐生或寄生性生长繁殖,腐生性真菌以昆虫排出的蜜露为主要营养来源,有时也利用寄主叶片本身的渗出物,寄生性以寄生在其他真菌上或叶表寄生菌(靠吸器侵入寄主)。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子囊孢子越冬,当叶、枝表面有灰尘、蚜虫蜜露、介壳虫分泌物或植物分泌物时,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传附其上即可生长发育,因遮光而影响寄主的光合作用在枝叶表面。病菌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又可借气流、昆虫传播,进行重复污染。
  3 流行规律
  3.1 昆虫活动和虫口密度
   油茶煤污病的流行与同翅目昆虫的活动和虫口密度密切相关。在浙江,诱发油茶煤污病的昆虫主要是刺绵蚧(Metaceronema japonica Mask)和油茶黑胶粉虱(Aleurotrachelus camelliae Kuwana)。它们除为煤炱菌提供营养外,也是病菌的携带者和传播者。
   据研究发现,如果越冬前(11月)油茶每张叶片上的蚧虫数平均不足1头,次年一般不发病或发病很轻,平均每叶5头以上者,次年发病严重。越冬后,平均每立方米树冠有老熟蚧虫50头以下者不发病或发病很轻,如虫口超过500头则发病严重。
   虫口密度的消长受寄主、天敌和环境的影响,常具周期性。油茶煤污病的流行随着诱病昆虫虫口密度的变化,也有周期性。周期的长短因条件而异,一般在自然条件下约10~12年成灾1次。
  3.2 气候条件
  煤炱菌喜凉爽、高濕的环境,生长最适温度为10~12℃。因此,高海拔的山区(500~800 m)比低山丘陵区发病重;阴坡、山坞、密林比阳坡、山脊、疏林发病重。长期荒芜的林地、草灌丛生、通风透光不良、湿度大,也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在一年中,3—5月和9—11月是病害流行高峰期,与刺绵蚧排蜜高峰期(3—4月和9—10月)相适应。夏季炎热而干燥,枝叶表面菌苔多萎缩干裂,停止发展。
  4 危害症状
   油茶煤污病的症状是由病原菌在枝叶表面生长产生的菌落而形成的。其营养菌丝、繁殖结构和孢子等大多是暗色的,故菌落呈黑色烟尘状斑点。由于病原菌的种类不同,症状也不完全一致。常见危害较大的一种,枝叶上最初出现黑色烟尘状斑点,圆形或不规则形,较稀薄,在叶上多自叶正面主脉两侧产生,后逐渐扩展并增厚,叶背面也有发生,形成一层黑色烟尘状菌苔,厚可达0.4 mm。菌苔表面粗糙,或呈绒毯状。在病菌分生孢子器大量产生时,菌苔上可见密生的鬃毛状突起物,高可达1 mm,在缺乏营养或环境条件不适时,菌苔收缩干裂,可自叶面剥落。有些油茶煤污病只在叶表散生点状或块状黑色菌苔,对油茶的危害较小。煤炱菌常借同翅目昆虫排出的蜜露为营养来源,故病枝叶上常可见有这类昆虫危害。   5 防治措施
   油茶煤污病主要隨虫害猖獗而流行,防病的关键在治虫。
  5.1   农艺防治
   选择优良的抗性品种,林业相关部门及时掌握当前新的推广,特别是高产、优质和抗性强的油茶品种,通过合理的引种、试种,大面积推广能够有效的减少病虫害发生。从栽培措施上,加强油茶林的抚育管理,清除易感宿主的灌木,冬季修剪时,减去这些有病虫的部分,注意对剪口处的处理,剪锯口常常是许多病菌的侵入门户,也是某些害虫的越冬场所,所以应对剪锯口进行适当处理,如在伤口上涂抹石灰水进行消毒处理。增进树膛内的通透性,改善光能利用条件,适当加强水肥管理,特别是促使林木生长健壮,提高自身抗病能力,又形成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
  通过林下套种牧草,如苜蓿、白三叶等豆科牧草,其高效的共生固氮作用既能为油茶生长提供氮素营养,促进油茶生长,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同时可以进一步增强其经济附加值,促进林牧业的协调发展。并且豆科牧草花期长,有利吸引蜜蜂、切叶蜂等有益昆虫,减少蚜虫的危害,起到病虫害繁殖效果,同时改善土壤的团聚结构,增强油茶的抗病能力。
  5.2 生物防治
  5.2.1 利用天敌  黑缘红瓢虫(Chilocorus tristis Fald.)是蚧虫的主要天敌,分布甚广。成虫有群集性和假死性,较易捕集。可在瓢虫密度高的林分中收集,携至发生蚧虫和煤污病的林分中释放。据观测,4月份在蚧虫虫口指数低于50%的林分中,每株释放1~2头瓢虫就可达到控制蚧虫和煤污病的目的。瓢虫的远距离运输以在越冬期进行为好。
  5.2.2   拮抗微生物筛选利用  多种有益微生物芽孢杆菌对真菌性病害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实验利用微生物的拮抗作用,进行生物防治,达到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有效降低油茶煤污病的作用。
  5.3 化学防治
   在蚧虫孵化盛期至2龄前喷药。常用有较好效果的农药有50%马拉硫磷1 000倍液,25%亚胺硫磷2 000倍液,50%三硫磷1 500~2 000倍液,柴油乳剂、波美1~2度石硫合剂、10~20倍松碱合剂等。或用40%乐果乳剂加水1倍或2倍,涂刷于油茶树干基部,刷成40 cm宽的药环,对蚧虫的杀伤效果可达80%,涂干时间以6—7月为佳。施用农药应注意保护天敌,在蚧虫密度不很高的林分中不宜滥用。三硫磷对蚧虫天敌黑缘红瓢虫的毒性较小。
  参考文献
  [1] 饶辉福,丁坤明,饶漾萍,等.油茶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 植物医生,2013(3):16-17.
  [2] 鲁为川. 油茶煤污病防治方法[J]. 新农村,2008(8):16.
  [3] 曹志华,束庆龙,张鑫.安徽油茶病害发生与识别[J]. 安徽林业科技,2011(1):55-58.
  [4] 王向卫. 农艺措施防治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11):133.
  [5] 魏娟,邓欣. 利用拮抗微生物防治茶树病害研究进展[J]. 蚕桑茶叶通讯,2008(5):25-27.
  责任编辑:刘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02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