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中西部地区2018年水稻主要虫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其发生危害程度直接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只有在掌握虫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的降低它们对水稻的危害程度,保障水稻安全生产。该文对宁国市中西部主要水稻虫害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发生规律,并提出了综合防治策略。
关键词:宁国;水稻虫害;发生规律;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9-0077-2
宁国市中西部地区包括现在的青龙乡、方塘乡及港口镇,区域面积430km2,常年水稻种植面积在1133.33hm2(其中早稻133.33hm2,中稻1000hm2),是宁国市绿色、无公害和有机稻米主产区和水稻绿色防控与减药控害示范区。当前,宁国市水稻虫害主要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为此,笔者对2018年宁国市水稻主要虫害的发生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以绿色防控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以期为该区域水稻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1 发生规律
1.1 稻飞虱
1.1.1 发生程度 2018年三(1)代白背飞虱轻发,四(2)代、五(3)代稻飞虱混合种群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六(4)代混合种群偏轻发生。
1.1.2 灯下虫情 白背飞虱:始见期5月25日,三(1)代132头,四(2)代2726头,五(3)代1900头,六(4)代500头,全代诱蛾5258头。褐飞虱:始见期7月24日,三(代)0,四(2)代0,五(3)代480头,六(4)代128头,全代诱虫608头。
1.1.3 大田虫情 前期田间蟲量总体不高,以白背飞虱低龄若虫为主,到7月10中旬,部分田块成虫量、虫、卵量较高,且不同区域差异较大,田间以白背飞虱高龄若虫与成虫为主。田间调查平均虫量535头/100丛,平均成虫量125头,最高虫量2425头/100丛,最高成虫量770头/100丛;其中方塘平均878头/100丛,最高1610头/100丛,青龙平均750头/100丛,最高2390头/100丛,港口平均868头/100丛,最高1170头/100丛;卵量调查平均百丛卵量1035.5粒/100丛,其中方塘平均1073.3粒/100丛,最高2833.3粒/100丛,青龙平均973.3粒/100丛,最高2333.3粒/100丛,港口平均1060粒/100丛,最高1866.7粒/100丛。7月23—26日前后进行过1次综合防治后,田间虫量总体不高,以白背飞虱中低龄若虫为主,除极少部分未防、漏防及防效差的田块需要进行第2次防治外,其他大部分田块虫、卵量均在防治标准以下。
1.2 稻纵卷叶螟
1.2.1 发生程度 稻纵卷叶螟在本区域主要发生3代,分别是四(2)代、五(3)代,六(4)代。2018年度发生程度:三(1)代轻发,四(2)代、五(3)代中等发生,六(4)代轻发。
1.2.2 灯下虫情 始见期5月30日,三(1)代3只,四(2)代10只,五(3)代29只,六(4)代101只,全代诱蛾143只。灯下峰日分别是8月22日和9月7日,峰日蛾量分别为31、10只。
1.2.3 大田虫情 田间蛾量总体不高,虫卵量较低,但不同区域差异较大,7月中旬调查,系统观测区赶蛾平均蛾量0~1860只/hm2,最高4200只/hm2;大田普查平均蛾量1237.5只/hm2,高于2017年同期,与近3年同期均值相当,远低于2007年大发生年份同期。其中,方塘平均蛾量2550只/hm2,最高4650只/hm2;青龙平均蛾量420只/hm2,最高600只/hm2;港口平均蛾量420只/hm2,最高900只/hm2。
1.2.4 原因分析 绿色防控技术的大力推广,杀虫灯、性诱剂的广泛应用,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有效保护了自然天敌,也降低了害虫基数,加上后期一段高温干热的天气,对稻纵卷叶螟的卵孵及取食有所不利。
1.3 二化螟
1.3.1 发生程度 一代二化螟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二代中等发生;三代偏轻发生。
1.3.2 冬后残虫量 观测站4月23—24日分别在港口、青龙对冬闲田及麦、油田进行调查,平均残虫量1440头/hm2,较2017年同比增长2.0%,平均死亡率为9.4%,较2017年同期下降22.9%。
1.3.3 发育进度 4月24日稻桩剥查,1~5级蛹分别占8.8%、11.4%、10.5%、9.6%、3.5%。
1.3.4 灯下虫量 灯下4月20日见蛾,在5月18日出现峰日,峰日蛾量40只,4月20日至9月30日共诱蛾326只,比2017年同期(381)减少14.4%。
1.3.5 大田虫情 一代平均残虫682.5头/hm2,比2017年同期(1350头/hm2)减少49.4%;平均螟害率0.9%,比2017年同期(0.93%)减少3.2%。二代平均残虫1560头/hm2,比2017年同期(3037.5头/hm2)减少48.6%;平均白穗率0.09%,与去年同期相当。
1.3.6 原因分析 宁国市中稻大部分采用机器收割,稻桩残留较高,为二化螟提供了较好的越冬场所,后茬又多种植油菜,残存稻桩多未翻耕,增加了二化螟越冬虫口的存活几率。
2 综合防治策略
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绿色控害,减药增效。以稻田生态系统为中心,以健康稻田为基础,优先采用抗(耐)病虫品种、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技术,增强稻田生态系统自然控害能力,降低发生基数。科学应用高效、低风险农药合理使用技术,控制病虫为害。推进绿色防控技术专业化服务,促进水稻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治理,保障水稻生产绿色高质量发展。
2.1 农业防治
2.1.1 推广抗病虫良种 选择对稻瘟病、稻曲病、稻飞虱、稻螟虫抗性较好、产量高、米质优(二级以上)、适宜当地栽培的品种。
2.1.2 深水灭蛹 在春季越冬代螟虫化蛹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也是红花草最佳翻耕期,深耕灌深水7~10d灭蛹,有效降低虫源基数。
2.2 生物防治
2.2.1 生态工程控害和利用天敌保护 田埂保留禾本科杂草,为天敌提供过渡寄主;田埂种植芝麻、向日葵、大豆等显花植物,保护和提高蜘蛛、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等天敌的控害能力;人工释放赤眼蜂,增强天敌控害能力。田边种植香根草等诱集植物,减少二化螟和大螟的种群基数。控制氮肥使用量,降低害虫种群的增长速率。适时迟播,避开一代灰飞虱成虫麦田迁飞期,减轻一代灰飞虱和二化螟主害代为害,预防控制条纹叶枯病等病毒病。
2.2.2 性信息素防治 使用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性诱剂,重点诱集越冬代二化螟、四(2)代和五(3)代稻纵卷叶螟。
2.2.3 稻鸭共育 移栽田在秧苗移栽后7~10d活棵后,放养鸭龄7~10d左右杂交麻鸭,放养225~300只/hm2,晨放晚收,控制草害和稻飞虱等害虫。
2.3 化学防治 水稻生长前期不用药或少用药,当病虫发生程度严重超过防治指标,优先选用对天敌影响小的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如应用苏云金杆菌、短稳杆菌、阿维菌素、甘蓝夜蛾NPV、球孢白僵菌、苦参碱等防治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应用蜡质芽孢杆菌防治水稻纹枯病、稻曲病,应用枯草芽孢杆菌或春雷霉素防治稻瘟病。另外,可在该区域推广总体防治技术,秧田期防治针对灰飞虱、白背飞虱、一代二化螟、稻蓟马开展一次总体防治;破口期(或破口前)和穗期针对主要病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螟虫、稻曲病、稻瘟病、纹枯病等)各开展1次总体防治。在开展总体防治时,应用农药减量增效助剂、植物免疫诱抗剂等,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
(责编:张宏民)作者简介:邓华(1969—),男,安徽宣城人,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19-03-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60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