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洋县水稻稻瘟病发生现状及综合防治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水稻稻瘟病是抑制水稻产量的直接原因,分为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分别危害水稻的叶片、茎秆、穗部、稻粒,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一般流行年份减产 10—20%,严重时达 40—50%。本文通过对洋县水稻稻瘟病发生情况的调查,综合分析水稻稻瘟病发生危害的现状、原因,提出适合本县的防治策略。即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结合推广抗病品种、合理密植、平衡施肥、健身栽培等技术措施,提高抗病能力。并开展稻瘟病预测预报,选择具有保护及治疗作用的高效新型药剂进行防治的综合技术措施,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切实保障农民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稻瘟病;防治;对策
  一、前言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洋县是陕西省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县、粮油高产创建县。全县辖18个镇,360个行政村,总人口43万,耕地面积65.9万亩,其中水田面积23万亩。常年种植水稻22万亩,水稻总产量占全县粮食总产的70%,因此水稻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全县粮食产量的丰歉和粮食市场的有效供给。在水稻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受到病虫害的危害,使产量降低、品质下降。其中稻瘟病是洋县水稻生产上的重大病害之一,稻瘟病的危害已严重威胁水稻生产安全,因此加强对水稻稻瘟病科学防控技术研究刻不容缓。
  2.研究现状
  稻瘟病的流行情况非常复杂,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达40-50﹪甚至绝收。开展大田稻瘟病防治的策略和方法是必须根据稻瘟病的发生规律,抓住叶瘟和穗瘟盛发的水稻拔节始期至盛期以及孕穗至抽穗期及时喷药,这是防治稻瘟病的关键时期。此外还应结合影响稻瘟病发生轻重的因子——品种、气候、栽培技术等开展大田防治。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必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我国科学家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研究,日前获得重大突破。除在播种前处理好带病稻节和种子以外,加强肥水管理抓好健身栽培这是预防稻瘟病的一条重要措施,王桂玲等对寒地稻区几种杀菌剂对稻瘟病的防效进行了初步研究,也提出为了做好寒地稻区稻瘟病防治一些很好的做法。
  二、水稻稻瘟病发生现状
  1.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
  稻瘟病在全县水稻整个生育期都有发生,依其浸染的时间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对稻谷产量和品质影响最大的主要是穗颈瘟。叶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虽然没有穗颈瘟明显,但却能为水稻后期节瘟、穗颈瘟等发生提供充足的菌源。前期稻瘟病发生后,水稻叶片受害,严重时成片枯死,有的虽不枯死,但新叶不易伸展,稻株萎缩,不能抽穗或抽出短小的穗。后期穗颈瘟发生后,穗颈受害,阻断养分和水分运输,形成大量白穗或瘪粒,造成严重减产,以南北山区发病最重。
  2.稻瘟病的发生和危害
  2011年全县稻瘟病发生面積为 12.8万亩次,发生程度为偏重度发生,据水稻收获前调查,稻瘟病平均病株率为 9.68%,最高达到 22.41%,病情指数为 5.12,最高达到 11.38。2012 年发生面积为 10.9万亩次,发生程度为中度发生,收获前平均病株率为 5.67%,最高达到 17.74%,病情指数为 2.84,最高达到 6.77。
  洋县是水稻种植大县,水稻种植面积年均在 22万亩左右,占全县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50%以上。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常取决于当地的菌源、寄主及环境条件。大量的菌源和种植感病品种是发病的内因,环境条件是发病的外因。在发病诸因素中,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和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有其发病的主导因素。究其发生原因:一是低温寡照、多湿天气条件所致;二是田间积累了丰富的菌源量;三是基因同质化优质籼稻品种种植的单一化。
  三、稻瘟病发病原因
  1.影响稻瘟病发生的气候条件
  影响稻瘟病发生的气象因素有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和风等,其中温度和湿度是影响稻瘟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1)温度条件。稻瘟病菌丝生长的温限为 8-37 ℃,最适宜温度是 26-28℃,孢子形成温度是 10-35℃,适宜繁殖的温度是 25-28℃。我县大部分地区 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平均温度在 26℃左右,昼夜温度波动幅度为 5-10℃,适合稻瘟病菌的生长和繁殖,属于适宜发病温度区域。
  (2)湿度条件。我县7月下旬至8月上旬相对湿度一般为 81-90%,稻瘟病菌适宜繁殖的相对湿度为 90%,说明相对湿度接近稻瘟病发生的临界值。但当出现连续阴雨天气,空气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稻株表面保持水膜 6-10 小时,就会导致稻瘟病的发生。7月开始大部分地区一直处于高湿的天气,平均相对湿度为83%以上,阴雨天气多,叶瘟发生早、发病重、发病面积大,有利于穗茎瘟发生和危害。
  (3)光照条件。光照与稻瘟病发生有较大的关系,光照强度弱,植株生长发育不良,水稻抗性下降也宜发病。温度适宜,光照不足,再加上降雨多,田间湿度大,是导致稻瘟病大面积发生的重要原因。由此看出,适宜的温度条件,加之在遇到较长时间的阴雨天气,会导致稻瘟病大面积发生。这也说明我县气候因素对稻瘟病的影响取决于湿度和光照条件。
  2.品种因素
  稻瘟病流行程度与主栽品种抗性强弱的关系非常明显,品种抗性的减弱或丧失是导致稻瘟病流行的主导因素之一。我县水稻品种的抗病性有很大差异,同一水稻品种对不同的生理小种的抗病程度和不同水稻品种对同一生理小种的抗病程度是有明显差异的。
  (1)长时间大面积连续种植基因同质化品种。多年种植基因同质化的抗病品种,由于病原菌生理小种的变化,品种的抗病性逐渐减弱或丧失。洋县南北山区中早熟品种组合单一,主要是目前市场上中早熟抗病品种少,长时间大面积连续种植单一品种,也是诱发稻瘟病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发生稻瘟病后继续种植加重了稻瘟病的发生。
  (2)品种本身不抗病。不同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有明显的差异。我县现在种植的水稻品种比较复杂。其中有许多品种抗病性差。引进以后稻瘟病发生时,病菌迅速在不抗病的水稻上蔓延,导致周边抗病的水稻也不同程度发病。   3.栽培技术因素
  栽培技术措施既影响水稻抗病力,又影响病原菌繁殖等。插秧密度、施肥量、灌水技术与发病关系密切。插植过密,施肥量大,植株生长过于茂密,通风透光不好,容易发生稻瘟病。稻田长期处于深水、冷浸,易造成植株长势弱、抗病差,有利于稻瘟病菌的侵染和繁殖。减少病原菌基数也是预防稻瘟病的有效措施,生产中深翻地次数较少,秧田和本田不注意发病稻草的清理等都一定程度增加了病原菌数量,诱发叶瘟病发生早和发病程度加重。
  4.防治不及时
  大多数农民对穗颈瘟病缺少预防意识,都是到发病时才采取措施,有的发病了也不喷药防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发病前喷药防治,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长期灌深水、杂草丛生,通风透气条件差,也容易引发稻瘟病。特别是对叶瘟防治不及时,田间菌源量大,也是穗颈瘟发生严重的原因之一。
  四、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随着水稻栽培技术的提高,在稻瘟病防治上决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控策略。一要重视选用基因异质化的抗病品种、合理密植以及加强水肥管理和田间除草等方面的预防措施,有效控制稻瘟病的发生;二要加强病虫预测预报,科学指导农民适时施药防治;三要合理选用杀菌剂,提高防治效果。
  1.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抗病能力
  预防稻瘟病首先要重视栽培技术的预防作用,加强对插秧、施肥、灌水等技术环节的管理。首先是插秧密度合理。以保证田间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要根据品种特性、土壤的养分状况来决定移栽密度。其次是平衡施肥。坚持稳氮、增磷、补钾、配微,保证营养平衡。第三是要加强水层管理,做到浅水插秧,深水护苗,寸水促蘖。以水养根、以根保叶、增加后期光合产物,提高稻谷品质,同时又可控制稻瘟病的发生。
  2.重视综合预防,减少病原基数
  减少病原菌是预防稻瘟病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要做好种子消毒,确保种子不带病菌,避免苗期发生病害。其次要清理秧田和本田稻草,特别是已经发病的稻田,以减少病菌数量,降低水稻感病机会,耙田时要将水面漂浮物进行集中清除。第三是建立合理的耕翻制度,确保 4-5年深翻 1 次,翻埋土壤和稻根上的病菌。
  3.把握关键时期,及时药剂预防
  从全县范围来看,稻瘟病属水稻生产上的常发性病害,做好早期药剂预防是防治的关键。必须要用保护药剂预防和控制叶瘟病的发生,以减少病菌数量,为防治穗颈瘟奠定基础。在水稻生长前期,叶片上发现急性型病斑或慢性型病斑病叶率在 5%左右及孕穗末期和始穗期,急性型病斑或慢性型病斑病叶率在 1%时,就要实施药剂防治。遇阴雨低温或晴时雨的气候,更应抢在晴天喷药防治。如病情继续蔓延,隔5-7 天再防治一次。使用药剂和防治方法如下。
  (1)防治叶瘟。对于未发病的田块,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g,对水50kg喷雾。在叶瘟发病初期或病斑明显可见病原物时防治,亩用30%稻瘟灵乳油150ml,或16%井·酮·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0g,对水50kg均匀喷雾,发病重的田块隔7天防治1次,连防2—3次。
  (2)防治穗颈瘟。穗颈瘟的防治應以药剂预防为主。在水稻始穗期(7 月下旬)、齐穗期(8 月上旬)各喷 1 次药。使用药剂为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g,或16%井·酮·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0g,对均匀喷雾。于晴天上午 11点之前或下午4点之后喷药为宜。
  4.研究发病规律,做好品种创新
  选用和推广“抗病、优质、高产”良种,对抑制稻瘟病的流行可以起到有效作用。新品种推广前必须经过试验、示范程序,并做好抗稻瘟病鉴定工作,不断地为生产筛选出抗病新品种。不同地区稻瘟病菌优势生理小种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一个水稻品种抗病性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对水稻品种抗病性、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规律等有必要做深入细致的系统研究,以指导生产中科学合理地选用水稻新品种。
  5.完善服务体系,及时监测预警
  要健全和完善植保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技术服务水平,建立有效的稻瘟病预测预报体系。根据叶瘟和穗颈瘟发生规律建立预报模型,提高对稻瘟病预测预报的准确率,指导农民在关键时期适时用药,提高防治效果。做到监测预警规范化,信息发布可视化,信息传递网络化。
  参考文献:
  [1]《现代水稻发展论文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2011.7.
  [2]罗育、李守军、王娟:《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及防治》《现代化农业》2003(6).
  [3]刘国权、孟昭河、任艳军:《水稻抗稻瘟病研究进展与对策》《中国农学通报》.
  [4]廖志文:《稻瘟病发生症状与综合防治措施》《现代农业科技》2012.03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28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