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水稻是我国几种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占地宽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均有大面积的种植,然而就在过去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水稻种植中的稻瘟病都还曾是困扰着广大水稻种植户们的一种极为严重的真菌性农作物病害,严重阻碍着我国的水稻种植业的蓬勃发展。本文以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为题,探讨水稻稻瘟病菌的侵染机理,并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防治技术手段,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其是一种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irsea)引起的一种真菌性农作物病害。由于稻瘟病菌的变异速度快、变异频繁,所以很容易导致既定的水稻抗病品种的抗病性丧失,因而就迫使广大水稻种植户们不得不常年对稻瘟病菌的变异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和记录,以总结其病菌侵染机理和变异机制并做好相应的病害防范对策,这就给水稻种植户们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因此,就如何快速有效地判断和分析出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并做好相应的综合防治的技术准备的问题,我国的农业科学家始终在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水稻稻瘟病菌的内涵
  水稻稻瘟病,又被称为稻热病,在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户们之间俗称为火烧瘟、嗑头瘟。稻瘟病是我国水稻种植业中的四大主要病害之一,其危害会覆盖水稻植株的全身各部分,并且在水稻地整个生长过程中都有可能病发。
  水稻稻瘟病在我国的东南部水稻种植区和北方水稻种植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在该病菌流行的年份,这些稻区一般平均减产10-20%,严重的情况下则会减产40-50%,会给当地的水稻种植生产造成严重的减产损失,可谓危害极大。在水稻秧苗期和分蘖期间,水稻稻瘟病的发病特征表现为,发病水稻植株表面会逐渐变成黄褐,然后会使水稻的枝叶、株干等大量枯死,严重时整片稻田间会呈现出火烧状;在此期间,部分稻株可能因抗病性稍微强一些而不至于马上枯死,但其后续生长期间抽出的新叶却会出现无法伸长、植株萎缩不抽穗或抽穗短小、纤细;如果水稻稻瘟病是在水稻孕穗抽穗期间发病,则会使得水稻抽穗抽出的穗苗出现大量的白穗或灰穗,然后无法继续生长,直至枯死;在周围环境干燥时,瘟稻发病全程没有明显的病斑,而在潮湿季节时,则会伴生出青灰色的霉状斑。
  由于稻瘟病的发生会贯穿水稻生育期的全程,所以在水稻生长期间,根据其受病害时期的不同及受病害的部位不同,可将其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
  二、水稻稻瘟病菌病害成因及特点
  水稻稻瘟病的病害成因,通常是来自于稻瘟病菌,稻瘟病菌的病原菌称为稻梨孢,这是一种归属于半知菌亚门的真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该菌种目前还没有发现过在自然条件下生成的菌株例子。
  水稻稻瘟病菌的形成原因:
  1.水稻田间管理工作不到位。对水稻田间的管理工作不到位是促使水稻稻瘟病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具体来说则是:
  (1)由于稻农们种植水稻时使用的有机肥并未能未充分腐熟或者由于其使用的氮肥量过多、施肥时间过迟,致使水稻植株生长过嫩,抗病性降低,給水稻稻瘟病发创造了条件;
  (2)稻农未能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及时烤田,或者烤田程序进行的不充分,使得稻田中长期灌深水,排水不良的部分水田易发稻瘟病;
  (3)水稻栽植过密,致使水稻之间的通风透光差,使得虫害严重的部分水田易发稻瘟病;
  (4)田间管理过于粗糙敷衍,对田间及四周田埂地头的杂草管理不勤,使得这部分水田易发稻瘟病。
  2.受到种植区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到水稻种植区的气候条件的影响,长期的连阴雨,水田间的灌深水及土壤低温、气候湿热、日照不足、阴晴不定、多雾多湿等气候特点都是容易引发稻瘟病害的主要因素。
  三、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
  水稻稻瘟病菌的侵染机理主要是:以病菌菌株的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进行越冬,下一年则会产生分生的孢子,借助风力和降水的运动作用传播到附近的稻株上,孢子会萌发侵入水稻植株并向邻近的植物细胞之中扩散发病,形成中心病株,在水稻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则会继续借风力和降水的运动作用进行传播和再侵染。
  水稻稻瘟病的传播需要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来进行,主要是高温和高湿环境,菌株才能进行分裂扩散和生长。通常情况下菌丝的生长适宜温度是8-37℃,其中最适中的温度则是26-28℃。
  四、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手段
  对水稻稻瘟病进行综合防治,需要依据稻瘟病菌的生长习性和侵染机理,结合水稻种植区稻瘟病常年流行的原因,与稻瘟病抗性差、适宜发病条件多、越冬病菌基数高等特点,来进行科学的归纳总结,针对以上病菌特点和发病因素,提出综合防治的策略,要以“防”为主要目的,以“治”为辅助手段,通过生物防治、药物防治和科学的种植管理措施等主要途径,运用水稻抗稻瘟病品种改良,以及科学合理的进行药物使用等手段,根据稻瘟的不同发病时期,使用合适的防治手段,可以达到降低稻瘟病害,提高水稻生长质量的目的。
  1.生物防治。由于水稻稻瘟病菌的变异速度快、变异频率高,所以很容易导致既定的水稻抗病品种丧失抗病性,基于此原因可知,我国早期培育和种植的抗病稻品种可能已经不再适用于种植了,因此,要对现有的水稻品种进行改良培育,并根据其抗病规律和发病规律进行再次记录和总结,掌握好水稻的抗病机理和稻瘟病菌的致病机制,有助于水稻抗稻瘟品种的研究和培育,可以间接地实现水稻稻瘟病生物防治的目的。
  2.药物防治。适时地喷洒药剂,可以达到辅助进行水稻稻瘟病预防技术中的药物防治的目的,在使用药物进行稻瘟防治的过程中,应当根据水稻的稻瘟病部所在位置来选取合适的药物,并严格按照正确的药物配比来进行药剂配比。
  (1)对于稻瘟生在水稻叶片上从而形成的叶瘟,稻农应当在水稻分蘖期加强对水稻田间的病害情况检查,当出现稻瘟生于叶上的稻瘟病株或者发病中心时应当立即喷洒药剂进行药物封锁,对此类病害,可选用市场上应用程度较高的“富士一号”、“使百克” 等有一定治疗性和杀菌性的稻瘟防治药剂来进行药物封锁。
  (2)流通度和实用度较高的稻瘟防治药物之中有一类是20%稀释比例的三环唑,这是一种内吸性能较强的保护性杀菌剂,它的药性特点是,其能够被水稻根、茎和叶迅速吸收,并通过水稻内部的流通作用而很快输送到稻株各部,使得稻瘟病害得以被迅速消灭。该类药剂在使用时应注意要在病菌实际侵染前使用,其配置比例应分情况而论,常用浓度为 1000 倍液, 亩用制剂量 50~75 克。
  五、结语
  通过对水稻种植区的气候特点,以及稻瘟病发病的原因、发病特点和发病规律的记录和总结,通过消灭越冬菌源、选用高抗品种、加强肥水管理,并辅以药物防治相结合的措施,可以达到对水稻稻瘟病菌的综合防治的效果,能够有效地降低水稻生产受稻瘟病的影响,达到稳产增收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姜景绪. 水稻稻瘟病发生的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1):163-163.
  [2]杨军, 薛芳, 王海凤,等. 水稻稻瘟病菌单孢分离技术及常见问题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 2017, 49(2):132-135.
  [3]王云锋, 王长秘, 李春琴,等. 稻瘟病菌侵染时水稻防御体系对外源茉莉酸的响应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 2018, 49(7):74-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87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