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有趣的手尺(大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设计意图:
  “测量”是幼儿数学学习的关键经验之一。在生活中,我发现班上幼儿已出现了自发用身体部位来测量的行为。基于此,我围绕“长度测量”的核心概念,从“我的手尺(“手尺”即拃,“拃”是指张开手掌后大拇指指尖和中指〈或小指〉指尖间的距离,在本活动中我们定位于张开手掌后大拇指指尖和小指指尖之间的距离)——不一样的手尺——替代物手尺”三个角度,设计组织了这一大班的自然测量活动。
  目标:
  1.初步学习使用手尺首尾相接、沿直线测量。
  2.探索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测量结果,并能大胆表述。
  3.体验用身体部位测量的便利与乐趣。
  准备:
  1.已进行过多个物体的测量。
  2.截取绘本《我家漂亮的尺子》中多多的衣服都小了、多多的个子长高了、妈妈用手尺给多多测量胸围和衣长等画面,制作成PPT课件。
  3.有关测量要点的图标3个(分别是首尾相接、沿直线测量、手掌张到最大),测量用的裤子8条(相同尺码,提前用彩色胶带贴好裤缝)。
  4.辅助材料(点子、粉笔等),空白记录单、笔,长条卡片、剪刀。
  过程:
  一、欣赏绘本PPT课件,初步理解手尺的含义
  师:有一个叫多多的小朋友最近遇到了一件烦恼的事情。是什么事情呢?我们来看看。
  师:(播放PPT课件)原来多多个子长高了,以前的裤子短了,衣服也小了,都穿不了了。妈妈要给多多量胸围做新衣服。她不用尺子,而是用“妈妈手尺”,张开手掌,一拃、两拃……
  师:妈妈是怎样给多多测量胸围的?什么是手尺?
  幼:妈妈是用手来量的,她把手掌张开,就像这样。(手掌做张开状。)
  师:妈妈一边量一边说“一拃、两拃……”。什么是“拃”?(手掌张开最大就是一拃。)为什么要张到最大?
  幼:张到最大再量就不会变,张到最大就像尺子一样,不然一会儿大一会儿小,量不准的。
  师:用来量东西的尺子都是有起点和终点的。手尺有吗?起点和终点是哪里呢?
  (教师在白板上贴一条直线,帮助幼儿探索手尺的起点和终点。请个别幼儿示范,手掌张到最大按在直线上,大拇指按住直线起点,小指落下的地方即是终点。)
  师:(小结)使用手尺时,要把手掌张到最大,从大拇指的尖尖量到小指尖尖的距离叫“一拃”。
  二、初步尝试用手尺测量裤长
  1.明确测量对象。
  师:多多也想送妈妈一条新裤子。妈妈原来的裤子有多长呢?她想请大家帮忙量一量。(平铺一条长裤,有意将裤腿稍微折叠,供幼儿讨论测量部位。)
  2.讨论测量方法。
  师:量哪里?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量裤腿/从裤腰开始量到裤脚结束/裤子要拉直。)
  师:沿着哪里量呢?(量裤腿中间/量裤子的旁边/旁边有一条缝,沿着缝量就不会歪。)
  师:(出示沿直线测量的图标,小结)测量的时候,要先把裤子拉直,沿着侧面裤缝量就不会歪,结果更准确。
  3.幼儿利用彩色粉笔、彩色点子等辅助材料进行测量,教师巡回指导。
  4.交流讨论测量中遇到的问题。
  师:裤子长几拃呢?你是怎么量的?
  师:他测量得怎么样?(请几名存在问题的幼儿示范。)
  幼:量的时候一个手尺与另一个手尺没有接牢,离得太远/手尺太小,手掌没有张到最大……
  师:怎样才能测量准确呢?
  幼:要首尾相接。
  师:两只手交替测量时,一只手的大拇指尖尖要紧紧靠着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尖尖,不能有缝。接着测量时,右手不动,左手接到右手小指旁邊,两只手的小指尖尖也要碰到一起,不能有缝。依此类推。单手测量时,手尺测一次就在终点贴一个点子,接着再从点子往下测。
  师:怎样让手尺尽量不变呢?(要把手掌张开到最大/感觉手很酸很酸时就是最大。)
  师:(出示测量要点图标,小结)测量的时候要把手掌张开到最大,每个手尺的长度才能一样。这样一个手尺接着一个手尺,首尾相接去量,才能量得准确。
  三、第二次测量并尝试记录测量结果,讨论测量结果和手尺大小的关系
  1.调整方法进行第二次测量,并记录结果。
  2.交流讨论测量结果,用多种方式记录。
  师:裤子有多长?(6拃多一点/7拃/8拃。)和上次的结果一样吗?你是怎么记录的?(展示幼儿的记录结果:有的用数字表示,有的将图标和数字相结合来表示,有的画得很复杂。)
  师:(出示不是整数的记录结果,如7拃多一点)这张记录单表示什么意思呢?如果你量出来不是整数,可以怎样记录?
  幼:数字后面画加号/画一半的手/画半截尺子。
  师:(小结)测量的结果可以用数字记录,也可以用图标记录,但是要简单。不是整数也可以记录。
  3.探索发现手尺大小和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师:裤子一样长,为什么你们的测量结果却不一样呢?
  幼:每个人的手不一样大。有的人手大,有的人手小。
  师:从结果能看出谁的手大,谁的手小吗?(选择几张测量结果差异较大的记录单,如6拃多和8拃多,先请幼儿猜测测量结果和手尺大小之间的关系,再通过现场比较来验证结果。)
  师:(小结)手大的人,手尺也大,测量同样长的裤子时需要的次数就少,结果也小。
  四、制作卡片“手尺”,体会数学测量的相对精确性
  1.交流用手尺测量的感受,讨论精确测量的方法。
  师:用手尺测量方便吗?(不用带尺子,很方便/什么都可以测。)
  师:每次用手尺测量能保持一样吗?(难以保持一样,因为手掌张到最大时手会酸/有时候会量歪。)   师:如果不用真的尺,你有什么好办法测量得准一些吗?(用一个假的、不会变的手尺来代替。)
  2.制作卡片“手尺”。
  师:我想到了一个办法,我们可以用这条卡纸来制作自己的卡片“手尺”(出示细长条卡纸)。怎么做呢?(请个别幼儿示范,大拇指对齐卡纸一头的顶端,张开手掌在卡纸上成一拃,然后在小指指尖接触卡纸的地方做上标记,再将卡纸多余的部分剪掉,一把卡片“手尺”就做好了。)
  师:你们觉得用卡片“手尺”和真的手尺量,哪个更准确?(卡片“手尺”。)为什么?
  幼:卡片“手尺”不会动,每次量的长度都一样。
  师:接下来请你们自己做一把卡片“手尺”,然后去量一量裤子。
  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手尺测量,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都可以用这个办法量一量。我们还制作了卡片“手尺”,由于卡片“手尺”的长度是固定的,所以测量结果会更准确。
  延伸活动:
  1.鼓励幼儿用卡片“手尺”测量裤长或其他物品的长度,体验测量结果的相对精确性。
  2.鼓励幼儿用手尺或者身体其他部位(手臂、脚等)在生活中进行自然测量。
  反思:
  1.利用图标明确核心经验。
  幼儿在用手尺测量时有诸多困难:一是分不清手掌长度和手尺长度,二是不知道应该测量裤子的什么部位,三是不清楚手尺的使用方法。因此,活动从“测量”的核心经验着手,重点围绕首尾相接、沿直线测量、保持测量单位稳定这三个核心要素进行设计和组织。
  数学活动中的小结和提炼可以帮助幼儿明晰思路、提升经验。我设计了三张图标,分别是沿直线测量、首尾相接、手掌张开到最大,直接指向测量的三个核心经验。
  关于“手尺本身”的探索。本活动中采取和绘本一样的手尺使用方法,即手掌张开到最大,从大拇指顶端到小指顶端。但试教中发现,幼儿会误将“手掌”当成“手尺”。为了帮助幼儿明确手尺概念,我又在黑板上粘贴了一条胶带直线,集体探索使用手尺的要点,手掌怎样张开到最大,手指的什么部位落在直线的什么地方。
  关于“沿直线测量”的探索。第一次试教时,提供测量的裤子标记不明显,幼儿虽然能说出要从“裤腰量到裤脚”,但对测量对象比较模糊,很难对准裤缝上的直线。因此,在试教后,我沿裤缝贴上醒目的彩色胶带,解决了测量对象的问题。
  关于“首尾相接”的探索。用双手或单手首尾相接测量是一个难点,幼儿不容易定位。因此,我提供了彩色粉笔、点子等辅助材料,一来帮助幼儿做标记,二来便于幼儿看标记点数。同时,该环节也有难度提升,鼓励能力强的幼儿直接用手指按住移动测量,不借助材料来首尾相接进行测量。
  2.探索手尺大小和测量结果间的关系。
  在记录结果环节,我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表征,大胆和同伴分享,从而发现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关于测量结果的困惑。有些幼儿的测量结果应该是6拃多,却记录成7拃多。观察发现,他们习惯继续用手尺去量最后一截的长度,当手尺落下的时候,自然就数出“7”,加之发现不是整数,就会说出“7拃多”的结果。因此,在该环节中,我继续提供点子、粉笔等辅助材料,帮助幼儿借助材料进行记录。
  关于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关系认知经验的提升。在交流测量经验时,师幼一起探索发现测量单位和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幼儿针对不同的记录结果进行猜测,自发比较各自手尺的长度,并请2~3名结果不同的幼兒在事先贴好的直线上进行比较。当起点固定的时候,手尺的长度很容易就区别出来了。幼儿发现手尺越长,测量出的结果就越小。
  3.从“自然测量”走向“精确测量”。
  自然测量是常见的生活情境,但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帮助幼儿用相对科学的方法获得相对准确的结果,即“精确性”。所以,在活动中,我设计了“我的手尺——不一样的手尺——替代物手尺”三个层次,并在活动结束时进一步提升。
  活动的最后环节,我抛出了问题:“你觉得用手尺测量怎么样呢?”幼儿有的说方便,有的却说有点难……自制卡片“手尺”是一个很好的支架。因此,我引导幼儿根据自己手尺的长度,制作卡片“手尺”。幼儿从直接测量到间接测量,提升了测量经验,既感受到了可以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又体会到了数学的精确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87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