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秘爬山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们幼儿园虽地处市中心,但自然资源丰富。孩子们可以在百果园里看葡萄、橘子、梨子、柚子等的生长变化;可以在小菜园里翻土、播种、施肥、捉虫,期待丰收;可以在小池塘边看蝌蚪,与鱼儿说话,与小乌龟一起晒太阳……看到楼宇间无处不在的爬山虎,孩子们都说幼儿园穿上了一件漂亮的绿裙子。对于爬山虎,孩子们总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爬山虎为什么叫虎?爬山虎能爬多高?每到秋天,爬山虎都会长出紫黑色的小果子,那是葡萄吗……这么多有趣的问题,与其由教师告诉孩子答案,不如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和揭秘。于是,我班把爬山虎作为孩子们的自然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探秘活动。
  与我园其他自然主题活动路径一样,我们从收集问题、筛选探究重点开始,继而开展头脑风暴,绘制思维导图,接着师幼共同审议,确定探究脉络,最后深入开展探究活动。我们选定一面墙的爬山虎,持续观察其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在孩子们的持续探究中出现了许多有趣的探究场景和案例,我们从中感受到孩子们对大自然的亲近与好奇,感受到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学习品质在逐步发展。
  一、爬山虎的样子
  春夏之际,爬山虎最为繁盛,遍布园所各处。孩子们站在爬山虎前,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带着想象描述它们的样子:“爬山虎是蜘蛛侠,它会爬!”“爬山虎像一张大大的蜘蛛网。”“爬山虎就像一张绿毯子,把楼房全都盖住了。”“爬山虎像瀑布,挂在屋檐下面。风一吹,还会飘来飘去。”“爬山虎垂下来,一串一串的。”“爬山虎的爪子就像老虎的爪子一样,能抓住墙壁。”在此基础上,教师提供充足的机会,引导和支持孩子对爬山虎进行科学、系统的观察,积累有趣的发现,获得初步的探究能力。比如,爬山虎和其他植物一样也有根、茎、叶吗?它的根到底在哪里?它的茎有多长?它的叶子是什么样的?它会开花结果吗?孩子们带着这些疑问,运用小铲子、小耙子等各种工具,开始近距离观察和探寻爬山虎的秘密。
  爬山虎的根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发现爬山虎粗粗的老藤旁有许多根,它们枝枝叉叉,紧紧地依附在墙壁上。这些就是根吗?它为什么不在土里呢?教师自己也说不清楚,于是就连线植物园的专家,了解到这是爬山虎的气生根,它有吸收气体、支撑植物向上生长的作用。像常春藤、凌霄花这样的爬藤类植物都有气生根。那爬山虎在地下还有没有根呢?孩子们用小铲子、小耙子沿着藤去找、去挖。果然,爬山虎和其他植物一样在地下也有丰富的根系。孩子们终于明白了,爬山虎有两种根。
  爬山虎要多久才能长到二楼那么高呢?孩子们选择一支阳台外的爬山虎小苗,为它系上红色的丝带,定期去观察,并做上标记。在观察过程中,孩子们发现爬山虎的茎不仅能变长变粗,而且颜色从一開始的嫩绿色逐渐变成深绿色,茎上的叶子也逐渐增多。在每片叶子叶柄的反面还会长出六七根卷须,卷须的顶端还有小小的吸盘拉动茎向上生长。
  爬山虎的叶子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孩子们发现,嫩叶和老叶的形状不一样,刚长出的嫩叶是爱心形的,慢慢长大时就开始产生叶裂,变成了像鸭蹼一样的掌形。教师收集了许多爬山虎的叶子,把它们放到班级活动区,供孩子们观察、操作。孩子们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每一片叶子的样子,无论是叶子的轮廓、颜色还是叶脉、叶柄,都反映出他们能细致观察。孩子们还提取已有经验,推理出那些有缺损的叶子原来的样貌,并用添画的方法再现。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长大的,它们是怎样变形变色的呢?孩子们有意识地收集不同生长时期的爬山虎叶子,他们按照大小、形状或颜色渐变的顺序把这些叶子排列起来,做成叶子“年轮”。叶子在茎上是怎样排列的呢?孩子们用拔河的粗麻绳为主茎,分列两侧,手抓麻绳感受叶子的排列方式。通过体验活动,孩子们感受了叶子的对生和互生:左右间隔排列的,是互生叶序;面对面生长的,是对生叶序。
  这天,孩子们在散步的时候突然发现爬山虎的藤上长出了蓝莓一样的果实,他们惊喜不已:“这个果子跟蓝莓的颜色一模一样。”“我觉得像小葡萄,一串一串的。”“这个能吃吗?”“打开来看看,果子里面有颗硬硬的籽。”“这是种子吗?可以种出爬山虎吗?”教师从植物专家那里了解到,爬山虎是葡萄的亲戚,它会结果,当然也会开花。到了第二年的春夏之际,孩子们发现爬山虎墙下的地面上落了一层黄色的粉末,抬头看到爬山虎的茎上长出了一串串黄色的小花。别看爬山虎的花很小,它也有五片花瓣,地上黄色的花粉就是从它中间的花药上落下来的。孩子们为自己的发现而欢呼雀跃。
  思考: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在自然探究主题活动中,教师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幼儿通过观察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经过长时间的科学观察,孩子们明白了爬山虎的根、茎、叶、花、果实是什么样子的,这不同于他们平时随意观察所获得的零散经验。教师追随孩子们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提供材料和机会,满足他们的探索需求,给予他们更多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的机会。同时,教师适当退后,让孩子们尽情地去探索。
  二、爬山虎真会爬
  爬山虎到底是怎么爬的?为什么能牢牢地吸在墙壁上?孩子们针对爬山虎的特殊本领展开了探索。
  孩子们在幼儿园各处寻找可以爬的地方,通过攀爬动作来感受爬山虎攀附在墙壁上的难度。有的孩子直接爬砖墙、木头墙,还有的孩子爬绳网、攀岩架……在尝试的过程中,孩子们产生了很多有价值的想法。“墙很难爬,需要用绳子或者刀(一种登山工具)。”“爬直直的墙不容易爬上去,如果有梯子,可能会好一点。”“需要小爪子一样的东西抠到砖缝里。”“在墙上打个洞,把脚伸进去。”“如果有手抓的小钉子(固定物)一拽就上去了。”孩子们讨论着影响自身攀爬的主要因素,猜测着爬山虎会攀爬的原因。他们发现,墙面的坡度和粗糙程度以及是否有辅助工具等因素,都会影响攀爬的难易程度。我们爬斜坡面的攀岩架都要花费很大力气,更别说爬与地面垂直的墙壁了。而爬山虎不仅能爬垂直的墙面,还能不用任何工具爬那么高,它是怎么做到的呢?孩子们发现聪明的爬山虎会找相对容易的地方爬,比如砖头墙、天花板、树干,玻璃上就没有爬山虎。   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能紧紧地趴在墙上呢?孩子们收集了身边各种具有吸附力的东西,如胶水胶棒、黏黏球、磁力飞镖、挂钩吸盘。参照这些物品的吸附原理,有的孩子认为爬山虎是像黏黏球一样吸上去的,有的孩子觉得是像磁力飞镖一样吸上去的,还有的孩子觉得爬山虎的“脚”上有我们看不见的钩子。真是这样的吗?孩子们开始对爬山虎的“脚”进行重点观察。爬山虎有很多只“脚”,它们一般生长在叶柄的背面,由6个以上的吸盘和触丝组成。除了成熟的干吸盘外,爬山虎还有新生的湿吸盘,它会分泌濕漉漉的黏液。难道爬山虎的吸附力就来自这些黏液吗?教师让孩子们观看有关爬山虎攀爬的视频,看看植物学家是如何破解爬山虎的吸附力之谜的。原来除了这些黏液外,显微镜下的爬山虎吸盘上还有许多蜂窝组织,它们能增强吸盘的吸附力。
  爬山虎的吸盘在孩子们的眼里就像一只只小脚,这些“脚”有多大的力量呢?一开始,孩子们只是用手抠一抠,用铲子挖一挖,他们无意中发现这些小脚的力量可真不小,很难拉下来,连抠都抠不下来。教师追问:“那它的力气到底有多大呢?”早早说:“用妈妈的钩秤来量。”第二天,早早带来家里的钩秤,勾住爬山虎的“脚”,用力往外拉,直到把它从墙面拉开,再记下当时的数值。很快,孩子们发现这些记录的数值不准确。“因为啪的一下就断了,来不及看清数字。”于是,孩子们开始更换实验方法。他们先用钩子勾住爬山虎的“脚”,再在钩子的下端挂上袋子,同时不断往袋子里加相同规格的积木。想不到,十几块积木加进去,虽然连接“脚”和茎的卷须断了,但是“脚”仍然紧紧贴在墙壁上。孩子们不忍心再继续做实验,担心会伤害爬山虎。
  思考:孩子们对“爬山虎是怎样攀爬的”产生了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师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孩子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为了研究爬山虎的“脚”力气到底有多大的问题,不断改进实验设想,经历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过程,获得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教师引导孩子回顾探究过程、分析原因及制订下一步计划,使孩子的反思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当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直接经验无法解答问题时,教师为他们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持,搜索科教视频,让他们看植物学家如何破解爬山虎的吸附力之谜,引导他们整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
  三、爬山虎是画家
  随着季节变化、气候更替,爬山虎会出现一系列的形态改变。春天的爬山虎嫩绿得像一波湖水,夏季的爬山虎像一面厚厚的绿绒毯,秋天的爬山虎在不断变换着颜色,冬天的爬山虎像是一幅满是线条的写意水墨画。孩子们忍不住把这种大自然的美记下来、画下来、拍下来。孩子们在同一地点,每过一两周拍一张爬山虎的照片,记录下爬山虎在各个季节的样子,还把它们的样子画下来,并尝试进行艺术创作。
  冬季,爬山虎停止了攀爬和生长,叶子逐渐枯萎。这时,孩子们可以看到墙壁上纵横交错的藤蔓和斑斑点点的“脚印”。原来,爬山虎会“画”画呢!它用自己的“脚印”在墙壁上“画”出了一幅美丽的画。有一天,孩子们在散步时发现,一楼走廊两张纯白色的广告板上留着许多爬山虎的“脚印”,还有两截没有掉下来的藤。“它们是从哪里爬到这里来的呢?”“按照脚印的顺序来画,就知道藤在哪里了。”“用笔沿着它们的脚印画出来,就知道它们原来是什么样子了。”
  正如孩子们发现的,虽然大多数爬山虎的藤已经不知去向,但是仔细看可以发现它们当时爬行的轨迹。孩子们想用画笔还原广告牌上爬山虎的爬行路线,可是广告牌在花坛中,没有办法实现这一想法。于是,教师拍下爬山虎脚印的照片,并按原比例大小将它打印出来,供孩子们按照他们的想法描绘。“‘脚’一般都长在叶子的对面。”“所有的‘脚’都是连着茎的。”“所有的‘脚’都是左边一个、右边一个长的。”“先长出来的茎粗一些,后长出来的茎细一些。”孩子们在还原中反映了他们对爬山虎的整体认知。他们描绘的藤有粗有细,叶和“脚”一左一右交替生长在藤的两边。他们还用蓝色的笔添画出爬山虎的果子。孩子们不仅绘制出了一根根藤的爬行轨迹,还重现了爬山虎繁盛时期的样貌。
  与此同时,在活动室落地窗前的一块区域,孩子们正在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制作立体的爬山虎墙。他们在窗前悬挂一张从上至下垂落的麻绳网,作为“爬山虎”向上攀爬的支架。有的孩子从废旧资源回收箱里拿来了麻绳,有的孩子拿来了一些锡箔纸。他们用揉搓和弯曲的方式表现出爬山虎蜿蜒的藤蔓及其分叉,并用透明胶带固定。其他几个孩子则来到美术区,有的用蜡笔、硫酸纸来拓印爬山虎的叶片,有的用水粉颜料和卡纸来压印爬山虎的叶片,然后将这些复制出的“叶片”剪下来,一片片往“藤蔓”上粘贴。开始,有的孩子随机选取叶片往“藤”上贴,受到了同伴的质疑:“爬山虎的叶子是从大到小排列的,不是大大小小的。”随后,又有孩子发现了问题:“叶子不是长在一边的,藤的两边都会长叶子。”孩子们在粘贴的过程中不断提取有关爬山虎叶子生长规律的已有经验,并及时修正叶子的排列和布局。最后,孩子们用黑色黏土搓圆,在爬山虎“藤”旁按压出一簇簇“脚印”,还用各种毛根制作爬山虎的果实。这样,一面体现孩子们的设计思路,运用各种废旧材料和美工方法制作完成的立体爬山虎墙呈现在活动室里。
  思考:大自然中的爬山虎极具美感,孩子们希望将它们的样子描绘、复制下来。有的孩子希望科学再现爬山虎的原样,而有的孩子则展现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进行艺术创作。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都是幼儿尝试整理、概括自己已有经验和研究成果的体现。在科学再现时,教师鼓励孩子运用已有经验及时检验,不断反思和修改,比如,大自然中的爬山虎是这个样子的吗?到底哪里不像?同时鼓励孩子相互借鉴,解决再现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在艺术创作时,教师为孩子们提供各种材料,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这两种表达贯穿整个爬山虎探秘活动,孩子们将自己的新发现不断添加到自己的创作中。
  四、种植爬山虎
  春天又来了,可是活动室外墙边的爬山虎因花坛整修失去了家园。孩子们提议在外墙边重新种植爬山虎。他们分头收集资料并就植物有哪些繁殖方式展开前期调查。他们发现种子、根、茎、叶都可以作为特定植物的繁殖方式。那么爬山虎到底怎么种呢?用什么种?孩子们展开了讨论,有人说用去年收集来的种子种,有人说像家里种多肉植物一样用叶子种,有人说用枝条扦插,还有人说用爬山虎藏在土里的根来种。孩子们意见不一,这时,教师决定给孩子们亲手尝试的机会。   考虑到大班孩子已经具备用图画、图标或其他符号记录的能力,教师绘制了一张分组表,表上设有塑封的爬山虎的种子、茎、叶子、根的实物,以方便孩子们确定自己的实验方式。孩子们决定用什么方法来种植,就在相应栏里写上自己的名字或学号。很快,全班孩子就自然分成四组,开始了种植爬山虎的尝试。
  孩子們以小组合作形式在外墙边种植爬山虎,各组还在自己的种植区域边上竖起了小牌子。散步时,孩子们常常去浇水,仔细观察爬山虎发芽了没有。
  几周后,孩子们种植的爬山虎的茎和根发芽、展叶了,而种植的爬山虎的叶子、种子还没有动静。当然,孩子们并不认为这就是最终结果,随后他们继续观察与等待。
  思考: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教师在孩子们提出“爬山虎用什么种”的问题后,一方面为他们提供种植所需要的区域和工具,让每个孩子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和足够的观察机会,运用适宜的记录方法,体验试验的乐趣;另一方面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教育氛围,鼓励孩子要自信、大胆,敢于提出各种问题,敢于尝试,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永远保持探究和学习的热情。总之,让孩子自己寻找爬山虎繁殖的主要形式,其目的不在于仅仅让孩子知道爬山虎的种植方式,而是让孩子参与了解爬山虎完整生命周期的探究。通过种植活动,教师引导孩子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对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并设法验证。这有助于孩子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五、爬山虎的朋友
  常见的爬山虎是一类葡萄科地锦属的植物,种类很多,有三叶爬山虎,有五叶爬山虎;有的爬山虎变色,有的不变色。除了爬山虎,孩子们发现幼儿园里还有许多会攀爬的植物。它们都和爬山虎一样有可以吸附的小脚吗?孩子们深入到幼儿园的各个角落去寻找更多的爬藤类植物。花园里有蔷薇、紫藤、金银花、常青藤、木香,菜园里有葫芦、丝瓜、四季豆等。通过观察和对比,孩子们发现这些植物的攀爬方式是不一样的,有吸盘攀爬、卷须攀爬、缠绕式攀爬等。从爬山虎到多种攀爬类植物,从观察记录到种植,孩子们的经验不断拓展。
  小菜园里许多会攀爬的蔬菜,如四季豆、豇豆、扁豆、黄瓜、葫芦等都需要搭架子。可是,架子怎么搭呢?这可是孩子们从未遇到过的问题。他们讨论着:“就像葡萄架一样,把一根根树枝排列起来,用绳子拴起来。”“我见到公园的架子像隧道一样,是半圆形的。”“像搭帐篷一样,搭成三角形的架子。”
  孩子们拜访幼儿园里的园丁,收集各种架子结构图。他们先画出自己的设计图,再用拼搭玩具试一试,看看藤架是不是稳固,会不会倒掉。接着,他们找到和自己想法相似的同伴组成小组,共同完成搭架子的任务。在同一小组中,大家共同讨论,修改设计图,收集树枝、塑料管、木筷、麻绳、铁丝、胶带等各种材料。小组成员一起合作,你定位,我系绳,遇到问题时一起想办法解决。不久,小菜园里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藤架。当孩子们发现蔬菜苗已经绕着架子慢慢向上爬时,他们为自己的成功欢呼雀跃。
  思考:当孩子们对身边的攀爬类植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教师组织孩子们观察不同植物的攀爬方式,体会除了爬山虎外,还有许多植物有相似的本领。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孩子们发现并不是所有植物都和爬山虎一样用“脚”攀爬,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的攀援习性。在探究中,孩子们的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当孩子们想为蔬菜牵藤搭架时,教师鼓励他们组建小组,收集材料,积极尝试,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及时将孩子的兴趣点发展为有价值的活动内容,有效拓展了孩子的经验。
  爬山虎引发了孩子们一年之久的深入探究。孩子们通过持续的观察,对大自然的敏感性大大提高,发现了之前从未关注过的一些现象。与此同时,他们更乐于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学会与同伴合作进行科学实验,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想法。通过自然探究主题活动,孩子们和大自然更加亲近了,学习品质和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93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