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奶奶身上的伤痕》一课谈学生历史观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强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用儿童的语言、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发挥了图片的直观效能,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然而,教材中所呈現出的儿童生活场景与现实中儿童的生活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及距离感。如何拉近“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中的儿童”在学习生活上的距离,使之能在心灵上碰撞、在情感上共鸣、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处理好教材,使教材成为师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中介与桥梁。
【关键词】历史观;教材重组;追问思辨;回归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266-01
《李奶奶身上的伤痕》一课用较长的篇幅向学生们讲述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控诉了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这段历史在每个中国人心目中都是刻骨铭心、难以磨灭。然而,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滚动,如今的孩子对于这段历史越来越淡漠。如何有效运用这十几页的材料让学生深刻地认识侵华日军的惨绝人寰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是我在教学前一直思考的问题。教材的重组,让我顿时豁然开朗。
一、读懂内涵,感悟教材深层次
读懂、深挖教材的内涵尤为重要。在教学中不难发现,若没有去感悟、去读懂教材的深层次涵义,那课堂教学肯定是既没有广度,又没有深度,平淡乏味、普普通通,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是效果低下。所以说,解决思想问题很重要,理念新了、理解深了,教学设计也就有创意,教育自然也就有了效果。
《李奶奶身上的伤痕》一文,通过李奶奶在日军侵华战争中所经受的伤害介绍,导引出大量史实,向孩子们呈现了一幅幅悲惨的画面,从骇人听闻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的细菌战,到泯灭人性的活人解剖,那一幕幕、一桩桩简直惨不忍睹、刻骨铭心。而现如今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却拒不认罪,企图掩盖、美化事实真相,对我善良民族潜在的威胁却依然存在。
通过学习,孩子们深刻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残酷,让“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的历史观深入童心。
二、重组教材,集中过程富成效
《李奶奶身上的伤痕》一课教学容量多、内容广,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相脱离,所以我们应以课标为准绳,遵循学生生活现实,注重教育价值,根据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和重组。
在《李奶奶的伤痕》之《数不清的罪行》的教学中,我大胆地进行教材重组,把课本上的历史材料适当进行拓展划分,分成“惨不忍睹的画面”、“触目惊心的数字”两大板块,把所有的史料进行画面分类:孩童悲伤的哭泣、杀人比赛的残忍、细菌伤害的恐怖等等,激发孩子们打心底对侵华日军的憎恨与厌恶;递进式的出现一连串的数字:长达40多天的血腥屠杀;30余万同胞死亡;死难者手拉手,其长度从南京一直到杭州,距离长达200公里;流出的血聚在一起重达1200吨;尸体可以装满2500节火车厢;尸体堆砌起来,有74层大楼那么高;八年侵华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总数达3500万……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也在控诉侵华日军的罪恶。这样鲜活的教学,孩子们注意力集中,教学目标集中有成效,利于学生从大量的史实中找到目标、学会辨析,正确的历史观也油然而成。
三、追问思辨,精彩课堂促生成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统一的。新课程倡导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要生成精彩、增强实效,其教学过程需要老师们的精心预设。这种“精心”不仅是体现在教法预设,还应是体现在文本与学生实际而预设的学法研究上,体现在教师为预设动态生成而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上。
在聆听李奶奶痛苦遭遇故事时,我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自己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主动探究发现故事主线——“37处伤痕”,自己担当“导引员”,精心设计如下问题情境:在一个普通人身上留下37处伤痕,说明侵略者是以怎样的手段对待我们同胞的?在一个妇女身上留下37处伤痕,意味着什么?在一个怀有身孕的妇女身上留下37处伤痕,你觉得他们是怎样的人?此时此刻,你想对侵略者作怎样的控诉?通过情感的层层推进,让历史事实震撼孩子的心灵,激发孩子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强国之心。
四、拓展时空,文本延伸留回味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的生活空间……。”这扼要的要求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内容。我们知道孩子们的生活空间不仅在学校,还有自己的家庭、社区以及更广阔的自然和社会。教师要特别留意孩子们在校外的活动情况,从学生的校外生活中发现课程需求的活动素材。本课程的特征之一就是开放性,它面向的是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
《李奶奶的伤痕》讲述的是侵华日军的罪行,在现实中,日本多任首相却先后参拜供奉着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这让善良淳朴的中国人民无比愤怒。在教学时,我由日本多任首相参拜图导入,在课结束时又重重地打出2003年1月14日、2004年1月1日、2005年10月17日、2006年8月15日……,这一个个日期给了孩子们心灵上的又一次震撼。但我并未就此结束,让学生就日军侵华、首相参拜发表评论,发到网络,再次联系时事、拓展教材,给学生历史观形成留有回味的空间。
总之,在教材的使用上,我们并不一定要忠实的去执行它,而要适当的进行重组拓展开发,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关注的是每一个孩子,关注的是他们的所思、所感、所行,而不应该拘泥于教材、课标,让道德与法治教育真正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郭晶.历史题材品德教学的模式建构和思考——例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李奶奶身上的伤痕》[J].广西教育,2013(9):59-60.
[2]鞠汉伟,冯霞苹.追问·思辨·感悟——从《李奶奶身上的伤痕》一课教学谈历史观的培养[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4(9):76-7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12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