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扬声悠琴 踏歌起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彝族音乐文化于新时代的影响下逐渐壮大,音乐体裁也随之发展而更为丰富,在此背景下各支系受当地生态环境及文化圈的影响而衍生出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为彝族民间音乐文化多样性发展提供了基础。楚雄彝族抒情性打歌受文化环境之影响,作品多表现其传统文化特征,体现了彝族人民内心之信仰,以歌舞的方式抒发内心的情感。对楚雄彝族悠久历史及多彩文化的梳理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刻把握其歌舞音乐之形态,更是对作品深层次理解之基础。剖析音乐本体可得知其所传递的文化精髓,对歌舞音乐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关键词:左脚舞;历史文化;图腾崇拜;歌舞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包含了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五类。歌舞音乐具有相对独立的艺术性特点、综合性音乐体裁特征。彝族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集聚于四川凉山、云南楚雄、红河、哀牢山等地。彝族不仅含有黑彝、白彝、红彝、花腰等诸多支系,音乐体裁也颇为丰富,如民歌、器乐、歌舞音乐、说唱等。楚雄彝族歌舞音乐主要以左脚调、跌脚、打跳为主,承载着其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民族音乐宝贵的遗产。
  一、多元共存
  彝族因聚集于各地,各支系间的音乐风格受地域文化、历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如红河地区尼苏支系的歌舞音乐以烟盒舞、栽秧鼓舞、垤施歌舞、罗作舞等体裁为主。弥勒、石林地区阿细、阿哲、撒尼支系的歌舞乐则以旋律欢快的高斯比(阿细跳乐)、阿哲跳乐为主。各支系风格差异的原因与之生活环境、地域文化及历史背景息息相关,作品所传递的民族精神正是历史文化之产物,为现实生活的直观反应。
  (一)年湮代远
  彝族的起源众说纷纭,有源自古羌人之说:“彝族源于古代羌人,是公元4世纪初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中与西南土著部落融合而形成的民族。”[1]也有云南土著说、濮人演变之说。据史料记载,彝族先民与古羌人关系密切,主要源于古羌人。楚雄先秦时期,主要分布着氐羌、百越、百濮三大族群,更是奠定了彝族源于古羌人之说。云南彝族先民的足迹可依据史书追溯到西汉时期,“汉至六朝,汉文史籍称‘叟’,隋唐时期称‘乌蛮’、‘白蛮’,明以来称‘罗罗’、‘倮罗’。公元8世纪时,建立的以彝、白族先民为主体的南诏国(公元732年—902年),是彝族史上的一件大事。”[2]由此可以看出,古代每个时期都有彝族的足迹,彝族曾在西南地区得到繁荣发展。3000多年的彝族历史,向人们展示了彝族曾经历原始社会、奴隶制、封建制等阶段,如此多元的社会形态对彝族的民族文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沉淀的历史文化是彝族民间音乐发展的根源。
  (二)多彩文化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及文化遗产。楚雄彝族民族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文字:语言及文字是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递民族文化的媒介。彝族有着自己特有的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各地区的方言有着一定的差异,导致各地区的民间音乐也有所不同。彝族也有自己的文字,“彝文,史志或称‘爨文’、‘韪文’,亦或‘倮文’、‘毕摩文’,是一种象形音缀的古老文字,广泛通行于彝族地区。”[3]语言文字是彝族民族文化深厚的底蕴。
  2、宗教信仰:彝族的宗教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及祖先祭拜等,也有部分信仰教派之人。因其多元的信仰文化,需祭司(毕摩、巫师、多西)在举行祭拜、宗教、祭司等活动中诵经,祈求子孙平安、风调雨顺、祖先庇佑。自然崇拜始源于万物有灵,原始时期,人们对大自然满怀崇敬之心,视万事万物皆有灵性,因而产生了对大自然的崇拜,主要包括了:靠山而居崇拜山神、依水而居崇拜水神、土屋建筑崇拜土地神等。图腾崇拜大多数是崇拜植物与动物的图腾,如:葫芦图腾、虎图腾及树图腾等。
  3、节庆文化:节日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楚雄彝族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牟定三月会及大姚插花节等节日,反映了彝族欢快热烈的场面。明代大量汉族移民流入楚雄州境,汉文化在城镇、坝区逐渐普及,彝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的长期交融,相互影响与吸收,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传统文化,为歌舞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然而,汉文化的出现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导致彝族彝文彝书大部分仅在民间流传,保存于毕摩手中,为民间歌舞音乐的传承提供了渠道,使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得以流传至今。
  楚雄因其悠久的历史背景,对彝族优秀的民族文化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正因彝族的多元文化使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民间歌舞音乐的发展也变得丰富多彩。不同区域的文化促使彝族各支系歌舞乐风格特征的差异,造就了各支系独树一帜的民族音乐风格。
  二、风格多样性
  云南民间歌舞音乐体裁种类繁多,如打歌:流行于白族的叙事打歌和流行于彝族的抒情打歌、流行于傣、德昂、景颇等民族的象脚鼓舞等。由此看来,各民族之间的歌舞音乐因文化上的差异有着实质上的区别。歌舞音乐与各地音乐文化有着紧密联系,正因这密切的关系,彝族民间音乐因区域音乐文化圈的不同导致各支系的歌舞音乐在艺术风格上各具特色。“彝族的不同支系之间音乐风格差别很大,各支系的民间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风格。”[4]受民间音乐所影响的歌舞音乐因支系间不同的音乐文化而衍生出不同的音乐风格。
  楚雄地区的彝族歌舞音乐则多以打歌(抒情性打歌)为主,包含了左脚舞、跌脚舞及打跳等。打歌多用于大规模的活动中,如火把节、牟定三月会,大姚插花节等传统节日,平时的仪式活动(婚、丧、嫁、娶)、寨庆及大型祭祀活动也会唱跳该类歌舞。为以便多人参与跳唱,旋律简单,歌词多为衬词,节奏鲜明,结构多由多段体组成,情绪热烈欢快,渲染热闹的场景。流行于牟定、大姚、禄丰等地的左脚舞因在唱跳时先出左脚而得名,舞蹈动作轻盈,一般由歌、舞、樂三者相结合,唱词多为触物即唱的即兴方式,歌曲中多使用装饰音,伴奏为月琴、小二胡和竹笛等。流行于禄劝、武定、元谋等地的跌脚舞,舞蹈动作大开大合、热情欢快,主要由乐、舞相结合,民歌与舞蹈不能相融合,曲调简短,以葫芦笙、竹笛伴奏。流行于牟定高峰一带的打跳,开始几段为老人专门的打歌,称为老人舞,其他人只能于旁边观看,禁止嬉戏,气氛严肃。而流行于大姚三台、昙华等地的打跳,节奏变化较多,衬词运用颇多,因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歌词多为彝语。流行于楚雄县大过口的跳歌调内容则更多是反映劳动生产方面,如欢唱丰收场景、辛勤劳作及祈祷风调雨顺的歌舞。楚雄不同地区的打歌音乐风格、时间场合及限制也大不相同,但都是于舞蹈律动中进行的,即使没有舞蹈至少也会走动,音乐起着重要作用,没有乐器伴奏就会增加人声伴唱,形成边唱边跳的场面,有时则三者结合而跳,音乐与舞蹈缺一不可。   楚雄的歌舞音乐千姿百态,体现了彝族崇尚自然、热情豪爽及风情习俗等民族风格特征,展现了楚雄彝族的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及生态文化等文化特点,反映了彝族的历史背景,社会生态发展状况。楚雄的歌舞音乐促进了彝族的文化发展,为民间音乐的繁荣提供了独特的音乐舞蹈文化基础,具有兼容性的歌舞音乐对民间音乐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在彼此交流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打歌音乐分析
  楚雄彝族歌舞音乐作品不仅表现了彝族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民族特色,还反映了楚雄的文化风貌及历史背景。“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民族特色的民间歌舞及音乐在其中共同共聚、互相交融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文化区域的历史与文化面貌。”[5]对歌舞音乐作品的分析,能让我们了解到该民族的音乐文化及历史背景,对民间音乐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民间歌舞音乐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多方面探索并发扬传承歌舞音乐,才不至于让其埋没于历史长河中。
  (一)左脚舞
  左脚舞是彝族打歌中最常见的歌舞音乐,发源于楚雄牟定倮倮颇支系,传承经久不衰,被誉为彝族文化的活化石。彝族人民常在三月会,弹起弦子,手牵手,围圆圈而唱跳。舞蹈常用蹉脚闪腰、折步跌脚、甩腿对脚、跺脚和逗脚等。左脚舞的调子种类繁多,大多属于豪放类型,如:好客调、歌唱美好生活及歌唱丰收年成等。左脚舞多表现彝族传统文化,常用歌舞展现欢庆丰收的场面,表达对客人的尊敬之情,反映彝族以左为贵、热情好客的民族文化特点。
  《甩姑》(左脚调),该乐曲是衬腔式三声部(笛子、二胡、月琴)歌舞曲,为G宫加清角六声调式。竹笛及二胡的旋律围绕着do、mi、sol,三个音进行,带有民间特色的旋律,充分体现了民族风格色彩。二胡的旋律跨度较大,常在八度来回跳动(见谱例1),体现了热情欢快的舞蹈气氛,促进了舞蹈与器乐的契合性。月琴的旋律在八度内围绕sol、la、do,三个音进行,与前两个声部相互弥补,使各声部相得益彰,进一步增添了乐曲中的民族韵味。节奏上,竹笛及月琴多使用规整的八分音乐及四分音符(见谱例1),动静结合,表现了活泼欢快的气氛,以便舞步与乐器相融合。二胡则全由八分音符构成(见谱例1),给舞蹈增添了更多的律动感,便于左脚落于重拍上,形成强烈地舞蹈节奏感。三种乐器间的节奏相辅相成,八分音符及四分音符演绎了舞蹈的步伐,为歌、舞、乐同时进行奠定了基础。歌词多为即兴演唱,因此作品中并没有出现歌词,这一手法给演唱者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谱例1:
  (二)跌脚舞
  跌脚舞是彝族活动中常见的歌舞音乐,因以脚跺地和其他舞者斗脚而得名,流行于武定纳苏颇支系。舞蹈以脚的律动为主要动作,使用场合与其他打歌相差无二,只要笛子一响,人们就随之起舞。跌脚舞主要以一至八脚的集体舞为主,模拟动物舞为辅,多使用四二、四三拍子交替出现。在跌脚舞中民歌与舞曲则相互区分,不相融合。跌脚舞常用以表现动物图腾崇拜,遵循了彝族中古老的图腾传统文化特征,传统音乐文化于歌舞中得以保留。
  《四脚》,是乐、舞结合的歌舞音乐,为D宫清乐七声调式。旋律上,多处相同旋律的使用(见谱例2),给予舞者在相同旋律处保持舞步的稳定,加深旋律熟悉度,同时便于舞蹈记忆和创编。装饰音的使用(见谱例3),使乐曲更加丰富并具有民族特色。旋律在不宽的音域里围绕着do、re、mi、sol、la,五个音进行,充分体现了民族音乐特征。节奏上,附点音符的使用(见谱例3),是较原始的节奏形态,为舞步的变化增添了律动感,更突出强拍的位置,为跺脚增加了力量感。四二、四三拍子的交替出现为舞步变动的直观体现,推动舞蹈动作的延伸和变化发展,便于表达动物特征。
  谱例2:
  谱例3:
  打歌调主要是进行打歌时所唱的一种曲调,彝族打歌调主要流行于大姚县、罗罗人、罗武人中。《赶会歌》,是牟定三月会所唱的打歌调,使用了三句体乐段结构,为A商加清角六声调式,包含引子(四弦)、正曲(三句体)、尾声(衬词)部分。引子部分采用三个音进行组合(见谱例4),使用四弦乐器弹奏,反复记号可依据场景而自由使用,表现了民间音乐的即兴特征。旋律上,引子与尾声均使用do、re、la,三个音进行组合,极具民族特色,正曲使用了do、re、mi、sol、la,五个音进行,丰富了乐曲的发展。节奏也多使用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相结合(见谱例5),使乐曲极具舞蹈韵律性特征,以便舞蹈于律动中进行。尾声处衬词的反复使用,使乐曲余音绕梁、于热情的气氛中久久不能自拔。
  谱例4:
  谱例5:
  四、结语
  楚雄彝族各支系歌舞音乐虽有所不同,但也有着相同之共性,不同类别的打歌,从民族文化、社会生活方面来说,向人们所传递的思想是一致的,作品中表达了彝族人类起源、祈祷丰收、祈求平安和崇尚自然之情。“总的看,彝族的民间乐舞大多具有较为原始的图腾痕迹,表现动物、战争和日常生活内容的乐舞占有较大的比例。”[6]作品中不仅表现了当地以农耕为主的生态坏境,也表现了崇尚图腾、贵左和崇火等民族文化信仰。从创作上看,楚雄彝族歌舞乐作品创作灵活,因舞蹈的加入曲调较为简单,重复较多。八分音符、四分音符、装饰音、衬词的使用較多。伴奏乐器基本为葫芦笙、彝族月琴、小二胡及竹笛等,歌舞音乐使用的场合也基本一致。楚雄彝族各类打歌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但又相通相融,为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开枝散叶,以保存民族音乐之精髓。
  [参考文献]
  [1] 杜亚雄.中国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述[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353.
  [2][3] 张兴荣.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15.
  [4] 同[1]
  [5] 杨民康.中国民间歌舞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84-85.
  [6] 桑德诺瓦.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04: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24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