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太极拳动作的“缠丝劲”对身体平衡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太极拳具有柔和缓慢,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的特点,既能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又能促进机体损伤后通过代偿而康复,一直被视为一种非常有效的体育疗法,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本文通过文献阅读和资料整理,从研究问题的提出、太极拳“缠丝劲”动作释义、太极拳“缠丝劲”动作原理阐述和太极拳动作的“缠丝劲”对动态身体平衡作用四个方面,探讨太极拳动作的“缠丝劲”对身体平衡作用。旨在丰富太极拳运动中的运动人体科学理论知识,更好地推广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助力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落实与体医结合的传播。
  关键词:太极拳  缠丝劲  身体平衡  影响
  中图分类号:G8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4(c)-0016-03
  太极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1]。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成为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2006年,太极拳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极拳运动是由许多运动生理、运动认知以及运动心理等多元成分所构成,而太极拳其中一项核心原则,在于大部分动作中保持立身中正的体姿。诚如太极拳经所言,维持身体中轴脊柱“对拉拔长”能有效增进身体的最大潜能,并确保动作安全性、松柔与优雅的姿势。太极拳是一种螺旋缠绕动作的力量,所有太极拳动作皆源自于缠丝劲的三项要素:放松、伸展与转动,故缠丝劲的发展攸关促进健康养生与武术技能的运用。本文旨在探讨太极拳中腰脊旋转对身体动态平衡的影响。
  1  问题的提出
  1980年代早期,西方医学文献首次刊载有关太极拳的效用与功能,国外学者研究认为,太极拳运动能改善肌力与平衡能力,并降低关节炎的医药使用[2]。传统的运动训练,主要着眼于在年轻人群与追求改善体适能,但随着人口结构与生活习惯的改变,近年来的运动训练概念的重视,应注重老年人与许多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美国运动医学会指出,成年人应养成从事适度的心肺运动、阻力训练、柔软度训练及神经运动,建议从事太极拳运动能有效提升平衡感、敏捷性、协调性、本体感觉训练以及提升幸福感与生活质量。太极拳運动所具备的特性包括心静神怡的意气运动、肢体伸长的松柔运动、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立身中正的虚实运动、腰脊带领的整体运动、一气呵成的连贯运动、亦柔亦刚的弹性运动、可快可慢的对应运动、以轻制重的杠杆运动、以及百体如一的和谐运动[4]。从事体能活动具有促进健康的益处,但也随着增加运动过程中所带来的风险,最常见的运动反效果是造成肌肉骨骼损伤,运动伤害风险随着运动强度、频率、运动时间和型态的增加而逐渐攀升,因此若能调整上述参数,将有助于降低相关的运动伤害。从运动处方的观点,太极拳运动特性与美国运动医学院所推荐的体能训练特质不谋而合;同时,在太极拳运行过程中配合有意识地深呼吸,因此被视为一种舒缓的移动冥想,以及补充和替代医学所主张的身心合一整合运动。当运动者打太极拳时,动态平衡状态能保持身体各肢段的控制,避免失衡跌倒;平衡对于各类竞技运动而言,可谓至关重要,且缺乏平衡能力将导致身体伤害。保持平衡能力与伤害风险,存在着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循环关系;这种循环性质可以从老年人跌倒伤害、日常休闲活动与竞赛运动选手的伤害中,明显地观察其相互消长的相关性。太极拳是一种平衡型态的运动,其运动表现为包括动态身体重心转移、旋转和单脚站立,这些动作均须要重复练习关节控制、肌肉协调与平衡能力。练习太极拳能改善平衡能力、下肢肌力、身体功能、姿势平衡、降低跌倒的风险,以及增进周围神经疾病者的平衡与步态的临床测量。根据研究得出的论点,太极拳是一种螺旋缠绕的力,不明此即不明拳,故缠丝劲的发展是太极拳训练的基本方法之一,以及获取健康养生与武术有效运用的要件。具体而言,所有的太极拳动作皆植基于缠丝劲所包含的三项要素:放松、伸展与转动,缠丝劲是通过由中气运行于周身并体现去僵求柔的要求,也即所谓的运劲如抽丝。因此,缠丝劲训练在于,通过丹田寻求全身协调一致,而内劲则源自于身体中央的丹田,以腰为轴的螺旋缠绕带动肩、肘、腕、髋、膝、踝的螺旋缠绕动作,将气与内劲送至身体各肢段,最终再回归储存于丹田。很明显地,丹田的转动是练习陈式太极拳的核心,此动作型态宛如拧毛巾的动作,然而这并非仅止于手部的动作,而是整合身体各部位的和谐一致,通过旋腰转脊螺旋缠绕动作将力传送到身体各肢段,进而形成一种外力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太极拳运动广受热爱且相关研究方兴未艾,基于深入厘清太极拳运动的本质与动作规范,因此,针对缠丝劲的旋腰转脊动作对身体功能所产生的效益,有必要进一步探究。
  2  太极拳“缠丝劲”动作释义
  太极拳运动以腰为轴,一动百随,不仅能使肢体运动上下相随,而且还能产生螺旋缠绕的运动,这种螺旋缠绕的运动中蕴藏的劲,称之为缠丝劲。太极拳主张因势利导、以柔克刚、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全在于缠丝劲的运用。这种缠丝劲是腰和各关节产生的合劲,是由太极拳的运动方式所衍生,故称太极拳缠丝劲。   太极拳中的缠丝劲分为顺缠与逆缠,这是两种缠绕运力的方法;顺缠,是由内而外的一种力量,掌心由内向外翻、手臂外旋,顺缠丝内绝大多数掤劲,力量属于发放;逆缠则相反,是由外而内的一种劲,掌心由外向内翻、手臂内旋,逆缠丝内绝大多数捋劲,力量属于蓄放。在陈式太极拳的一切动作中都包含着顺、逆两种缠丝的相互变化,因此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各种劲法核心,也是该拳的精华所在与主要特征之一[5]。
  3  太极拳“缠丝劲”动作原理阐述
  太极拳运动是属于复杂性的介入,其目标在于针对姿势控制系统的多元生理和生物力学等组成要素。生理复杂性源自于身体无数地反馈回路网络,并整合皮质下、皮质和周边运动回路,进而产生调控身体姿势的机制。太极拳运动在本质上,是一种符合人体运动规律与解剖结构的螺旋式圆弧运动,其力量传递是以脊柱为中心,通过身体旋腰转脊带动上肢旋腕转臂行于手指,以及下行旋踝转膝达于趾端,使脊柱始终处于屈曲、伸展、旋转等全面整体运动中,并使周身上下完整一致,进而在运动过程中逐渐达到立身中正、对拉拔长、松静柔缓、圆转和顺、周身一体等运动状态的要求[6]。螺旋缠绕是太极拳的本质与核心,太极拳运劲须如缠丝或抽丝,犹如子弹通过枪膛时的来复线,呈螺旋弧线型态动作,当它运动于空间时,既有螺旋形的自身旋转,又有抛物线的运动轨迹。太极拳如果仅用单纯的弧形动作,不但动作幅度大,而且容易与来力顶抗,以致无法“引进落空”,形成即化即打的要求;因此,太极拳必须在弧形动作过程中,同时运用螺旋动作,才能“触处成圆”“触之则旋转自如”。
  所谓:“拳者,缠法也”。缠丝劲是以腰为轴,带动身体肢段一动百随,产生螺旋缠绕的运动,也即通过腰部与各关节产生的合劲,这种螺旋缠绕的运动中蕴藏的劲即谓之。换言之,缠丝劲是一种内动现象,所谓“源动腰脊,劲贯四梢”、“内动导外形、外形合内动”,劲由内换则内动不令人知;故其应用基础必须做到立身中正、虚领顶颈,身法无论如何变换都能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太极拳缠丝劲特别强调是蕴藏于体内,惟劲力变化关键在于以腰脊为轴心的虚实转换,腰是上下肢转动的关键,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主宰于腰”,足以说明腰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通过腰脊圆轴运动才不至于出现虚实不清、断劲、凹凸或提拔之意等现象。因此,缠丝劲显现于外形是肢体的螺旋伸缩运动,内形则是运用丹田的内气,以意行气、旋腰转脊,作为螺旋转动运行的动力,两者结合并以胸腰折叠动作,使全身劲力以腰脊为枢纽节节贯串,将力有效率地传达于手足,同时增加关节运动幅度的平衡性与灵活性。具体而言,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内气表现的一种形式,陈式太极拳的内劲运转,是通过腰脊来带动发劲速度与力量,太极拳缠丝劲是由曲线弧形螺旋式动作所组成,因为弧形螺旋的运动力学作用,能使对方直线来的劲力成为我方动作弧线上的切线。倘若对方继续加力,其劲力就会离开着力点而持续前进,借以影响其自身的平衡和平衡;此外,通过弧形螺旋式动作也能避实就虚,越过对方防线而进逼或发劲,也即利用引进、落空与“蓄而后发”,进而发挥“引进落空合即出”的技巧。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是以顺缠、逆缠为基本缠丝劲。在练习缠丝劲时,要以身体带动,以身领手,手随身转;手的顺缠是手外旋,意气贯注指尖,先拇指依次至小指;手的逆缠是手内旋,意气贯注指尖,先小指依次至拇指;顺缠、逆缠,应始终保持掤劲与捋履劲,并在运动中不断地互相转化犹如太极黑白阴阳双鱼图、互相呼应协调,以达全身和谐合一的整体劲;缠丝劲在腿上的表现为:凡脚尖往里合为逆缠丝劲,脚尖往外摆为顺缠丝劲[7]。在运动过程中,下肢是支撑身体的根基和劲力发动的根源;因此,陈式太极拳对裆部的要求是要圆、要虚、要松、要活,尤其裆部在虚实变换时,不像挂钟一样左右摆动,在左右变换时,裆走的是平行字,内外旋转;在前后变换时,裆部则是走下弧线。另外,陈式太极拳的拳势呼吸采用腹式逆呼吸法,吸气时小腹内收,横膈肌上升,胸廓自然扩张,增加肺活量;呼气时小腹外突,横膈肌下降,气下沉至丹田,腹部与胸廓自然平复 。
  4  太极拳动作的“缠丝劲”对动态身体平衡作用
  太极拳动作以腰脊为中心,一动无有不动,因为腰是在左右平行转动的中轴,脊是上下弯曲的根基。因此,太极拳动作既要一动全动,则其运动路线不能只是单纯地在左右平旋,也不能专在上下前后做弯曲动作,故必须整合腰脊使运动路线形成一条左右、上下、前后的空间曲线,才足以将周身九个主要运动关节(指颈、脊、腰、胯、膝、踝、肩、肘和腕)依次贯串起来。通过腰脊的中轴功能并配合螺旋运动,双手才能运用离心力和向心力的特性,达到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要求。研究太极拳动作的“缠丝劲”对身体动态平衡姿势重要性的原因,在于大部份肌肉骨骼伤害是发生在动态性动作,对于身体恢复正常功能与重获受伤前的表现,皆有关动态平衡的能力。近年来,随着运动与健身意识抬头,从事体能活动因着运动强度、频率、运动时间和型态的增加,在运动过程中所带来运动伤害风险也逐渐攀升,最常见的运动反效果是造成肌肉骨骼伤害,其中以下肢段和背部的软组织、过度使用的伤害占大多数。除此之外,由于生活型态与习惯的改变,根据估计全球75%~80%的人终其一生中,都曾遭受过下背疼痛的经历。虽然,下背疼痛极少危害到个人生命,并且视为个人健康问题,但却因此遭致时间与经济上的损失,最终可能演变成影响生产力的社会经济问题。针对造成下背疼痛的原因,大多数来自于脊柱竖肌的过度动作,进而危害躯干伸肌与屈肌之间的平衡,脊柱竖肌在维持姿态与平衡扮演重要的角色。脊柱竖肌与躯干屈肌之间的不平衡会造成肌肉弹性减弱,并且可能加速恶化既有的下背疼痛问题。研究指出,从事腰脊平衡运动能有效改善下背疼痛,因为该运动能提升躯干深层肌肉与身体活动范围。太极拳是缓慢移动重心、半蹲单脚支撑、讲求中正安舒与虚实分明等低冲击的运动,故被视为安全与完美的健身养生运动[8]。此外,太极拳缠丝劲以腰脊为枢纽,腰劲触动手足运转缠丝上下一氣贯通。由于太极拳缠丝劲对于身体中轴脊柱“对拉拔长”的作用,能够维持脊柱系统平衡因子,如肌肉、韧带、关节、椎间盘正常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维系脊柱系统的动态平衡状态。因此,通过太极拳缠丝劲旋腰转脊动作的运动规律与训练,将有助于提升动态姿势平衡和姿势控制能力,进而预防下背痛等不适情况。
  参考文献
  [1] 扈罗全.《太极拳论》源起及释义发微[J].武术研究,2019,4(1):17-19,22.
  [2] Koh TC.Tai Chi and ankylosing spondylitis–a personal experience[J].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1982,10(1):59-61.
  [3] Hodges P.Lumbopelvic stability: a functional model of the biomechanics and motor control, Therapeutic Exercise for Lumbopelvic Stabilization[J].Edinburgh, Churchill Livingstone,2004:13-28.
  [4] 王丽,李璐鑫.论太极拳中的缠丝劲[J].中华武术,2011,1(2):50-54.
  [5] 陈恩.试论陈式太极拳缠丝劲的形成与特征[J].体育科学研究,2000(2):39-42.
  [6] 刘星海,陈风娟,韩中.体育课教学陈式太极拳缠丝劲健身机理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8):121.
  [7] Lan C,Chen SY,Lai JS.The exercise intensity of Tai Chi Chuan[J].Medicine and Sport Science,2008(52):12-19.
  [8] 李刚,王继超.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劲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意义[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2,46(4):403-4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62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