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乡土音乐资源在音乐课堂中的开发与利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地区差异与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不同地域产生了不同的风俗民情,而这些风俗民情不仅是一个地域的象征,同时也是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挫琴作为山东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活跃在山东省青州市,因而,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这得天独厚的乡土音乐资源,将乡土音乐资源与音乐课堂相结合,以此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及加深对家乡文化的了解,提升自豪感。
  【关键词】乡土资源;音乐教育;挫琴;音乐课堂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我国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孕育了很多被当地人广为传唱和熟悉的民歌、乐曲、乐器等,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艺术,是乡土文化魅力最为具体的表现,是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和吸收的营养,也是音乐课堂中最不可多得的课堂资源。《新课标》中明确规定:“除国家规定的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一定比例,根据《新课标》编写的教材应占教材总量的80%—85%, 其余15%—20%留给地方教材及校本教材。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1]
  一、挫琴的历史与传承现状
  “挫琴”是我国珍稀的古老乐器之一,属于拉弦乐器类,其外形像古筝,与其缩影相当吻合,且更具有玲珑小巧的味道。“挫琴”共有十三对弦,沿用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挫琴”起源于先秦时期,与其他乐器相比,“挫琴”的发展过程大致是由简单到复杂,简单阶段的“挫琴”名为“棒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朝代的更迭,“挫琴”也在不断地发展,经由“帮擦”,最后发展成“挫琴”,并逐渐衍生出轧筝,从而形成了“筑祖乐器”。
  1960年,随着“挫琴”演奏艺术家赵彩云离世,“挫琴”艺术也一时间销声匿迹。新中国成立后,山东民间音乐得到了转折性的发展,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农民、工人当家作主, 成为社会的主体,伴随而来的是乡野俚曲的地位也得以提升,逐步登上了大雅之堂。[2] “挫琴”有着极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在青州一直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与此同时,山东省政府部门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确保“挫琴”艺术得到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将“挫琴”引入当地音乐课堂之中,是“挫琴”艺术传承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以“挫琴”为例的乡土音乐资源在音乐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乡土音乐资源启迪和唤醒学生美的意识
  在当今社会,在学生的培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像“挫琴”这类具有民间色彩的乐器往往流传更广、历史较长,能够直接、宏观地映射民间和民族文化。乡土音乐资源通常能够反映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民间情感,能够给予学生最为直观的真、善、美的感受。
  (二)促进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领悟和感受
  在中国悠久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音乐这一独特的艺术蕴含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它为民族繁荣而发声,深入人心,鼓舞和振兴民族士气。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认真学习现代先进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将其融合和发展。我们要将像“挫琴”这一类的乡土音乐资源合理运用,让它走入课堂,使学生开拓眼界,建立文化观念,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
  (三)乡土音乐资源,是进行爱家乡教育不可多得的教材
  家乡,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个温暖的存在。家乡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地域而存在,它所承载的是最为基础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个人成长路上最不可或缺的存在。在课堂中引用诸如“挫琴”一类的乡土音乐资源,有利于充实音乐课堂的内容,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家乡以及家乡文化的自信。因此,乡土音乐资源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一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教育不可多得的教材。
  三、促进以“挫琴”为例的乡土音乐资源走进音乐课堂的措施
  (一)以音乐教师为主体,深度挖掘乡土音乐资源
  无论是农村或是城市,尽管在音乐教育环境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教师的教学理念都应该围绕着新课标进行教学活动。农村的教师不能以资源、设备简陋为理由减少教学内容,城市的教师也不能凭借设备的先进而过分依赖多媒体。在农村中,虫鸣鸟啼,树叶沙沙,甚至是春耕秋收的劳动号子,都是不可或缺的音乐资源;在城市中,这种自然的声音可能相对较少,但是城市中的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资源,让学生感受乡土音乐。
  (二)以学生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传承乡土音乐资源
  現代课堂教学论认为,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是创新教育的真谛所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创新中去。
  在这个部分,我们可以请擅长制作和演奏挫琴的艺人现场教授学生制作、演奏挫琴,此举不仅能够促进教学,还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另一个方面也能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好奇心,在传承方面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除此之外,音乐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到挖掘乡土音乐资源的的行列中,音乐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便于学生研究的课题,例如,收集一两首有代表性的“挫琴”曲,了解“挫琴”的发展现状以及保护现状等。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成为学习行为的主体,培养研究性人才。通过这样的研究活动,不仅可以让乡土音乐资源更好地融入音乐课堂,也可以更好地传承“挫琴”音乐。
  四、以“搓琴”为例的乡土音乐资源走进音乐课堂的意义
  《新课标》中要求,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民族音乐文化的资源。[1]在乡土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将“结合方言、结合教材、结合表演、结合欣赏”的教学模式贯彻始终,才能够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音乐方面的综合能力,增进了学生对民族地方音乐方面的综合能力,同时增进了学生对民族地方音乐的了解和传承,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自己家乡音乐、理解自己家乡音乐,愿意为传承发展家乡音乐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人。
  五、结语
  总之,乡土音乐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听家乡的歌,会唱家乡的歌,会演奏家乡的乐器。[3]与此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延续。通过将乡土音乐资源运用到日常音乐教学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民俗、文化等,而且能够自如地使用自己的家乡乐器,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黄雪伦,卢森林.“挫琴”发现、传承和保护研究[J].民俗民艺,2017(1).
  [3]赵晓楠.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J].中国音乐,2001(2).
  作者简介:王烁炜(1995—),女,汉族,山东省潍坊市人,广西师范大学,2018级学科教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1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