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非遗保护视角下的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将双创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当前的重点。基于艺术类专业角度来说,要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可以基于当前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势头,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展开针对性的双创人才培养。本文结合当前相关政策背景与艺术类尤其是音乐类学生的就业状况,探讨了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措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专业;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拥有璀璨的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丰富,但面临着断代、失传的危险。非遗代表着我国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命脉,保护非遗就是在保护民族的文化身份,更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点。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人才培养一直是高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站在非遗保护视角下,培养艺术类双创人才,鼓励和引导艺术类大学生进入文化产业,促进其就业创业,是非常值得探究的课题。
  一、关于高校艺术专业双创人才培养
  在《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着力强调要推动双创升级,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要求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双创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将双创以及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要求将双创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奋斗精神和实践能力。通知中提出了19个措施来保证2019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
  从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来看,2017届大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是民企、中小微企业、地级市及以下地区,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最多的行业为教育类,但其中有六成在中小学教育机构,而就业率高、失业量小、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绿牌专业为信息安全、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等。而红牌专业则多为艺术类专业,如绘画、美术学、音乐表演,其中,美术学和音乐表演连续三届都是红牌专业。从高校音乐教育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从各大本科院校公开发布的2018届本科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看,最受市场欢迎的是工学,经过抽样统计分析,艺术类从平均值来看约90.36%的就业率。仅从艺术类中的音乐门类来看,音乐学在统计的113个专业(因样本数不足,一些专业没有统计)当中排名第98,就业率90.42%,音乐表演垫底,就业率87.22%。
  相关研究成果中指出,音乐表演主要的就业方向是文艺团体,次要方向是考研及出国留学,提升学历后在艺术类高校任教。音乐学主要从事理论研究,大部分学生会选择考研,其余部分则选择到音乐相关的媒体、出版社等领域做经纪人、策划或者组织文艺演出。但能够真正走向艺术之路的很少,多数最终成为了中小学校的音乐教师,当然这也是一个较好的就业方向。而从创业的角度来说,如何保证音乐类专业学生创业成功,并在文化产业大展手脚,就需要针对性地开展双创人才培养了。
  二、非遗保护下高校艺术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思路
  基于通知来看,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文化创意、健康养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就业,这为艺术类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提供了指导意见。而从非遗保护的视角来看,如何实现国家对双创教育的要求,笔者认为,首先需要明确非遗保护视角下艺术类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并由此采取措施,使其更加具有针对性,下文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非遗保护视角下双创人才培养关键问题
  从非遗保护的角度来说,在当下的音乐表演元素中,民乐(包括声乐和器乐)表演不多,而仅有的民乐表演一般都是老一辈的艺术家在做,这些老一辈的民乐艺术家值得尊重,其为音乐类的非遗文化传承作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而年轻的民乐表演者、演奏者却很少。当然受欢迎的也有,而这些受欢迎的,一般都是经过了创新的。例如在哔哩哔哩,有一个叫“墨韵”的主播,其古筝弹奏水平高,其围绕一些ACG音乐改编的古筝曲目就非常受欢迎,播放量一般在100万以上。还有琵琶、二胡这些民族乐器也比较受欢迎,但是,如果说用这些乐器表演民族音乐,在现在年轻人中却不受欢迎,倒是在国外很受追捧。同时在现在的流行音乐当中有很多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即所谓中国风和古风。比方说,在抖音短视频中非常热门的一首曲子——生僻字。从这个角度来分析,音乐方面的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一般要求是实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这对于双创人才培养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关键问题就在于如何实现创新,如何以创新促进创业,如何用创业来完善创新。只有明白了这一个较为核心的问题,在探索双创人才培养方面才能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同时抓住当下流行趋势,指导音乐专业毕业生创业就业的核心关键。如果从精准帮扶的角度来说,音乐类专业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就业困难群体,民乐方向的要更加困难。因此,围绕非遗保护,深化双创人才培养,精准地识别,精准地帮扶,促进创新,促进就业创业。这样不仅能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也能够在非遗保护上作出贡献。
  (二)围绕非遗保护双创人才培养路径
  从当前的时代状况来看,创业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重要任务,创新则是保证创业成功,并且提升竞争力的首要条件。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双创人才培养实践中,重點将创新元素融入教学环节中。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实践环节。在音乐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学完一个模块后,进入实践环节,并进一步进入开放性的实践环节,进修没有作过的表演或者研究。比方说器乐表演课程,现在民族乐器是器乐表演课程中很重要的部分,关系到文化传承。在早期的音乐类专业中,实际上涉及到民族乐器表演的很少,大部分是西洋乐器。因为在早期西洋乐器很受欢迎,而随着文化相关的战略决策引导我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在艺术方面,传统文化艺术逐步成为关注的对象,民乐就是其中之一。从现有的流行趋势来说,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在受欢迎程度上是很高的,如上文提到的生僻字。从音乐的角度来说可以算中国风,蕴含中国的汉字文化,但它也算流行乐。这实际上就是基于传统文化的一种创新。在双创人才培养当中,就可以走这样的路子。比如学习二胡,二胡是我国非常普遍的民族乐器,著名的代表性曲目是《二泉映月》。学这种乐器不仅要学技法,还要学其中蕴含的文化,而这是创新的基础。在教学实践环节,重点就是了解二胡,掌握二胡的演奏技法,这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练习是关键,而怎么练在开放性的实践环节当中,笔者建议可以采用上文列举的古筝改编曲目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二胡表演。因为当前的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对ACG文化非常崇拜,用二胡来实现ACG当中的部分音乐,不仅能指导学生在二胡演奏方面的创新,同时对于激发学生兴趣,使之保持热情也有巨大作用。   其次,创新思维培养,通过构建创客空间,基于学校的社团开展创新思维培训课,同时定期邀请校外实践专家进行创新思维实战演练,从非遗保护的角度来讲,文化传承人这一类表演艺术家是主要的聘请对象。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中要求,加快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在双创人才培养中必须要有这样的一支队伍,专门负责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
  培养创新变现能力,这里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创新创业大赛;另一种是走互联网的路子,如做音乐主播、做短视频等。基于创新思维,设计与专业内容相关联的作品或者产品。如何来变现,这可以基于大学生艺术团。围绕大学生艺术团进行创新创作,用大艺团来将其变现,这能够显著提高实践能力。这是基本的前提,没有行业经验,创业即使能够成功,生存能力也很弱。基于实践能力的提升,创新创业大赛就能发挥效用,即可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各项活动,进一步提高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活动的能力。而走互联网的路子,更容易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更容易让学生把握音乐这方面的流行趋势。通过互联网发布自己的作品,是否受欢迎,具备那些音乐元素受欢迎,都是显而易见的。要受欢迎增加点击量,就必须要有创意。这个难度会比较高,但是一旦成功了,实际上就走上了自媒体的道路,就可以成立工作室,开始创业。这与人社部要求的造血式扶贫不谋而合,实际上培养创新变现能力,本质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基于自己的能力水平来认识自我,剖析自我,实现自我造血。
  文化产业在目前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但竞争会非常激烈。如何在现有的背景下,实现音乐类专业学生的造血式就业创业,完善艺术类创业工作室,将工作室这种载体融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中,也是一种可行的策略。为此,可以依托学校优势,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学校所拥有的人际资源,制定工作室的工作模式,如合伙人模式,这样可以依靠同专业的同学、师兄师姐,知根知底,团队稳定,也更有凝聚力。从学校的角度出发,要针对性地制定适合工作室模式的双创人才培养体系,如校企合作、双师双职,打造前文提到的专业化、专家化的指导队伍,并将创新训练以及创业实践有机融合,实现一条龙服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视角进行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目前来说有着非常大的机遇,但挑战也很大。机遇方面,现在国家增强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而挑战方面则是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保护与发展。这就要求双创人才培养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解决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保护与发展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简单分析,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回答,可能會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也可能存在不足,希望能够与业内同仁共同探讨,提升双创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晗,张帆.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4-86.
  [2]刘荣.当代中国美术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D].西安美术学院,2017.
  [3]王俊奇.艺术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8):172-173.
  [4]孙寰,廖刚.“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8):380-3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2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