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安倍圭子《爱的马林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从二十世纪开始,打击乐器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乐器的种类也快速增加,乐曲因乐器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打击乐器开始有了独奏曲、协奏曲、室内乐的作品等,为了将庞大的打击乐器分门别类,最常见的归纳法为有固定音高乐器及无固定音高乐器的分别,马林巴木琴被归类在有音高的乐器当中。木琴种类很多,有小型的十几个音、无共鸣管的木琴;也有高音木琴、低音木琴,还有外形和一般木琴相似的中南美洲木琴,叫做马林巴木琴。本文主要分析安倍圭子的马林巴作品《爱的马林巴》。
  【关键词】安倍圭子;马林巴;现代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                               【文獻标识码】A
  一、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
  安倍圭子Abe Keiko,生于1937年4月18日,是日本作曲家以及马林巴演奏家。在马林巴的发展过程中,安倍发挥了重要的推手,无论是在演奏的技巧上以及歌曲的创作上皆是数一数二的。透过与日本雅马哈乐器制作公司的合作,创造出现代的马林巴,能演奏五个八度的音域。安倍圭子的作品数量目前已超过七十首之多,而《日本童谣变奏曲》《棱镜》《樱花梦》和《竹林》等,皆为马林巴木琴作品的重要典范,深受世界各地马林巴演奏者的喜爱,也经常被列为演奏会的曲目。在安倍圭子作曲生涯早期的作品,皆是写给高音木琴演奏的乐曲,1958年之后才开始创作马林巴木琴的作品。到了1980年代五个八度的马林巴木琴开始正式生产时,她也开始创作给五个八度木琴演奏的曲目,安倍圭子凭借着对马林巴木琴的热情与喜爱,终其一生皆创作木琴的作品,挟带着自身日本文化的内在精髓和受到西方作曲手法的影响,在两者的互相激荡下,时期作品呈现出独树一格的特色,在打击乐的领域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漫长的作曲生涯中,从早期直接临摹事物的作曲方式到中后期逐渐添加即兴风格和边走手法的使用,乐曲的丰富性大增。其中《爱的马林巴》(Marimba D’amore,1998)为安倍圭子至今的所有作品中,唯一引用法国歌曲的乐曲。在《爱的马林巴》当中的装饰乐段,运用了秘籍的快速上升音群和休止符,制造类似于日本传统能剧当中动与静的对比,而人声的使用释放了快速音群所累积的音乐能量,强烈表现出乐曲的高潮处,深刻地传达了乐曲的中心精神。使用顽固低音、不和谐音和即兴手法为安倍圭子创作上的一大特色。
  二、乐曲分析
  (一)导奏(1-9小节)
  乐曲的前9小节为导奏,安倍圭子以《爱的喜悦》旋律中的C、D、E为动机,将F大调转为C大调,辅以临时升降记号和不和谐音程,组织成此段导奏。演奏师有铺上表示的术语“神秘地”开始,营造出晦暗不明的色彩,三个装饰音烘托出动机C、D、E音,先现了A段中所用到的爱的喜悦的主题旋律。第三小姐标示顿音的不协和音程,如同矛盾纠结的情感,沉重的划破宁静,营造出具强烈反差的氛围,而音与音间的休止符则带出了东方文化中留白的艺术,与后续规律而密集的八分音符为听觉上的反差。
  (二)A段(10-49小节)
  从第10小节开始,如心跳般微弱而规律的八分音符节奏,平静的迎接主题的出现。第12小节进入此曲的第一主题,右手的外声部为《爱的喜悦》的旋律引用。16小节音量渐强时,安倍圭子同时增加了音乐的织度,从二声部增为三声部、四声部,逐渐营造出音响的丰厚感。顿音的使用凝聚了音乐的能量,与接下来第二主题的快速音群为速度上的对比,更添音乐张力。第21小节右手部分的高音旋律为第二主题,左手部分以C、bE、bA分解和旋的形式伴奏,不断重复形成顽固低音,演奏时左右手旋律相互呼应。此处调性转为c小调,之后穿插第一主题的变奏一,到了第40小节,第二主题以高八度的形式再次出现,左手部分则改以大2度的音程伴奏。29-31小节为第一主题的变奏一,调性转为G大调,右手的外声部重复着爱的喜悦的主题,其他伴奏音C、bE、bG、bA和第21~27小节相同,以顽固低音的形式不断重复,如暗涛汹涌的浪潮,隐藏在G、A、B动机之下,表现出诡异的气氛。
  (三)B段(50-77小节)
  50-57小节为第一主题的变奏二,主题旋律依然在右手外声部,此段安倍圭子偏向四声部和声的形式写作,但要以“如歌的”和“富有表情的”方式细腻处理此段滚奏乐段。第51-53小节左手的最低音声部为下行的半音(B-bB-A-bA-G-bG),而从54小节开始,右手的外声部为上行的半音(B-C-#C-D),与前乐句的下行半音作呼应。第65-77小节为连接C段的过渡乐段,旋律线转到左手,演奏是需轻巧地呈现此速度弹性乐段。在72和73小节左手为连续上行的音型,安倍圭子以重复相同音型,及渐强和渐快的方式,将乐曲顺畅的推到极富力度感和对比性的C段。
  (四)C段(78-155小节)
  从第79-94小节第一主题的变奏三,此乐段转调回C大调,并再次使用强弱对比乐句的手法呈现,除了强弱对比的使用外,此乐段具节奏性的音符和旋律性的乐句也是一大反差。在演奏方面,78小节ff的乐句要表现出“果决有力”的情绪,下一小节立刻切换至mp,变奏三选了则穿梭其中,如此两极的表达方式,如同隐喻情爱中不断摆荡的多变情绪。承接前段剧烈变化的高亢情绪,91-94小节,左右手交错而紧凑的重音和渐强的上行音群,凝聚了乐曲的高潮点。第95-108小节为装饰乐段,仿佛宣泄出积攒已久的情绪,表现出此曲的高潮处。第109-121小节为第一主题的变奏四,主要旋律转移到左手,调性短暂转为f小调,113-120小节旋律线在右手高音声部,与前四小节低音声部旋律对唱。在第四变奏和第五变奏的连接段落(126-132小节),左手为固定16分音符的音程伴奏,表现平稳、安定之感,右手在拍子内由慢到快演奏音程,随着音量和音符密度逐渐累积,136小节再次以人声,释放前一乐段累积的音乐能量。138-150小节,安倍圭子使用到两种特殊技巧,一为闷音,敲击后立即下压,与正常音交互出现,制造出俏皮、趣味的感觉。二为使用琴棒杆敲击木琴键盘边缘,并木方球体坠落时的弹性速度敲出,制造出木头互击的喀喀声响。第151-154为第一主题的变奏五,为一优雅的旋律乐段,调性为F大调。优美的乐句如同远处传来的悠扬风笛声,描绘出爱的甜蜜梦境。第154小节半音上升,制造出乐句尚未结束的期待感,下一小节立刻以不协和音程重重击下,如同打破前段营造出的美好梦境。
  (五)D段(156-179小节)
  第156-162小节为第一主题的变奏六,调性保持在F大调,安倍圭子在此段低音声部中使用了对位旋律,与高音声部第一主题温柔对唱,交织出温暖而光明的景象。第173-176小节为第一主题的变奏七,此变奏与变奏二非常相似,但安倍圭子将第二变奏的四声部旋律线回归到单旋律,重复加重主题的印象。
  (六)尾奏(180-208小节)
  第180-189小节为第一主题的变奏八,在乐曲的末段将主旋律围绕F大调的属音C音,加强头尾的呼应关系。持续优雅而规律摆荡的中心音C八度分解和弦,轻柔的衬托出美丽的旋律主题,维持着短暂的宁静。188小节由单音转为音程,使织度更为丰厚,随着音量的逐渐增强,预备再掀波澜。第190小节至结尾为暴风雨般强大的快速乐段,为本曲的第二个高潮之处,音量范围皆在ff-ffff之间,演奏时尽可能快速清楚地敲击每个音,突强记号之处更为能量的爆发点。末四小节渐慢并渐强,如同用尽全力将弓拉满般聚集能量,而后强而有力的结束全曲。
  三、总结
  在安倍圭子的许多作品中经常使用民谣作为主要创作的元素,而《爱的马林巴》引用了十八世纪马丁尼的作品《爱的喜悦》其中的主旋律作为主要发展的动机,并以撷取相同的旋律主题镶嵌至不同的乐段的方式,完成此曲的主要架构,与其以往惯用的变奏手法略有不同。《爱的马林巴》以甜美的法国歌曲旋律融合日本能剧的精神,表现出外放的情感对比,塑造了爱的各式样貌。
  参考文献
  [1]白海川.安倍圭子马林巴作品及演奏初探[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9.
  [2]唐宏智.现代音乐的存在方式分析[J].音乐时空,2015 (10):110.
  [3]罗众.现代音乐分析方法的实际运用[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6,35(4):98-103.
  [4]耿然.浅谈安倍圭子与其作品D’amore[J].黄河之声, 2014.
  [5]白海川.安倍圭子的马林巴音乐与演奏研究[J].大舞台,2014.
  作者简介:项钰涵,女,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汉族,音乐表演打击乐专业,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4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