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高年级中国古典名著的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典名著阅读教学是促进小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在小学生語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讲授中国的古典名著,从多方面欣赏的角度来培养学生对古典名著的理解和分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这种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提升阅读能力和提升分析技巧的层面上,最重要的是在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这一课题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古典名著;小学语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058-01
  古典名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遗产,它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细腻的语言描写等,让读者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快乐。读这些古典作品,对于认识古代社会,对于提高某方面的文学修养,对于提高语文能力都有积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国古典名著的节选或改编的文本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为例,本册教材单独设立了古典名著欣赏单元(第五组),四篇课文《将相和》、《草船借剑》、《景阳冈》和《猴王出世》分别节选或改编自中国古典名著《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由此可见教材编者对中国名著的青睐。但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在古典名著节选或改编文本的教学中扮演突出的角色,引导学生走近名著,“享受”名著的经典。本文就小学语文教材中名著类课文教学策略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依托语言学习,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习得语言,在语言发展的基础上提升人文修养,使语言与精神得到和谐共振。古典名著思想性强,人文内涵丰富深刻。人文精神的感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脱离语言学习的人文感悟,是空洞的、贴标签式的感悟,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化”。教学实践中,古典名著人文精神的开掘必须通过语言的学习来落实,人文精神的感悟必须以语言的发展为依托,让学生在语言能力提高的同时,人文修养也得到真正的提升。如在设计《将相和》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负荆请罪”的人文内涵,教师通过抓“人物语言”的描写,“研一研”、“读一读”和“写一写”,深化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板块一:人物相互之间态度的研读。读两个人物的语言,小组研究,有什么不同?抓住两个人的态度,感悟情感和相互之间的态度,指导朗读。
  板块二:人物之间关注点的研读。着眼语言文字,研究廉颇和蔺相如的不同关注点。抓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辐射全文,感受廉颇的居功自傲。抓住蔺相如的话,辐射全文,深入感受蔺相如的顾全大局。
  板块三:以“负荆请罪”为核心,引导写话实践,全面感受人物形象。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找准了语言和人文的结合点,在扎实有效的语言实践中,学生语言水平得到了提升,对名著中人物思想的感悟、人文内涵的体味也水到渠成。
  二、走近名著的经典情节
  受学生身心发展的限制,小学阶段所选的名著都是改编或节选项删减的,显得孤立缺少联系,单薄而失去趣味。因此,在教学时,引导孩子们了解钳的经典情节,会激发孩子们学习名著的兴趣。如《草船借箭》一文,孩子们领略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非常佩服他,很想了解《三国演义》中还有哪些精彩的故事。这时,我带着他们学习课本后的选读课文《孔明智退司马懿》,让孩子们又一次认识了那位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并告诉他们,这就是著名的“空城记”。这时,孩子们就更加好奇,更加急切地想了解书中还有哪些经典情节,激起了要阅读全书的兴趣。
  三、古典名著可以活跃语文课堂
  一般来说,以往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老师对小学生的阅读训练往往都是对一些平常的阅读训练,而且这些阅读文章的类型不外乎说明文、记叙文等文章,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文章毫无吸引力,所以,在进行阅读训练的时候,这些阅读性的文章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从而小学生也不能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的进行阅读,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拉低了课堂训练的效果。而古典名著在阅读课堂的出现,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从古典名著的情节来说,有些名著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这正好符合小学生梦幻的心理。比如,《西游记》,在这一名著的每一章节,都充分的体现了魔幻色彩,像是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唐僧等,这些对于下学生来说都具有十分大的吸引力。而在课堂上,教师对于这些故事情节的具体分析,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学生感到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加了课堂的活跃氛围。其次,就是从小学生的心理来说的,一般来说,小学生都具有梦幻的心理,在他们的思维里,都有一个童话故事,所以对于《西游记》等有情节故事,或者是带有童话色彩的古典名著还是比较符合他们的学习心理的,这样就可以在一定基础上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
  四、赏细节描写处,感受经典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文本内容、故事情节、形象感悟、语言表达等上面,对于文本的细节描写经常会不经意地一带而过。但实际上,细节描写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的性格合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它也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可以作为解读文本的突破口。如,《景阳冈》一文中,“武松打虎”这一情景主要分两个部分描写——“老虎进攻,武松躲避”和“武松反守为攻”。前半部分作者抓住老虎的“一扑”、“一剪”、“一掀”三个动作,让读者感受到老虎的凶猛残暴,令人生畏,而武松此时的“三闪”让人感受到情况的危急和武松的机敏。后半部分中,武松的英雄形象在“掀”、“按”、“踢”、“捉”等一系列动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这两个部分的细节描写,体味古典名著在塑造人物形象的高超之处和精彩传神的语言表现力。
  五、古典名著的欣赏可以提升语文的内涵   对于小学生来说,进行古典名著的阅读训练,肯定是有一定的文化功底的,意思也就是这些学生属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那么,对于这些学生开始进行名著阅读的训练,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小学生对语文范畴的认知能力。而且就小学生来说,他们所具备的学习能力本来就比其他阶段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差,但是从小学就开始培养,不仅可以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多的是可以从小就为他们树立起一个正確的价值观。曾经有人说过,读书可以使人沉淀,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小就培养他们阅读古典名著,可以使他们了解国家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语文阅读的积极性。
  名著中的人、事、物总是处于历史某一时期中的,但是,读者是在当前的时代中阅读它们。如何在古典名著教材中挖掘资源,体现富有时代气息的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值得我们探索的。例如,课文《三顾茅庐》描绘了刘备三请诸葛亮的故事,塑造了刘备诚心诚意、求贤若渴的人物形象。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人文精神感悟点定为“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然而,这样的人文精神是缺乏时代特征的,联系学生生活不够紧密。远离时代背景,开展的教育和渗透必然是机械的、灌输式的,无法深入学生的心灵。只有结合现代生活和学生实际去解读名著,其人文精神才能焕发新生命,具有现实意义。当今的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三顾茅庐》更深的人文蕴涵应该是尊重人才、引进人才。教师将此精神引入教学,引导学生要以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是我们国家最需要的。电视上报纸上招聘人才的信息很多,足以说明人才重要性。教学中只有赋予名著的人文内涵以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才能避免机械的灌输。也只有这样,名著的人文内涵才能让学生所理解,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做人。
  结论
  古典名著博大精深,小学阶段的名著类课文为学生今后阅读古典名著打下了基础。教师要立足课标,研读教材,懂得取舍,适度延展,拉近学生与古典名著的距离,学习经典,提升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董海.品味语言魅力引领名著阅读——浅谈小学古典名著教学[D].小学教学参考,2010.
  [2]谢彬.浅谈小学语文古典名著教学策略[J].语文天地:小教版,2015.
  [3]曾红斌.浅谈小学教材中古典名著的阅读教学[J].阅读与鉴赏旬刊,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46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