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课程校本化实施路径与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数学课程校本化实施就是在坚持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身性质、特点和条件,将国家层面上规划和设计的面向全国所有学生的书面计划的学习经验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实践、学习经验的创造性实践[1]。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结合特有资源“儿童自然科学院”,将校内外资源进行整体分析和有效开发,使数学课程资源在校本化实施中走向本土化、生活化、活动化。
  【关键词】儿童自然科学院;小学数学课程;校本化;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10-0220-02
  1 缘起
  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地处农村,北临长江,南临338省道,是一所典型的苏南农村小学。2015年8月,学校结合现有校内资源:各种树木1000多棵,“棵林”生态实践园占地约十几亩,有多种果树花木,还有蔬菜种植区、动物饲养区;学校内操场、球场、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设施。校外资源:校外占地46200平方米的新华农民公园,新华花木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家庭资源等课程资源,建成融儿童生活、学习、研究为一体的课程基地,“儿童自然科学院”既是学校的组织机构,也是学校的课程体系,是学校数学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保障。
  2 實践点
  2.1 在目标分析中明晰路径
  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明确了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对照《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对课程资源和学校课程支持性条件的分析,结合学校特色资源,对数学课程目标进行了校本化的解读,并制定了对应的校本化实施目标[1]。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自然科学院真实环境,经历现实情境中数与代数的抽象、建模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提供真实的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悟数学内容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初步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产生对数学的亲
  切感。
  (3)问题解决目标:通过自然科学院环境问题的解决,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教学思考目标:通过自然科学院环境下现实问题与建立生活经验直观和几何直观的联系。对数学进行直观感知、直观理解、直观思考。
  2.2 在课例开发中寻找路径
  2.2.1 实践路径一:自然——数学
  课题组在梳理数学教材中发现,国家课程中部分例题与习题很难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连,也不易激发学生内驱。针对以上思考,尝试了“情境创设”研究。如四年级《条形统计图》一课中,把教材例题中统计鼓号队服装尺码展开情境转换成了“统计科学院”情境,学生在教师给出的情境下首先讨论统计科学院中感兴趣的项目,有统计动物、植物、蔬菜种类的,有统计植物数量的……,在此基础上绘制条形统计图,并结合图进行分析提出
  建议。在这样的情境下,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场景,学生参与了课程的开发,并用数学知识分析了现实问题,课题组把这样的情境归纳为“真情境”。同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真情境下的统计教学课型:真实问题情境—前期调查—选择统计项目—选择统计方式制图—分析并提出问题。
  2.2.2 实践路径二:数学——自然
  课题组结合前期对课程资源价值的分析,思考这样资源如何有效的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困难,拓展和内化数学知识。在《长方体体积》一课,针对教材习题中学生对花坛容积中内长、内宽、内高计算不理解的情况,带领学生实地观察校园雨水收集池并测量计算,有效突破了学生的学习困难。再如升和毫升概念的认识、公顷的认识等概念性知识,带领学生走进科学实验室、校外公园进行实地观察、测量、实验,建立了数学抽象与直观的联系。
  3 思考点
  3.1 教学目标策略
  3.3.1 从单一到整体,感悟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
  教学目标的延伸是指适当深化教学目标。以《校园寻宝》为例,课题组改变了原来三课时目标的教学,从整体上构建单元学习目标,从学过的确定位置入手,通过“如何藏宝”“绘制路线图”等活动唤醒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围绕“体验寻宝”“修改宝藏图”“探究新知”“拓展延伸”等核心问题展开教学。
  通过“你在寻宝过程遇到了哪些问题”的深入讨论,给予学生充分思辨的机会让学生拥有数学的眼光,形成问题意识。从单一的“方向、角度、距离”确定位置的教学,走向整体的单元教学,在问题解决中建构新知,感悟结构,也是学生自我建构的基石。
  3.3.2 从“标准”到具体,挖掘数学知识的核心内涵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伴随着教学设计,如课程标准提出的“问题解决”这一目标在规定上比较笼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问题解决”这一目标分解为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两个方面,具体目标为“通过自然科学院环境下问题的解决,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达成“问题解决”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依据,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2 校本化实施内容与学习方式策略
  3.2.1 自然现实场景下的补充、拓展、整合
  课题组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现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以及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家庭背景等状况对教材不断充实与创新,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适当增删,整合教学内容,使教材显示出它的生机与活力。课例研究中的《条形统计图》《校园寻宝》《面上的科学院》等内容中,对教材的调整、整合都是基于自然现实场景。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取体验性的知识,促成学生向学会学习转化,从合作、拓展、情感等角度打开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感悟数学学习的本质和内涵,进而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思维品质、思维品性、思维品格。
  3.2.2 内驱下的主动体验与积极合作
  学生的深度学习,必然指向理解性的学习、探究性的学习,需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浅显到深入的过程。在《校园寻宝—确定位置》一课中,课题组设计了三次小组活动,教师并没有给学生具体的合作分工,学生小组合作分工是在学生讨论下完成的,实际需要下产生的。这样的设计,摆脱了以往牵引式的教学,开放的问题使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分工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进一步加强。在重新变换观测点后的合作中,再次明确分工,测量与宝物的角度、距离,并记录。这样的合作,体现了现实需求和学生主体,学生在体验活动中经历了合作、交流、表达的
  过程。
  【参考文献】
  [1]徐玉珍.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J].教育研究,200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49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