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国际传播,如何打造视频爆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新时代媒体传播大变动和构建内外并重工作格局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国际传播如何守正创新、积极进化,是重要的实践课题。近年来,新华社福建分社以短视频报道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如何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基于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打造了多个高点击率的短视频,在中国地方新闻的视频国际传播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其中,笔者参与制作了《一个俄罗斯女孩的金砖会晤期待》《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我的金砖情缘》《百年北美名琴中国重生记》《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MV:中国好》《哥伦比亚人唱“中国好”献礼中国国庆》等十多个短视频,这些作品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线后,短时间内点击率就超过10万次,成为爆款,从中获得的经验,坚定了我们进一步做好视频国际传播的信心。
充分利用主场优势,深挖国际元素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发展与全球的发展越来越密不可分。各种国际元素都是国内分社值得挖掘的重要资源,比如,国际性会议、国际性赛事、国际贸易活动、国际知名人物以及世界遗产,等等,均是可以充分发掘的国际元素。
2017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举行。在这次中国为主场的国际重大会议前,笔者与福建分社同事利用数月时间策划、制作了短视频《一个俄罗斯女孩的金砖会晤期待》。这一视频报道以厦门大学俄罗斯留学生安娜为主角,通过自述方式分享了她与中国的缘分、她对金砖的认识,故事充满温情又以小见大。发布到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后,该短视频一周内点击率就超过10万次,传播效果颇佳。总结其中原因,我们深感这与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在全球的高关注度密不可分。此外,我们制作发布的《航拍金砖国家领导人举办地》《“金砖”梦想》等视频报道也因借势“金砖”这个热点,获得高点击率。
2017年11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福建分社积极挖掘与美国有关的国际元素,找到来自波士顿的名琴卡萨翁700号管风琴“安家”鼓浪屿这一线索。我们决定从中美文化交流角度入手,展现中美人文交往,视频报道团队对管风琴的身世、维修者以及今后的管理者等进行了约三周的采访拍摄制作,最终在特朗普访华当天发布了短视频《百年北美名琴中国重生记》。“百年”“北美”“名琴”“中国”“重生”,这些吸睛字眼在美国总统访华的重大国际事件催化下,让视频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线一天就达到近10万次的点击率。
本土新闻国际化表达,主动设置议题
在中国新闻的国际传播中,我们不能仅满足于外国受众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巧妙设置议题,主动传播新闻信息,主动丰富外国受众视野和阅读需求,将当地新闻放在全球角度考虑,进行国际化表达传播。
科技报道是展现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侧面,也是海外社交媒体上外国人最关注的中国话题之一。笔者长期与本地的高校、医院以及科研机构等保持紧密联系,对此感受颇深。2017年3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医院用折叠心脏的办法,连续为三名室壁瘤患者成功实施了微创心室折叠减容术。这种手术即便在国际上也属于最顶级的室壁瘤治疗方法。笔者主动联系采访院长,通过“医生手术画面+动画模拟”,配以手术专家的解说,深入浅出地将该手术的原理以及医学突破呈现给国外受众。视频推出后,其科技性、独特性马上吸引了外国受众的注意力,点击量持续攀升,一周内点击率达到10万次。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如何让外国受众更好地理解改革开放对中国的重要性、对中国社会历史产生的变革?在分社总编室指导下,笔者选择福建省第一个取得外国人中国永久居留证的美籍教授潘维廉作为视频主角,通过他给家人写信的方式,讲述30年来他在中国所见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视频从家信的视角,聚焦细节,通过这个美国人的故事和感受,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讲述他所看到的厦门乃至中国的大变化。制作中,从每一句自述语言到每一帧画面,我们都注重前后对比,从而让外国人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有形象直观的感受。这一视频报道跳出厦门的地域局限,具有代表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典型性,仅在优兔平台上线两天就达到8万次点击量,连续三周居于点击量前列。
巧讲故事,从“走近”受众到“走进”受众
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日益紧密,越来越多外国人对中国产生了强烈兴趣:他们既想了解中国又不懂中国,对中国信息渴求又有接受障碍,可以说,离中国很远又很近。“文化中心主义”的观点认为,各个国家、民族都容易将与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的。外部群体和本群体的相似特征越多,在等级序列中的地位就越高。由此可见,在国际传播中,如果想让海外受众真正理解中国,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让跟他一样的外国人来讲述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从而在道德、情感上引发海外受众的“共情”“共鸣”。
笔者参与制作的短视频《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我的金砖情缘》,经过近半年的时间选择采访对象,分别采访了在金砖会晤举办地厦门生活工作的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青年,讲述他们在中国的故事。视频报道以他们的个人视角讲故事,特别是采用他们纯自述或自述加字幕的方式,以平视的视角叙事,内容真切,情感真实,人情味浓,令海外受众具有亲近感和真切感。这一遵循国际传播规律的视频报道,在新华社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总点击量达80万次。
在之后的《一个俄罗斯女孩的金砖会晤期待》《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哥伦比亚人唱“中国好”
献礼中国国庆》等视频中,我们均“如法炮制”,请外国人作主角讲故事,均取得很高的点击量。
视频是“视觉”与“听觉”的結合。笔者在制作这些爆款视频后期时,除了注重画面考究、剪辑紧凑外,还精心选择配乐。如在《百年北美名琴中国重生记》中,笔者在咨询多位美国友人后,选用了他们最为耳熟能详的巴赫管风琴作品《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为背景音乐;在《俄罗斯女孩的金砖情缘》中,笔者和同事选用了二战时苏联经典歌曲《喀秋莎》作为背景音乐……熟悉的音乐与外国受众更有贴近性,是其二次或者多次观看视频的原因之一,成为“爆款”视频的加分项。
地方新闻视频国际传播,期待更大突破
仅从视频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反馈看,这样的中国地方故事尤其受到欢迎:文化新闻、科技新闻、社会新闻。从视频点击量看,最受欢迎的是文化新闻,“少林功夫”和“熊猫”首当其冲。其中,视频《少林僧人水上“行走”118米》仅在优兔平台点击量就高达1442万次。《3D打印房屋》《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AI新闻主播》等科技新闻题材视频常年占据点击量前列。此外,如《男婴从商场自动扶梯坠落》《公交员工数钱可与机器媲美》等社会新闻也创下高点击量。
读者需求所显示的以上偏好,值得地方分社在进行视频国际传播时持续关注。
事实上,中国地方新闻国际传播的资源挖掘还很不够。每个地方分社都有各自的特色与国际元素。以福建为例,它是“一带一路”的海丝核心区,有土楼、武夷山、鼓浪屿等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著名侨乡,侨胞遍布东南亚以及北美……,如何充分挖掘这些报道资源,选取哪些元素,通过怎样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这些都是需要下功夫思考和积极实践的。
挖掘对外资源重要,而增强传播者的国际传播意识更为重要。笔者在分社从事短视频报道工作多年,供给总社音视频部英文编辑室的大部分视频,均是中文视频直接入库,而比较少从国际传播的特点、方向等方面进行设计和拍摄。对国际传播重视不够,会导致拍摄素材不完整,令“讲好中国故事”的元素缺失。因此,增强国际传播意识,研究视频对外传播的特殊规律,提升发现力、采集力和制作能力,是国内分社做好视频对外报道的根本之策。
“打铁还需自身硬。”国际传播最能动的因素是人。作为分社对外报道的主力,分社对外记者在知识储备、基本功等方面仍需不断锤炼,对国际传播最新趋势和技巧需要持续跟踪学习。最重要的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实际报道中不断提升选题挖掘和采访拍摄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强新技术和创新能力,努力推出爆款视频,既做出优质产品,又增长了国际传播的本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63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