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国古代女性,她们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是非常曲折而且漫长的,随着封建势力的日渐衰弱,女性意识正在逐渐觉醒。本文以三部作品中体现出的女性觉醒意识的异同,勾勒出女性觉醒的总体轮廓的递进式发展,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以此更加深刻地体会作品蕴含的深意。
关键词: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女性意识;觉醒
一般而言,只要是有感知能力的人,都有意识,但此处所说的“女性意识”却有特定的意义,不是一般性的抒发喜怒哀乐情感,或是在社会制约中努力扮演规定给女性的角色,而是对自身生存意义发生了觉醒,对自己的社会处境产生反思,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做出了主体自觉的选择。[1]最关键的意涵,是自我主体的萌生与发展,不肯人云亦云,拒绝随波逐流,不愿让自己的命运由他人或社会习俗来决定。文学作品明确呈现女性意识,最主要的表现方式,是不以男性主义眼光来刻画女子,不把女性物化成没有自我内心世界的情欲附庸。
一、三人的时代背景
崔莺莺是相府的小姐,美貌多才,从小就生活在相府里,家教严厉,自己一直被“在家从你,出嫁从夫,夫死从子”[2],崔相国去世后,家道中落,但贵族家庭所遵循的礼教道德、家门规范还顽固地保留在崔老夫人的心目中。她爱自己的女儿,却严格地按照封建道德标准管束女儿的行动。老夫人表面慈母面目,而实际上是思想上维护封建礼教、行动上干扰男女爱情自由的封建家长典型。
崔莺莺就是在老夫人严厉的管教之下成长起来的,她爱张生,但又不得不压抑这种爱,崔莺莺通过红娘向张生表明心迹,却又犹豫、动摇,因为她的教养和身份警告她“非礼勿行”,这一切完全是由崔莺莺生生活的处境及其所受的封建礼制教育造成的。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在他的严格管制下,杜丽娘在官衙里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没有到过。杜宝还请了个六十岁的老先生教女儿读书,希望利用经典教条来束缚女儿的思想,他深信只有一个安身立命的标准,那就是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
杜丽娘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有着森严的封建礼教的特殊的家庭环境里,作为封建社会上流阶层的闺秀小姐,杜丽娘身上也明显地存在着被束缚的痕迹,她的梦笼罩在封建礼教的阴影之下。
林黛玉是巡盐御史林如海的女儿,寄居在四大家族之一的贾府,贾府是封建社会末期贵族家庭的缩影,崇尚着男尊女卑的礼教秩序,在贾府中,青年男女是不敢轻易谈论爱情的。贾府的封建家长们从维护自己的家族利益出发,对于子孙们严格管制,要求他们将来能支撑这个摇摇欲坠的世家门户。
林黛玉就寄居在这样一个令人压抑的环境里,由于封建环境的压力及封建意识对她的束缚,使她养成了多愁善感,多疑任性的性格。
二、反封建意识
“虽然崔莺莺是远离老夫人的,但老夫人的威严却依然笼罩在她周围,使她产生一种恐惧感”[3]作为贵族小姐,要走上叛逆礼教追求自主婚姻的道路,要克服礼教在她心灵深处所留下的障碍,不会轻而易举,必然是艰难曲折的。多重的感情节奏,矛盾的心理搏斗,使她有时一本正经,有时炽热多情。在那样的时代,这是一种毫不奇怪的矛盾现象,这种内心矛盾让发展变化,表现出莺莺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体现了莺莺反封建礼教的艰难历程。
明代是一个封建统治强化的年代。程朱理学比起儒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更深。它强调“存天理,灭人欲”[4]“梦而不至于死,不足以表现杜丽娘精神企望的热切和强烈;死而不至于复生,也不足以表现杜丽娘实际追求的果敢和坚决。”[5]她在丫鬟春香的建议下赏玩了一下后花园,便有了爱情意识的萌生。她用自己的行为为我们解读了什么叫“自然之性,男妇至情”[6]。
林黛玉是贵族女性叛逆者的典型。敏感的林姑娘自然会感到那一时代的虚伪和阴冷,因此,不是愁眉就是泪眼!她率真,说话直白,常使人感到不舒服,因而被看作“小心眼”,其实,林姑娘的敏感和尖刻是对封建势力的一种反抗方式。
三、对爱情的追求
崔莺莺被张生的外貌和才华所吸引,尽管有着封建礼教的种种约束,但是她仍然还是对张生充满了喜爱之情。纵观崔莺莺与张生的整个爱情过程,她既有勇敢追求自己爱情的一面,又有徘徊不前的一面。她的进步性体现在自己一步一步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但是她也有犹豫妥协的一面。所以说,如果不是老夫人的退让,崔张的爱情很有可能不会有结果。
杜丽娘在小丫鬟春香的鼓动之下,前往后花园游玩,偶然在花园里的梅树下,她萌生了自己的爱意,感叹自己在美好年华却无法拥有美好的爱情。而在梦中,她与心动的少年谈风赏月,共谈人生风情,满足了她对爱情的渴望。她的爱情之路比起崔莺莺要艰难曲折得多,她为了爱情可以连自己的生命都不要,一切的牺牲与努力只为一个情字,她没有了崔莺莺的脆弱和矛盾,她拥有了强烈的个性解放意识和坚定执着的爱情信念。她把自己摆在与男人平等的地位上,像男人那样勇敢主动地追求爱情,比起崔莺莺,她更加坚决、更加勇敢。
在封建势力的包围之中,黛玉追求自由爱情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黛玉的爱情只有以死来作结了,她以死向这个黑暗的社会做了最后的反抗!黛玉是新型妇女意识的体现者,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具有初步民主主義思想的新女性思想意识的萌芽。
在爱情婚姻的背后,崔莺莺体现出来的是对门当户对的反抗,强调“有情”。杜丽娘体现出来的是对人性复归的追求,表现人性的不可扼杀,强调“人欲”。林黛玉体现出来的则是对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的勇猛冲击,发出了何以“重这邪说不重人”的强烈抗议,表现出一种十分可贵的“制天命”的斗争精神。
四、女性意识的觉醒
崔莺莺对爱情的追求是对自己女性意识的自我肯定,是一种直观的、直觉的认识,而她在爱情追求中的矜持、犹豫、顾虑却反映了刚刚萌发自我意识的女性觉醒历程中的脆弱和矛盾性。所以说,崔莺莺表现了女性意识觉醒的萌芽状态。
杜丽娘强烈的个性解放意识在《惊梦》中得到了最好的展现,她在现灾中无法实现的爱情愿望在梦中得以实现,这种对性欲的追求正是杜丽娘女性意识的自然觉醒。她用自己的行为为我们解读了什么叫“自然之性,男女至情”[7]为了追求爱情,她宁愿不当杜家女,也不离开柳梦梅,最后在她的执着下取得了胜利,这是“情”的胜利,也是杜丽娘女性意识的真正觉醒,更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女人人性的真正觉醒。
宝黛爱情是在相互理解和思想共鸣基础上产生的,并在共同反抗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制和摧残的斗争中发展巩固起来的。那么,黛玉的爱情只有以死来作结了。她以死向这个黑暗的社会做了最后的反抗!黛玉是新型妇女意识的体现者,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新女性思想意识的萌芽。
三位女性意识的觉醒显示了在封建男权世界里,女性主体地位的提升,代表了时代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为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我国女性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开辟了道路。可以说,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广大民众反封建的要求不断加强这一社会现实在文学中的反映,也显示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作家对爱情问题、女性问题的认识,形象地预示了中国女性的新时代终将到来。
参考文献
[1]郑培凯,微信公众号:大家。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4.
[3]李修生,中国文学史纲要(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徐有富.妇女生活与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3:147.
[5]鲁迅.k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文学出版社。1973:179、54.
[6]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496.
[7]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4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98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