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渤南油田老区加密丛式井防碰控制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渤南油田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加密丛式井正变得越来越普遍。渤南油田老区加密井的防碰绕障井多、轨迹控制要求高,整体施工难度大,受老井轨迹数据不准确等因素影响,钻进过程中井眼碰撞风险高,对钻井和油田的正常生产构成了潜在威胁。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对老区加密井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關键词:加密井;丛式井;防碰;轨迹控制
  利用丛式井或是老平台加密井对油田进行开发,可节约大量的基础建设投资、节省地面空间,可以使油田的开采井网更加合理、优配,便于采油集中建站管理。已逐渐成为油田老区的主要开发方式。如何监测和控制井眼轨迹,有效穿过或避开老井,是钻井技术中的难点。防碰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钻井作业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
  1 渤南油田概况
  渤南油田属整装注水开发砂岩油藏,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布置加密丛式井是开发难动用边际油藏,提高地层能量的有效方式。
  2 存在的问题与技术难点
  2.1 无总体设计方案
  总体防碰与钻井顺序优化是加密丛式井优化设计的关键。因渤南油田为分期布置。以前开发时受当时技术条件所限,未考虑到以后会追加井。
  2.2 老井轨迹数据不精确
  油田开发前期施工的井只有电测数据,数据点间隔段长,部分无方位。
  2.3 小靶半径多目标井增加了施工难度
  井网密集度增高,防碰难度提高,实时可控井段增长。同时对于中靶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定向井靶半径越来越小,导致绕障余量更小。
  2.4 设计造斜率高
  部分井局部设计造斜率过高,增加了施工难度和后续施工的风险,以及增加了采油工具的偏磨,缩短了采油工具及套管的使用寿命。
  3 技术措施
  3.1 进行详细的防碰扫描
  借全邻井数据,对设计井进行防碰扫描。对有相碰危险的井段,采用三维绕障。渤南油田老井多且密集,对绕障难度大的新井,应远离生产井。
  3.2 优化轨迹设计
  对有防碰或造斜率偏高的井,进行井眼轨道优化。确保井眼平滑,避免同台井及老井井眼相碰。尽量选易于实现、技术成熟的轨道类型。
  3.3 井眼轨迹控制
  井底预测技术是实现井眼轨迹预测与控制的基础。要提高井底数据的预测精度:一是尽可能缩短测点至井底的距离;二是提高测斜资料的精度。
  3.4 防碰控制
  钻进过程中要密切注意地磁参数的测量,如若发现异常,应立即停钻,及时查明原因,分析判断是否有防碰危险,并采取措施。施工中,密切注意扭矩和钻时等参数,有异常现象应立即停进分析判断防碰问题,检查岩屑中是否有水泥或铁屑,确定两井无相碰才可继续钻进。
  4 施工分析
  义34-斜201井为渤南油田老区加密井,其靶点多,原设计造斜率高,防碰井多,防碰绕障困难,具有典型性,以其为例进行分析。
  4.1 轨道优化
  为了解决临井防碰以及原设计造斜率较高的问题,造侧位移对轨道进行优化。优化后,10m以内的防碰井由5口减少为2口,降低了防碰风险。
  4.2 直井段控制
  直井段轻压慢转,确保直井段钻直。直井段完成后投测多点,跟踪扫描井眼轨迹,及时调整。二开直井段带无线随钻测斜仪器监控,实时调整轨迹,确保满足防碰要求。
  4.3 定向段和稳斜段控制
  正式定向后,采用定半根转半根、打完划眼的方式施工。因防碰井较多,使用牙轮钻头,过最近防碰点后,起钻更换钻具组合。
  4.4 重点防碰段段控制
  该井钻进至2774m时,地磁倾角异常。无明显的钻时变化、憋跳等异常现象。初步判断有磁干扰,距离邻近较近,于是停钻,循环后未发现岩屑中有水泥、铁屑,恢复钻进,继续钻进一个单根后,地磁倾角恢复正常。
  在B靶附近距防碰井最近为3.75m。经计算发现B靶处防碰距离对垂向变化不敏感,将AB靶之间的方位调小,顺利穿过B靶附近的防碰井段。
  5 结论与建议
  ①优化丛式井的施工顺序可以大大降低防碰风险和施工难度;
  ②在防碰形式比较严峻的区域,有必要对老井轨迹进行复测;
  ③渤南油田老区加密丛式井的防碰形式严峻,对轨迹控制要求高,施工中要提高实钻轨迹与设计轨道的吻合度,尽量减少后部施工难度;
  ④渤南老区加密井数量的增加,主动防碰技术成为防碰技术发展的必然方向,应研发主动防碰仪器与设备,从而为实现无风险钻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绪锋.大组丛式井工程设计与施工[J].西部探矿工程,2006,18(3):74-77.
  [2]刘修善,苏义脑.邻井间最近距离的表述及应用[J].中国海上油气(工程),2000,12(4):31-34.
  [3]董志辉.老168大型丛式井组钻井关键技术[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4).
  [4]刘晓艳,施亚楠,李培丽.丛式井组总体防碰与钻井顺序优化技术及应用[J].石油钻采工艺,2012,34(2):9-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14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