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阅读教学目标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學过程等进行策划与选择的过程,深入研究阅读教学策略,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阅读教学目标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等进行策划与选择的过程,深入研究阅读教学策略,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五方面谈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朗诵品味,理解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为本,是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相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文章不厌百回读,一篇美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品味,方可得其妙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提倡朗读,这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是阅读的重要形式之一,它通过眼、脑、口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将无声、静止的语言变为有声、灵动的语言。尤其是有效朗读与文字语言、思想情感紧密相连,需要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交流对话,激活已有的经验与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就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阅读与朗读有机融合,给学生更多自主体验的机会。当然,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朗读的形式,不能只是单一的自由读或者齐读,还要根据文本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方法,比如分角色朗读、模仿性朗读、跟读学读、配乐朗读、感知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等,从而诱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
  二、交流讨论,深化认识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因此,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指导学生,就成了问题的关键。学生有自己的感情、想法与看法。在教学过程中,倘若教师一味地将自己的感情、想法与看法强加给学生,是不明智的,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再者,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尊重与保护学生的独特体验、个人理解与感受。为了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我围绕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一些交流讨论活动,给学生自由表达与说话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敢想敢说。且随时关注学生,及时给予他们帮助与提示。尤其是在学生们进行深入讨论、激烈争论时,教师更需要巧妙点拨,打开学生思维,启发他们思考,让他们有所感悟。课堂提问我也总是运用“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你欣赏哪句话”、“你喜欢哪一段”、“你对哪个人物感兴趣”等方式来提问,暗示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不必拘泥于是否符合答案,鼓励学生有创造性地回答。
  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总结与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如教师提问:本文的主人公是谁?请说说原因。教师还可适当予以提示:主人公是文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文中的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都是围绕主人公而展开的,次要人物的出现以及活动均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一般而言,若要判断文中的主人公是谁,要看该人物形象是不是表现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于是,通过讨论以及教师启发,学生会明白莫泊桑着意刻画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虽然文章情节紧扣于勒的命运展开,然而本文并非靠于勒来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于勒只是作为线索人物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如于勒的遭遇不断发生变化,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也随之产生变化。而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又折射出他们受金钱腐蚀的灵魂,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社会认钱不认人的丑恶现象,揭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交流讨论,学生逐渐体会到文章的耐人寻味。
  三、质疑探究,提高能力
  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究,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主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质疑的意识与习惯。
  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质疑为主线”的思路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质疑探究、自由表达的机会,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写出自己的疑惑点。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以问题为引导进行点拨,启发学生思考,并通过示范,让学生学会如何质疑与发问。比如教师可提问:小说中写了哪些“笑”?为什么笑?教师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而后让学生展开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通过共同探讨,加深理解,解决问题。
  四、课外阅读,提高素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试用过许多手段来促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基本上都局限于语文课本,因此学生所需的阅读量远远不够。阅读贫乏的人,一定是语言贫乏的人,同时也是思维贫乏的人。大量事实说明,如果不关注阅读,死抱着教材学语文,那么学生学习语文就会越来越力不从心,到头来,在关键的考场上,恐怕也难以获得好成绩。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在中学教语文时,虽然肩上有学生升学考试的压力,但他总是在开学的第一个月就领着学生把课本全部学完,剩下的时间进行广泛的阅读和相关学科活动。他能把普通校的“差班”教到考试成绩超过重点校的“实验班”。他把握住了语文教学的核心,取得好成绩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五、创设情境,感情共鸣
  语文是极具文学性的一门课程,因此上课应如同唱歌一样抑扬顿挫、激情满怀,这样才会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这首先需要教师有真情实感,因此我在教学中就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情节包括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我们自己有好多故事在心里,就像罗曼罗兰说的“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语文教师就抽时间去阅读,去了解社会时事,让自己在课堂上首先具有真情实感,教师只有拥有真情实感,才能生发出好的情境,有时教师的情感甚至就是一种情境。真情实意伴随着语言的流淌,能扣击学生的心扉,引起悦耳的共鸣,那么,学生的情感也会自然流露出来。所表达的阅读情感才会情真意切。
  总之,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一定要遵循阅读的自然规律,并认清自己所担当的角色,倡导学生、文本、教师的对话情景,让自己真正“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 “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
  参考文献:
  [1]《语文天地》2018年第2期;
  [2]《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8期;
  [3]《现代教育科学》2018年第3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35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