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日语专业教学中全面导入日本“隐性文化”的必要性及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教育部高校日语专业教育委员会针对日语专业制定了国家质量标准,此标准要求教师必须及时对学生学习视角进行调整,引导学生学习更为核心且本质的“隐性文化”。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保证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基础课程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隐性文化”及语言现象进行启发,通过开展“隐性文化”课程及专题讲座等方式,在日语专业教学中导入日本“隐性文化”,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關键词:隐性文化;日语专业教学;途径;必要性
  
  “新国标”针对日语教学工作有了新要求,即为在提高日语教学工作实效性及针对性基础上,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上的提升,并将此作为基准,在日语专业教学改革中凸显文化教育。我国部分高校在进行日语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大多将文学知识作为辅助,将语言知识作为主导进行教学模式的创建,此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交际能力的提升。因此本文针对日语专业教学中全面导入日本“隐性文化”的必要性及途径进行分析,为提高我国日语专业教学质量及效率提供参考依据。
  一、日本的“隐性文化”
  日本的民族共同体较为独立,因此其文化特征以较为独特。学生若想实现自身文化交流能力上的提升,即要从日本的文化特征开始学习。日本的社会结构成“纵向”,此结构模式与亲子关系存在相似性[1]。日本在早期的职业训练期间,便以建立此种亲子关系,随后才逐渐转变为基本的人际关系及社会结构,例如:公司上下级关系及师生关系等。社会结构的主要由个人所形成,每个独立的个人具备明确且较强的序列意识将引发社会结构的产生。同一集团且同一职位的相同者也存在较为细致的排列形式,日本人与生俱来此种序列的敏感意识。若序列意识离开日本,将导致日本无法实现正常的交际与生活。日本在制度文化方面有着较强异质性,而此类异质性也为学生实现跨文化交流的主要知识储备能量。
  二、日本“隐性文化”导入日语专业教学中的必要性
  首先,将日本“隐性文化”导入日语专业教学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日语语言知识,使学生能够充分明确日语语言的表达形式。文化的载体即为语言,若学生并未充分理解他国文化,那么将导致学生无法对他国语言形成深层理解,进而导致学生实际的语言应用过程中出现阻碍。如敬语为日语中难度较高的学习点,敬语蕴含大量的日本“隐性文化”,而其“隐性文化”的背景即为日本的等级序列意识及社会结构[2]。日本人交流时最为基本的常识即为对上级及长辈所使用的敬语。为了对听者一方表达自身最为真诚的敬意,说话人必须将敬语、郑重语及自谦语进行灵活运用。但与此同时,日本人存在较强的依赖心理,担心听者产生复杂情绪,从而导致自身无法将最真实的意见及观点进行阐明。此“隐性文化”即为日语语言特征,因此,在实际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将日本的“隐性文化”进行导入,将有效提高学生日语语言能力。
  其次,将日本“隐性文化”导入日语专业教学中,将深化学生对于日本文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得到较大程度提升,进而实现对不同时代日本人价值观的分析。最后,在日语专业教学中导入日本“隐性文化”,将使学生能够形成对日本“显性文化”更为深层的认识,避免学生因文化差异出现交流机沟通上的障碍[3]。如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显性文化”之一即为和服,日本和服充分展现了日本人民对于集团性及同一性的追求。和服的裁剪形式与中国旗袍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性,其大多由直线所构成,能够将日本人的身材曲线进行充分展现。学生在与日本人民交际的过程中,必然会接触到具有较强日本文化的衣食住行,因此,针对深层文化进行充分理解,将有助于学生与日本人民形成较好的交流。
  三、日本“隐性文化”导入日语专业教学中的途径
  教师在进行日语课程教学期间,应具备“隐性文化”导入意识,使该意识对实际产生影响,对学生实际学习提供帮助,进而使学生能够不断探究及思考文学作品及语言所蕴含的“隐性文化”。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如在进行《基础日语》的人称代词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对学生讲解基本词义及词义相关用法,而后及时对学生强调日语中人称代词的应用频率,将其与汉语进行对比,避免学生在进行日汉语言交替期间出现译法上的错误。就语言类型展开分析,日语人称代词与汉语相比,使用频率相对较低,日本的等级序列意识及集团性意识相对较强,分析后可确定,因此学生在进行此词语翻译期间,应避免过于展现自我,尤其为在非正式的场合中,应根据实际状况使翻译改变,尽可能降低出现第一人称“我”的频率,采取对应语言进行替换。在《高级日语》教材中,内容主要以一定篇幅文章为主,此文章大多为文学作品节选或议论文,但无论何种文章,皆包含大量的日本心理文化及制度文化,而针对此类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讨论及思考其核心思想,使学生能够对其存在的“隐性文化”进行充分理解,同时,由浅至深的将日本“隐性文化”导入实际教学中,使其能够与学生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结合,进而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保证学生能够更为积极主动的吸取相关知识。此类教学手段开展后,应积极观察效果,并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教学手段转变,如此才能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在高年级阶段,必然将涉及到必修课及选修课,必修课内容主要为《跨文化交际》,选修课主要内容为《日本研究》,此两项课程能够将“隐性文化”对学生进行直观的展示,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对此两项内容的研究,不断丰富教学方案,使教学方法能够符合学生发展要求。
  结语:综上所述,我国“新国标”中明确指出,培养日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其发展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而“隐性文化”则包含文学、语言及显性文化,即国家心理文化及制度文化。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对自身专业课程进行合理且科学设置,不断创新及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案,将日本“隐性文化”全面导入实际的日语教学过程中,如此不但能够丰富学生基础知识储备,还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较大程度提高,进而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佳音,孙颖.日本语能力测试的反拨效应研究[J/OL].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06):1-9[2018-12-18].
  [2]王书睿.我国日本文学以及日语专业教育的发展研究——评《日本语言文化研究(第三辑)》[J].新闻战线,2018(23):153.
  [3]贾璇,邢文柱.日语专业教学中全面导入日本“隐性文化”的必要性及途径[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11):122-124.
  作者简介:金仁子,女,朝鲜族,籍贯:吉林省,生于:1970-6,外国语学院,职称:讲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日本近代文学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54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