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现代设计教育发展思路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设计与科学、经济的紧密结合是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主导思想,随着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我们国家已把设计教育放在了经济发展战略的显要位置。国家经济的发展与设计教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及促进作用是密不可分的,设计教育将摆脱原有的单一模式,建立立足于世界前沿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实现设计强国的理想。
  关键词:现代设计教育;教育模式;综合素质教育
  现代设计教育是经济腾飞的坚实基础,经济的振兴必须依靠设计。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指出,设计水平的提高得益于设计教育的发展。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经济与设计水平都停滞不前,德国一部分思想先进的教育家意识到发展国家经济只有依靠专业的生产力量,威玛政府立即通过了格罗佩斯关于创建包豪斯学院的建议,紧紧地抓住了设计,大量培养优秀的设计师,大力发展设计教育,创造出高质量的设计产品,把有限的经济条件、科学技术和管理力量充分转化为商品,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凸显在世界中的竞争地位。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德国产品在国际上遥遥领先,德国经济的发展也得到了有力地推动,某些产品甚至超过当时的美国,德国由此也成为欧洲强国之一。
  一、建立健全设计教育体系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设计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和促进作用是分不开的。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为适应世界经济带来了发展的新动向,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了提高世界竞争力纷纷把设计教育放在国民经济战略的显要位置,把工作重点投入到设计教育上。
  设计、设计教育与国家经济发展同步,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设计教育就会应运而生。德国在1919年、美国在1930年、日本在1950年前后都建立了设计教育单位,设计教育体系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学科已经趋于完善,教学方向也相对明确。所以说现代设计与现代设计教育基本上是同时开始的,到今天已经形成自己的体系。设计教育水平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设计教育是为社会生提供人才的最有效的手段,因为设计与经济互为成就,国民经济推动设计的发展,设计服务于国民经济,建立健全设计教育体系成为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另外重要一方面就是师生交流的问题。目前国内除个别专业院校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以外,普通综合类院校大多数还是以教师讲授的方法为主,老师上课教,下课走,特别是新兴教学方式的兴起,慕课、微课的平台,学生与教师没有交流探讨的机会,教师与学生无法面对面接触,在课堂之外学生有问题只能平台留言等待回复,解答问题缺乏与教师面对面的机会。
  二、综合素质教育是设计教育中的关键
  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受西方国家影响较大,系统的设计理念均来自国外。在发达国家,高校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学校或者校内的工作室、实验室引导科学技术、设计思想的发展。我国现代设计教育与发达国家的设计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大部分设计教育是从艺术学院发展而来的,纯理工科的设计院校几乎还没有产生。因此我国仍需加大高校的现代设计教育建设的力度,完善设计院校的教育模式。
  现代教育体系可以采用三位一体的形式,立足于教学、科研、社会的实践,建立一种飞速发展、不断更新、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学生和教师通过教学、科研和实践的综合信息进行沟通。从发展的角度来说,我国需要加强和改进现有的设计教育模式,新的模式打破了常规教育模式,使学生立足于社会,经过专业训练后,能够沉着面对市场的选择,形成良好的教育信息网络,适应时代。现代设计教育是新世纪高智能与高情商的教育模式,我们培养的是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在培养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设计思维能力,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审美的教育。学生进入社会,如果在学校这种小范围的环境中能够受到全方位的综合素质教育,那么其到了社会以后很快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具有国际文化视野、中国文化特色、符合知识经济时代需求的设计师。
  在设计专业教学中,推动我国设计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要时时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假如没有高素质的设计师参于对新产品的设计研发,那么其产品就不会在同类产品中具有竞争力,也就更容易被市场所淘汰。具有较高审美意识、精湛专业技术的设计师所设计的产品才会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永恒的审美价值。因此综合素质教育是设计教育中的关键,是培养未来设计师的基本要素。从长远来看,人才竞争其实是人员素质的竞争。
  三、重视提高文化素质和理论学养
  现代设计教育除借鉴西方国家先进设计教育理念外,还要因地制宜,本土化教学,跟随每个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和本土特点来发展,每个国家按照各国不同国情,吸收别国先进经验,综合传统艺术,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设计教育体系。设计教学改革应从纯技艺的层面转向对人文素质、传统文化、理论学养的重视。建立教学理论体系,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全面加强中国工艺美术史、画论、古典文学、旧诗词等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学习,充实本专业的理论教材。也就是必须按照本身的需求而发展,不能一味的模仿、盲目的参考、刻意追循其他国家的设计教育模式。传统艺术与民间文化对设计教育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的設计教学越突出民族意识,越能体现本民族特点,应尽快建立立足民族、适合国情、本土特点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
  我们的教学改革要深入到社会设计实践中,有意加强师生的实践意识与能力,不能局限于教学、科研的表面,在教育实践改革深入进行的背景下,用大量的实际行动推动改革的深入进行。以培养学生有较高文化素养,较强社会适应能力为教学目标,学生具有触类旁通,设计相关专业达到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具有本专业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素质的基础上,集设计创作、理论研究、教育教学等为一体,使学生在设计或与设计相关的领域以及其它姊妹领域中都具有较好从事工作的能力。促进教学的提高,督促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设计实践,以实践促动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良性的成长,更好地促进艺术的再现。   四、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设
  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多媒体技术、通信、网络等信息交流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学习和传播的方式,教师的知识权威性面临着挑战,教与学将逐渐转变为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渗透到设计教育的各个方面。教师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学术交流便捷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获取专业知识的手段。
  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教师缺乏,很多是由企业设计部门长期从事设计实践的设计师再转入设计教学工作,因此,师资队伍专业化、合理化的建设十分紧迫,应建立具有先进硬件设施和能进行多学科培训的研修中心,定时定期对这些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大力发展专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解决社会需求。现阶段很多专业教学方法陈旧,专业知识面窄,专业知识技能化,信息闭塞,参考资料少,应把继续教育作为新型专业教学的重要方面来考虑,建立定时定期进修制度,同时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讲座与论坛,更新观念,完成由传统的知识授课式型教学方式向的转变,不断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提高课题设计和实践能力,引导个性化教学方式的转变,贯彻可持续教育思想,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
  教师应尽快掌握运用现代的教学技术手段,以教科书为参考,重新设计教案,以最新的案例为补充,以现代科技手段为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及讲义,主要专业课程都要图文并茂制作课件并及时上传网络制作微课、慕课,建立教师与学生的网络交流平台,增加传播渠道和范圍,每门课程都要求有扩充学习内容的参考书、推荐的专业杂志、专业网站、作业思考题等。
  五、现代科技发展为设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不是简单的教学工具,网络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可借助发展的平台,微课、慕课的兴起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观念和思维模式,以及新技术推动的新的设计思想。我们在现代设计教学中要将高科技手段与基础训练相结合。电脑是一种灵活且实用的操作工具,就如同手中的画笔可轻松的表达出设计意图。现代设计教学还应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的交叉教学方式。设计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学生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来体会满足人们不同层面的需求,在设计与需求中间不断地推陈出新,所以设计、需求与实践相结合的课题越多越好,只有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引导消费的能力。当为某一产品做新的设计时,教师应首先把这种产品的市场发展现状、需求和特性告诉学生,让学生对该产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导入设计。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我国目前的设计教育中,理论教育同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值得借鉴和完善的地方,这种务实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大胆的尝试。应该经常互通信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加强校际之间的学习、交流,加强专家讲学机会,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完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
  我国是几千年以来技术发明的大国,长久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在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推动社会科技的发展,有些研究成果因为缺乏有效的应用机制,得不到重视和及时的应用推广;有些研究成果因为设计体系不够完善导致设计不够成熟,研究成果脱离实际;其中最为显著的问题是因为不重视设计成果,而无法将技术成果市场化、社会化。虽然我国在这方面远远不足,但随着设计意识的兴起,现代设计教育在上世纪的发展是惊人的,设计元素遍布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我国最终将成为设计的强国,科学技术将与设计相结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或者说,设计的最终归宿是为人创造一种新的、合理的、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才是设计的使命。
  参考文献:
  [1]艾伦.斯旺.英国设计基础教程[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新世纪出版社.2001
  [3]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整合与优化. http://blog. sina.com.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59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