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水魂魂古韵的历史文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聊外轩
聊城是一座拥有中国北方惟一城市风貌的水城。现存1平方公里的古城区,是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核心区,也是北方古代城市的典型代表,东昌湖环绕古城,古运河穿城而过,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面貌,是全国惟一的水上古城。
史实为鉴,悠悠古城承载历史的厚重
聊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夏商周时期,聊城农业和手工业就比较发达。春秋时期,聊城为齐国西部重要城邑。战国时期,聊城为诸侯争战之地。
明清两代是聊城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到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间曾数次兴工开通会通河,纵贯中国南北的大运河为聊城的发展繁荣带来勃勃生机,临清、聊城成为沿运九大商埠之一。聊城“廛市烟火之相望,不下十万户”、商贾云集、百业兴隆、帆樯如林、舳舻相接、车马络绎、货积如山。外籍商人会馆傍河而立,有崇楼高阁、殿宇名刹,清康熙帝4次来聊,乾隆帝9次驻跸聊城。
古城区始建于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前后共计70余年,到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聊城古城的城墙(基础为砖,墙体为三合土)以及城市的格局才算正式建成。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东昌卫御守指挥陈镛主持,将宋筑土城改为砖城。1994年国务院把聊城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99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古城区布局方正,边长均为一公里。以光岳楼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延伸4条大街与四周城墙形成一个“田”字形。近代建设中,传统民居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在建国后基本上都重建过,陆续进行过3次街面和道路修建,延续至今。但由于年时已久,区内一些公建设施和居民住所已非常破旧,一些历史遗迹也不断被破坏拆除。
民意为本,改造中再现古城勃勃生机
聊城市委、市政府按照保护优先、风貌整体、适宜生活、利于实施的原则,实施古城保护与改造工程项目。项目建设规模和主要内容包括:开发建设总面积为1.54平方公里。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古城区保护、功能调整与居住社区整合、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与交通组织改善、传统历史特征强化、空间环境品质提升、市政设施配套完善八个方面,规划建筑总面积44.15万平方米,其中新建面积13.67万平方米,恢复建设历史遗迹31处,改善3800户居民住房条件等。项目投资估算包括项目估算总投资40亿元,其中建设投资20亿元,拆迁补偿投资16亿元,其他投资4亿元。项目实施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社会监督、分期实施的原则,计划利用3-5年时间完成建设任务。一期工程于今明两年实施,主要建设四关大街的综合营沟、道路改造、临街房屋建设及主要景点的恢复,计划投资10.4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4.2亿元,景点建设和房屋改造投资6.2亿元。目前,古城区基础设施和南城门、城角楼、楼东大街的建设已经完成,楼西大街、西城门、北城门正在施工建设。
古色古香,古城改造传承历史文脉
古城建设,特色为要。基于聊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水为魂、古为韵的理念,在城门楼与角楼的建设上,建设部门积极创新,巧妙融合,始终坚持创建“精品工程”,注重挖掘古城区的文化内涵,提升古城区旅游的整体价值。比如“修旧如旧”,尊重史实,体现残缺美,古城城门楼为单层重檐歇山顶、面阔带廊七开间的建筑方案,角楼为单层重檐歇山十字脊顶方案。南城门和3个角楼分别高22米和20.7米,上下两层,上部为斗拱木结构,建筑形式为重檐歇山顶式,下部外观为砖石结构,施工均采用明代官方大式做法。建筑风格参照同时期的建筑光岳楼,巧妙糅合了明、清代建筑风格。复建建筑结构上城门墩台采用钢筋砼,外包砌青砖,台上城楼的梁、柱及枋等采用钢筋砼,斗拱、檩条及其以上采用木制结构,筒瓦屋顶,带吻兽。最后,为了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古城墙砌筑使用了临清贡砖与曲阜青砖等。
纵观历史,盘点文化,聊城物华殷实,人杰地灵。随着古城的保护性改造工程的顺利实施,人们会很快看见,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秀外慧中的文化古城呈现在面前。
编辑 杨晓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