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秦印的形成与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年)统一天下,结束了长期的割据与纷争,建立起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秦王朝在其短暂的15年(公元前221年——206年)国运中,对外开疆辟城,修复并连接燕、赵、秦三国的长城以及北抗匈奴,对内则堕毁六国城郭,决通川防,同时建立起一整套庞大而严密的官制、户籍和土地制度。该分封制为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1。统一法度量则。“书同文”是秦朝统一法度量则的一个重要内容。文字的统一使书法艺术从战国晚期的纷乱颓丧回到了平正简质的道路,并为后世书体规范与法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即进行了“书同文字”工作,令丞相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在秦国通用文字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和改革,创立了小篆(秦篆),废除了东方六国异体文字,实行“书同文”的政策,具体措施就是颁行一种区别于既往的新书体,既小篆书体,取代纷乱的六国文字。许慎《说文解字叙》云:“秦始皇帝初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字合着。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石籀大篆,或频省改,所谓小篆也。”2秦小篆结构严密,布白匀稱:线质珠圆玉润,线条浑然如玉箸,因此而有玉箸篆之誉。我们在秦印中看到的就是这类文字,其特点是遒劲安样,工稳自然。秦官印以其创制的小篆笔画为基础略取方势,体势与秦诏版、秦权量,以及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上的文字基本相同,很容易与战国或战国以前各国文字,特剧是各国的玺印文字相区别。在传世的秦官印之中,从文字、史料、制作方法等方面分析,个别官印其时代上限可能早到战国晚期,如“昌武君印”,有些则可能要推迟到汉初,这是因为秦王朝历史甚短,存世秦官印极少的缘故。
  关键词:秦小篆;秦印;传承与发展
  一、秦印与古玺的异处
  印章艺术发展到秦汉,进入鼎盛时期。为了巩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冶,并创立了印绶制度,规定皇帝印称“玺”,印材用玉;臣民印称“印”,印材用铜;卑下职官的印信只能用方印的一半,即“半通印”。秦印文字统一采用小篆,继承了古玺自然古朴的风格,但在古玺印文的基础上变圆成方,变奇崛为平正,方中寓圆,活泼灵动,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秦王朝只有不到十五年历史,留传下来的秦印不多,但1995年夏天在西安出土了近2000枚封泥,从现有资料,可看出秦印与古玺的几点不同之处:
  1、秦印印文统一采用小篆,与秦权量铭文和诏版上的文字风格相同,方中寓圆,得自然之趣。不论官印、私印,几乎是白文凿印,刀法犀利,不失笔意。铸印较少,书体为小篆,但略有古意成分,类似秦量诏版上的文字,是典型的秦代书体。
  2、官印尺寸较为统一,在2厘米到2. 5厘米见方的范围内,大多是2. 3厘米见方。私印大多为长方形、圆形、椭圆形,以长方形居多。即使是方形私印,规格也明显小于官印。官印绝大部分加刻田字格,半通印加刻日字格。罗福颐先生鉴别秦印,“从其具有田字格,并多凿印为标识”,认为“虽未必全当,殆可得其大半”,3秦私印也多有界格,甚至三个字的姓名也加刻“目”字格。秦印的边框界格,形成显著的艺术特征,给人以严谨持重的规范感,对印文的线条、结构、章法起到一种调节作用、使印文呈现出规范中有奇趣,均衡中有变化,凝重中有生气的风格。
  3、秦官印章法险峻得势,字形细而雄劲,大小一致,充密得当,给人苍拙威严、雍容大度的感觉,没有古玺“空则大空,挤则大挤”的大开大合作风。秦代吉语印也绝多有界格,文字古劲苍秀,别具一格,为后代篆刻家刻石印所效法,印文有“敬事”、“思言敬事”、“日敬毋治“’、“和众”、“宜民和众”、“壹心慎事”等。
  二、秦代私印与官印
  秦代的私印,也以凿制为多,形状上长方形的比方形的多,也有椭圆形、圆形的。印面亦加有边栏界格。无论何种形状,体积都较小,俗称“秦小印”,印文笔画秀美可爱,字体依形附势,随遇而安,结体疏朗茂密相融,极为和谐统一,且凿刻技艺精湛,显示治印工匠高超的应变能刀和工艺技巧。由于秦王朝的寿命短,所以当时的臣民还都是战国末期的遗民,他们所用的私印,除文字外较少受官印形制的制约,还自然沿用战国末期的印式,因此,颇多战国私印的遗韵。秦私印中正方形与圆形印,凿制精细,字体遒丽端雅,这类印文字更接近同时代凿刻的诏版铭文特点。方形、圆形中的两字小印,由于被安排在左右狭长的界格之内,因而体势修长,线条优美。印文雍容舒展,婉转自若,布白上部敛收,下部疏放,加上印工们娴熟的凿刻技术和铜质印坯的特色,行转精巧自如,刀情笔意俱全,玲珑剔透,令人不忍释手。秦私印中的半通印多具率真意趣,两个字在上下方形框内,看似不经意为之,但挪让、参差变化又十分得体,直率拙朴,天然去雕饰,更有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后人从中得到启发,使篆刻艺术步入更高的境界。秦私印中的椭圆形印,也刻得十分精巧,起落转折极见笔墨情趣,字与印形统一和谐,古朴生动。
  秦代官印与战国官玺明显不同,秦时只有皇帝的印称“玺”,百官皆称“印”或“章”。秦官印除天子用玉外,一般官吏为铜质,多为白文凿印,通常2至3厘米见方,正方形印喜用田字界格,印文分布格内。这种格式,使小篆字体在方形框内经过减略、移位、挪让等手段的处理,成为趋于严整的“摹印篆”,改变了小篆的修长貌,因而与印章的形式相统一,显得平正秀丽,笔势圆润流畅,挺拔有力。这种汉“摹印篆”的早期形态,率意自然,颇多古朴之气。与方形印同时并存的还有一种“日”字形边框的印,正好为正方形官印的一半,称为“半通印”。这类印的特点与正方形官印大致相同。秦官印在章法上更加严谨,疏密虚实安排得当,它在古玺印自然古朴风格的基础上由圆向方过渡,故印面方中寓圆,于遒劲安祥中溢出灵动多变之姿,给人以活泼自如、诙谐风趣的感觉,体现了较丰富的艺术内涵。从形式上看它虽然不及古玺丰富多彩,但具有的继往开来的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汉印——中国篆刻艺术辉煌时期——奠定基石。
  秦印在文字、凿刻、大小、格式、章法布局等方面,都有一种划一的感觉,不象古玺那么随便、自然、复杂多变,具有天下一统的时代特征,但秦印与西汉前期的作品,相同之处很多,往往难以区别,反映了从古玺向汉印过渡的特征。
  参考文献:
  [1]王镛. 中国书法简史.秦代书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丛文俊. 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启功主编.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篇.商周至秦汉书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44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