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化工安全技术与安全健康控制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人们的安全意识也越来越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安全技术的发展。在化工行业中,企业应当引入先进的安全技术,为员工的健康以及安全提供保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安全性生产。
关键词:化工;安全技术;健康;控制;策略
在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化工行业也得到了较为迅猛的发展,与此同时,安全技术的应用也成为了必然趋势。由于化工行业具备一定的危险性,所以企业应当建立“安全第一”的工作理念,并且将之落实在工作的各个环节,这就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应当严格遵循安全工作的理念,并且制定相关的安全健康控制策略,从而为员工的安全护航。本文将对化工安全技术与安全健康控制策略展开进一步探讨。
1 化工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以及风险分析
1.1 重要性
由于化工行业具有较高的危险性,所以企业应当明确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且加强对其的研究与应用。首先,企业坚持安全生产,能够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保证。企业应当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确保他们能够紧跟安全生产的要求,建立“安全至上”的观念,并且遵循观念展开工作。企业坚持安全生产能够让员工的操作与行为更加规范,从而让生产工作更好的展开。同时,这一工作方式还能够减少企业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而减少企业面临的经济损失,为自身的高速运行提供有效保证;其次,企业坚持安全生产还能够促使企业更好的发现在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而组织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分析与处理,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企业应当明确化工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且将之视为促进化工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1.2 风险分析
针对当前化工行业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当前我国化工行业还存在很多安全风险,安全风险的存在极大程度上的影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首先,部分化工原料具有着易燃易爆的特性,若是它们受到外界刺激,可能会出现燃烧以及爆炸,进而引发安全事故;其次,化工行业所应用的机械设备往往规模较大,且彼此之间具备极强的联系性,若是机械设备长期运作,那么可能会出现故障,进而使得工作出现安全隐患。
2 化工行业安全技术分析
2.1 故障诊断技术
化工企業可以引入先进的技术实现安全生产。具体来讲,化工企业可以将故障诊断技术引入进来,并且应用于实际中。故障诊断技术是建立在我国经济发展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技术,它指的是利用科学设备实现对机械设备的诊断,从而明确其故障部位,帮助技术人员迅速展开维修的技术。故障诊断技术又可以被细分为许多方法,包括定量模型法、数据驱动法以及定性模型法等,工作人员应当根据故障表现的不同,采用恰当的方法,实现对机械设备的诊断。
2.2 安全仿真技术
安全仿真技术也是较为常见的技术,它指的是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实现安全事故的再现,从而判断引发事故的具体原因的技术。在安全仿真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化工企业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将企业的有关数据输入到系统中,保证模拟的真实性与可信性。此外,为了预防安全事故,化工企业还可以允许用户与虚拟环境进行互动,将可能出现的风险扼杀在苗头阶段。安全仿真技术还能够被应用于对员工的培训与评定中,是一种具备较多应用性的技术。安全仿真技术具备着较强的优越性,化工企业应当加大对其的应用。
3 化工行业安全健康控制策略分析
3.1 完善管理制度
针对化工行业应用高危险性原料的特点,国家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并且加强对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将其落实在各个有关企业中,从而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制度上的保证。在实际中,大部分化工企业都制定了有关工作的安全管理制度,但其却具备较高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而且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我国企业应当加大对管理制度的完善,帮助企业更好的对现有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从而保证其先进性与可用性。化工企业应当加强制度建设,不断规范员工的举止以及操作,并且实行较为严格的检查与考核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安全管理与员工个人相挂钩,帮助员工树立更高的责任感。
3.2 引入先进科技设备
化工企业还应当建立与时俱进的意识,引入具备较高先进性的科技设备,这是促进化工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化工企业应当紧跟时代潮流,加快对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并完善信息管理机制。首先,化工企业应当加大对新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并且为之设立专项资金,将内部老设备尽数排除,更换为新的设备,这样能够有效较少员工在工作时所面临的风险,提升整体工作的安全水平;其次,化工企业还应当严格遵循“三同时”这一原则,即加强对设计、生产以及建设的环节控制,确保各个环节都具备较强的安全性。
4 结束语
化工行业应当明确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且针对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展开相应对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宋云娇.化工安全设计在预防化工事故中的重要性[J].中国化工贸易,2018,10(3):27.
[2]李金英.化工电气的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探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14):233-2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45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