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麦传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欧亚沉淀数千年的文明,奠基于旧大陆上一次被称为“主粮全球化”的历史过程,思想与物质文化的传播彼此交织,成为青铜时代的世界基础。
  在亚洲西南部的“新月沃土”上,出现了一种名为“小麦”的农作物,那时它个头尚小,只作果腹充饥之用,谁会知道,在渺远的岁月长途中,它竟然成了人类生活的宝藏?
  小麦的旅行/我们记录在中国
  在甘肃农村的传说中,小麦是天神赐给人间的福音。这种淳朴的思想在先秦《诗经》中也能得见一二,“贻我来牟,帝命率育”二句便是对此的鲜明印证。《诗经·鄘风》亦有“我行其野,芃芃其麦”的诗句,这证明了中原地区在周代时期已经出现小麦种植,但小麦并非原产于中国,而是起源于西亚地区的作物。
  安纳托利亚高原的一隅,也就是如今土耳其东南部和战火纷飞的叙利亚北部,曾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小麦从那里启程,跨越千山万水,借助欧亚草原带诸多文明的互动,经天山南北、河西走廊、陇东而进入黄土高原西部,就此展开了新篇章。
  维度与昼时的变化,使得小麦的生长周期与先前不同。加上中国幅员辽阔,气候与土壤的差异性较大,小麦在传入中国各地区后,播种和收获的时间便存在着多样性。《诗经》中称:“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证明当年的“麦”在秋天收割;《左传·隐公三年》记载:“夏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按照西历计算,这该是五月间的事情了。
  但无论小麦在何时收割,都并未对人类造成困扰,“适应”二字既是小麦的生存法则,也是人类的生存法则。
  在进入青铜时代之后,人们开始学习借助季节的力量驯化小麦。与此同时,自然的造物之力也开始显现出来,从初期的二倍体小麦,到如今的六倍体小麦,小麦的成长超乎想象,这其中不仅包含着人类自身的努力,也少不了环境变化的添砖加瓦。沉甸甸的麦穗,昭示着饱腹与生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难怪先祖们会将其当作天神的馈赠,这也的确是一场生物界的奇迹。
  小结
  跨越千山万水,小麦带着欧亚文明的气息来到中国,这是一场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是对物种适应力的考验。
  小麦的地位/从低等变为尊贵
  小麦传入中国之后,歷经无数考验。种植情况与美味程度,直接影响着小麦的社会认可度。
  法国画家米勒的名画《拾穗者》以写实的方法展现了欧洲劳动人民收获麦穗的模样,他们将收来的小麦磨成面粉,揉制,发酵,做成颇具西方风味的面包。以公元前1500年为起点,直到魏晋南北朝之前,中国社会都还以粒食为主,也就是将粮食颗粒煮熟食用。由于中国当时并未具备对小麦进行细加工的能力,因此,在这场与其他粮食比拼的初级战役中,小麦没有占据上风。
  需要二次加工的小麦,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展现出自己的优势,于是被误解为口感粗粝的下等食物,口味不佳的杂粮,一时之间,口感细腻的小米便占了上风。刘义庆在《世说新语》的注释中引用了嵇康《高士传》的一段趣事,便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小麦的地位。“侯设麦饭、葱菜,以观其意,丹推却曰:‘以君侯能供美膳,故来相过,何谓如此?’乃出盛馔。”这个故事中的麦饭便是以麦子为主料蒸煮而成的主食,从客人的反应看来,麦饭显然不属于“美膳”,被人嫌弃了。后来,“麦饭葱菜”也意味着生活简朴,与“膏粱子弟”相对。
  工具革新,意味着饮食系统的升级,小麦的进化自然也需要一种新的工具加持,那便是石磨。石磨的普及,让小麦由颗粒状变为面粉状,与水相遇后,呈现出不同样态,小麦家族也增添了无数新成员。
  白居易最爱写人间烟火气,在《寄胡饼与杨万州》一诗中,便呈现了盛唐时期颇受赞誉的“胡饼”一食,面脆油香,实在诱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多写北宋美食,那时面条也被称作
  “汤饼”或者“胡饼”,种类多样,臊子面、捞面条,应有尽有。细腻的面粉,伴随着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精进的发酵技术,人们在馒头、包子等食物品种上有了更多选择。多样而美味的食物品种,均属于小麦家族,属于小麦的朝代正式开始,而小麦也终于超越了小米,成为美食新贵。
  小结
  从诗人到官员,从平民到帝王,都开始爱上原本无滋无味的小麦。小麦食物的多样性,由人类一手打造。人们生活的幸福感来源于自然本身,更来源于在生活中的革新,每一次蜕变都带有超越意义,不分领域,同样值得
  铭记。
  小麦的创新舌尖美食面面观
  生活于数千年前的人类始祖一定未曾想到,那些年错过的小麦,因口感粗粝而无法进入美食之列的小麦,竟能在人类智慧的帮助下,成为如此美味的食物。生活节奏相当快速的今天,人们依然能够从食物中找寻一些内心的慰藉,而小麦已经彻底融入我们的饮食系统,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国疆土上呈现出它的千姿百态。
  广州的餐厅内,熟淀粉邂逅面粉,配以口感细腻的虾肉蓉,便能做出闻名遐迩的广东虾饺,半透明的视觉观感,加上鲜美爽滑的口感,定能让你口舌生津。去往兰州,处处可见当地风味,色清味香的牛肉汤,洁白纯净的萝卜片,辣椒油鲜红喷香,香菜翠绿欲滴,结合“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遍揉”的制作秘方,大厨们便可为五湖四海的食客献上一碗令人闻香下马、知味停车的经典兰州牛肉拉面。各城市熟悉的街道上,小而热闹的店铺中,包子口感柔软,饺子寓意圆满,馄饨细腻可人,此三者均采用小麦粉制作成皮,辅以各色馅料,营养均衡,口味全面,成为“完美的金字塔食品”。
  起源于西方的烘焙工艺也逐渐成为我们的爱好,掐好时间,备好烤箱,让小麦面粉和黄油、牛奶、糖霜等材料跳一支华尔兹,或许你在制作的是简单酥脆的蔓越莓曲奇,也有可能在做的是复古高贵的红丝绒蛋糕,抑或是在酵母的低声嘟囔中诞生的甜香栗子面包,但无论是哪种,只要你能够静心以待,巧手烘烤,都能收获满怀的喜悦。人们的生活智慧,在山川丘陵中升腾而起,在海洋微风中穿梭前行,酿成最永久的馨香。在酸甜苦辣咸五味陪伴下的小麦面粉,演奏着属于华夏的美食旋律,而在温度与黄油香气陪伴下的小麦面粉,则跳出欧洲大陆的舞步,一样惊艳,一同难忘。
  小结
  翻开史书,小麦化身为最坚韧的旅行者、最勇敢的挑战家,以创新为翼,为我们带来东西方文明共同发酵而成的美食圈,而这些品质,都来源于人类的生活智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55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