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阶段家长陪伴孩子的误区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陪伴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至关重要,优质陪伴可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和谐与人格健全。本文拟对陪伴误区与优质陪伴策略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陪伴误区;优质陪伴;策略
  一、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很多家长不仅花大笔费用用于孩子的教育,而且花大量时间来陪伴自己的孩子,但同时我们也听闻一些家长抱怨:“老师,我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为什么孩子却不见长进,反而还一点都不听我的话呢?”这种现象日益普遍与严重,给家长和老师都造成了极大的困扰。陪伴孩子重要而且必要,但优质陪伴才是有效的陪伴,那么怎样的陪伴才是优质的陪伴呢?本文旨在针对陪伴问题存在的误区和解决办法作一些分析与探讨。
  二、陪伴的误区
  陪伴重要,但年轻家长由于诸多原因又容易陷入陪伴的误区,笔者通过观察和亲身经历,认为主要有以下四大误区。
  1.把陪伴等同于说教
  不够尊重孩子,强调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一看到问题就忍不住去批评甚至打骂孩子,缺乏批评的艺术,导致孩子叛逆,这种简单粗暴的陪伴无疑是消极的。有些家长一陪伴就忍不住说教,触发了孩子的“超限效应”,即:当受同类刺激过多、时间过长时,就会激发厌倦抵触情绪。我曾见过一位母亲,对孩子很严格,但性格急躁,经常要求孩子早上5点多起床背诵英语,自己也坐在边上不停督促,孩子只要一做错就不断批评,孩子无力反抗,但人在心不在,回校上课时打瞌睡,课文也不会背诵,因此这种陪伴非常低效,特别是孩子处于叛逆期时尤其如此。
  2.父方陪伴的缺位
  父母不能形成合力,父母陪伴的不完整性,也将导致陪伴的低效。一部分是单亲家庭导致父母陪伴的不完整性,还有一部分是因为父亲的观念意识问题,认为父亲负责赚钱养家,陪伴孩子是母亲的责任,不擅长与孩子沟通或懒得去花功夫分析孩子心理,自然而然就把陪伴孩子的任务推给母亲。也有因家庭出现问题,父亲常常不回家,父亲仅仅扮演了一个经济赞助商的角色,尽管母亲竭尽全力陪伴,可孩子还是不听从母亲教育。
  3.把代劳行为当作陪伴
  父母或亲人经常代替孩子完成生活上的事情和学习上的任务,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得不到锻炼,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养成。某小孩自幼和奶奶睡一个房间,收拾房间扔垃圾等都是奶奶代劳,没有养成收拾的习惯,吃完零食的垃圾袋到处乱放,不会自己收拾书桌和房间等等。还有一些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到很晚还没有完成作业,怕孩子第二天受到老师批评,干脆自己帮孩子代作,结果孩子更加懒惰,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4.陪伴时没有以身作则
  自身没有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或者没有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有时家长比较情绪化,一不顺心便迁怒于孩子,成了孩子负面的学习榜样。有观点认为,孩子的问题都是源于家长,这不完全客观,但也不无道理。
  三、优质陪伴
  存在问题的陪伴毫无疑问不是优质的陪伴,不仅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还可能引起反作用,因此对优质陪伴要有一个比较全面和正确的认知。
  对孩子的陪伴可分为接触性陪伴和精神性陪伴两种。接触性陪伴包括肢体、语言、物质交流等互动。接触形式是拥抱、亲吻、点头、握手、击掌等等。精神性陪伴包括价值观互换、人格塑造、社会情感等诸多方面的交流。精神性陪伴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共看一本书、家庭辩论赛、角色互换、小发现大讨论等等。接触性陪伴和精神性陪伴不是对立分化的,两者是有机共存,互相影响和促进。小学阶段的孩子大多是在12岁以前,根据这个年龄特点,需要充分的肌肤接触和有温度的互动。在小学階段家长应该以接触性陪伴为主、精神性陪伴为辅。接触性陪伴要求接触次数频繁,不能只流于语言。而精神性陪伴要求家长平等、尊重、包容,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陪伴。
  陪伴还可分为父方陪伴和母方陪伴,一般来说父方重权威、重原则、重知识,父方陪伴让孩子心生敬畏,培养勇敢的品质和健全人格,满足孩子求知欲,得到更多启发。母方重情感交流、重细水长流,让孩子知道如何表达喜怒哀乐,知道如何行事处事等。
  优质的陪伴就是父母和孩子彼此尊重、相处舒心,双方协同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和健康的沟通平台,遵循接触性与精神性陪伴的客观规律,使后续教育活动得到顺利而有效的开展。
  四、优质陪伴策略
  通过对陪伴孩子的误区的分析以及优质陪伴的正确认知,形成优质陪伴的策略尤为重要,什么才是优质陪伴的策略呢?
  1.观念上认识陪伴不能等同于说教。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在《中国人的修养》中说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想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说法的语气和方式。”家长要有宽容和耐心,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孩子内心的需求和呼声,而不要一律全部都要听父母的,对于孩子不能纵容,但也应掌握批评的艺术,不能过分严厉,解决问题方法要灵活,最好用积极的暗示,不要用消极的命令,受激励而改过胜过受责骂而改过,批评的语言要简洁有力,见好就收,不要激发孩子的“超限效应”。
  2.父母合作,取长补短,力保优质陪伴。“双亲同心,其利断金。”父母应该合力创造和睦的家庭氛围,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方陪伴和母方陪伴必须两者相融,缺一不可。父母双方对孩子的爱、关心、照顾、情绪的感染,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有研究资料显示,与爸爸接触少的宝宝存在焦虑、多动、有依赖性等表现,而爸爸对育儿的参与程度越高,孩子适应力更强,性格更加宽容,更富有责任感。因此要摆脱“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影响,父亲既有经济责任,又有育儿责任,只有父母双方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孩子健康成长的目标。
  3.陪伴中杜绝代劳行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要给他自己做,不能做的事情,创造条件引导孩子动手做,尤其让孩子动手做家务有很多益处:①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与责任心;②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③可以促进孩子提高学习效率。据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在进行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时,脑子里氧气最充分。孩子学习一段时间,劳动一段时间,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有一定的帮助;④可以培养孩子对生活的认识,使孩子养成独立的精神与勤劳的习惯,知道做事的不易和体会父母的艰辛。
  4.陪伴时父母要以身作则。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小学阶段的父母往往是孩子模仿的主要对象。所以父母一面事事要以身作则,一面还要留心小孩所处的环境,让他多看多听多学好的事物,遇到不好的事物时要与孩子进行讨论,让孩子明辨是非,避免不良影响。另外父母不能因为自己的不顺心而把情绪发泄在自己孩子身上,小孩也有自己的意志和人格,随意发泄只能损害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五、总结
  陪伴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心智还处于幼稚阶段,优质陪伴更不可少。优质陪伴可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和谐与人格健全,优质陪伴是良好家庭教育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强大后盾。优质陪伴是一门艺术,需要家长具备良好的教育素养,也需要家长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探索丰富的陪伴策略。笔者所作研究还比较粗浅,希望抛砖引玉,激发更多的探索和研究,为年轻父母以及基层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付晓妍.浅述爱与责任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2016.
  [3](美)简.尼尔森.正面管教[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4]王东华.发现母亲[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5]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M].作家出版社,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42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