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材料作文“狂风中的大树与小草”升格展示 整体构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狂风呼喊着,咆哮着,狞笑着奔袭而来,企图把大地上的一切都席卷而去。一棵大树挺起胸膛,顽强地与狂风搏斗着。狂风暴虐地纠缠它,想按下它高贵的头,压弯它不屈的腰。但是,它奋力抗争,不屈不挠。
   大树下面有一片草地,狂风根本不把小草放在眼里,像擀面条一样把它们揉来揉去,几乎要把它们撕成碎片,碾成粉末。小草在狂风中抖动战栗,屈腰伏身,把脸紧紧地贴在大地上。
   狂风终于累了,走了。人们发现,大树折断了腰,小草却慢慢扬起了脸。
   学生问苏格拉底:“老师,您认为大树和小草谁值得赞美?”
   苏格拉底说:“我赞美大树,也赞美小草。”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悟和看法?请自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对于这则材料,要深刻理解其寓意。比如,“狂风”可以理解为困难、挫折、磨难、压力等等,可以理解为具体到生活中的经济危机、失业、地震、伤残、疾病等等,也可以理解为邪恶势力、反动统治、残暴手段等等;“大树”可以理解为正义力量、英雄人物,也可以理解为有正义感的人、勇敢的人、坚持不动摇的人等等;“小草”可以理解为弱势群体、地位卑微的人群,也可以理解为力量不足、尚处在弱势地位的人等等。顽强抗争的大树体现了“刚性”,屈腰伏身的小草体现了“柔性”。生活中既有“大树”一样的“刚性”,又有“小草”一样的“柔性”;“刚性”有“刚性”的美德,“柔性”有“柔性”的优势,如果能刚柔相济,既有所坚持,又有所顺应,那是最好的结果。
  病文展示
  屈——人生之道
  一考生
   俗话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屈与伸的选择中蕴含了太多的人生智慧,正如狂风来临时,小草选择了屈下身子任凭狂风在头顶肆虐,而大树选择了用粗壮的枝干抵御狂风的劲疾;但狂风过后,大树折了腰,小草却挺起了胸。小草选择暂时的屈,是为以后更好地伸。(语言表达直白,且略显啰嗦。)
   很多的时候,选择“屈”并不意味着自甘堕落或自我放弃,相反,它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过失和积蓄能量的最好时机。
   越王勾践在兵败后选择了屈服,向吴求和,自己还降低身份给吴王当车夫,为吴王送茶送饭、端屎端尿,获得吴王的信任,最终得以释放。他卧薪尝胆,发愤练兵,最终打败吴国,实现了洗辱复国的愿望。如果勾践没有选择屈服,他还能有“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光耀吗?(语言平实而直白,说理流于形式,论证乏力。)
   韩信在面对市井无赖的羞辱后选择了屈服,选择了忍受胯下之辱。他压下心中的怒火,苦学兵法,成就日后的辉煌。如果韩信没有选择屈服,那么还会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成语吗?(这个成语为用而用,没有目的性。)
   司马迁在面对腐刑后选择了屈服,选择了忍受身体的痛苦、心理的煎熬、世人的不耻、宗庙的污辱。他忍辱負重,发愤著史,终于写成“无韵之《离骚》”——《史记》。如果司马迁没有选择屈服,他还会有“著成信史照尘寰”的辉煌吗?
   虽然选择屈服会受到暂时的羞辱,但是人屈服的时候往往会变得更清醒,更理智,能更坚定地等待最后一刻的喷薄而出,以洗血耻辱(“洗血”应为“洗雪”)。屈,难道不是一种人生智慧吗?(“屈”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应该进一步说理,得出明确的结论。本段论证浅显,观点的得出浮于表面。)
   虽然我们赞美屈服,但是却不能对所有的“屈”都大唱赞歌。在国家危亡关头,那些苟且偷生、不顾国家利益选择屈服于敌人的人,最终都遭到了世人的辱骂和后人的唾弃。(句子太长。)真正意义上的“屈”,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只是暂时的选择,不是长期的状态。如果为了自身利益,不顾大局而屈服,丢掉了做人的操守,那么“屈”便毫无意义。(说理停留在某一特殊情况的“屈”之上,回到小点而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屋建瓴式的提炼,深度不够,广度不阔。)
   屈服并不等同于软弱,屈是一种人生之道,暂时的屈不会使人成为懦夫,而会使人成为真正的强者。
   屈,人生之道。(这一段属于画蛇添足。)
  ●病文诊断
   作文选用一系列实例,来论证“屈——人生之道”,虽然内容上符合题意,却存在以下弊病:(1)分析思路基本停留在一个点上,论据也停留在同一个层面;(2)后半部分缺乏反面论据的支撑;(3)论证方法单一,突出的论证方法只有假设论证;(4)语言表达缺少文采,句式单一且不精炼。评为三类卷,得分:40分。
  ●升格指导
   在作文时,整体构思很关键。在确立了“屈,人生之道”的观点后,考生应先从什么是“屈”的角度破题并展开论述,之后以严谨的态度把立意延展成线,而不能仅停留在点上思考。要对“屈”背后的内涵以及外延进行追根溯源式的深入思考,力求透过现象看本质。可加入比喻、对比、类比等多种论证方法,并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显现自己的才情与语文素养。
  升格佳作
  尺蠖之行,以屈求伸
  一考生
   汉谚云:“曲如钩,得封侯;直如弦,死道边。”所以人们对“大丈夫能屈能伸”推崇备至。“屈”让我们看到狂风肆虐中随风倒伏的小草,在风停雨住时扬起它灿烂的笑脸;“伸”让我们痛惜电闪雷鸣里刚毅不屈的大树,被拦腰折断的残酷。屈与伸的选择中蕴含了太多的人生智慧。
   很多时候,选择“屈”并不意味着自甘堕落、自我放弃,相反,它恰恰是我们反思过往、积蓄能量的最好时机。
   越王勾践在兵败后选择了“屈”。他心怀丧国之痛,却不露半点声色,韬光养晦,寄人篱下,甘做马夫,却谋划着东山再起之举。一面忍辱负重,一面历经磨难,卧薪尝胆,十年生聚,终于夺回江山,并且一鼓作气,灭掉吴国,洗辱复国。试想,如果勾践没有选择委身屈从,恐怕他的“三千越甲”不过是以卵击石。看来屈中有志,苍天方不负有心人。
   姜太公说:“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意思是说,尺蠖每次行走都要蜷曲着向前推进,龙和蛇要适时蛰伏,才能得以生存。人生路上,也是如此,有时只有先屈身于黑暗,才能见到广阔的天空。“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司马迁遭受腐刑后,忍受着身残的痛苦、心理的煎熬、世人的不齿、宗庙的污辱,发愤著史,终写就“无韵之《离骚》”。受辱后生与死都是一种选择,司马迁“苟活”半生,用一部《史记》书写了自己人格的高贵,成就了一生的辉煌。
   丈夫之志,能屈能伸。可是在乌江之畔,芦荻声声中,项羽最终陷入十面埋伏,英雄末路,只有悲壮。此时,这个纵横捭阖、义薄云天的西楚霸王只要肯弯一弯腰,收起那“喑呜叱咤,千人皆废”的匹夫之勇,渡过江东,那么卷土重来未尝不可。然而,他没有,他无颜见江东父老,他不要别人“怜而王我”,于是慷慨英雄血溅乌江。在乌江前,你站直了;在青史中,你倒下了。这是何等悲哀,岂是几声“天亡我也”所能掩盖的?
   战场上有屈伸之道,正如人生中有揖让避就。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忍让廉颇,维护赵国团结,以他“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智慧换来了国家的长久稳定,也换来了将相同舟共济的千古美谈。屈中有退,退中有忍,忍中有容,容中自有人生的大智慧;亦屈亦伸,屈伸有节,俯仰有度正是人生的一种高姿态。
   然而,在国家危亡关头,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屈服外敌、苟且偷生,丢掉了做人的操守,那便“屈”得毫无意义,理应受到世人的辱骂和唾弃。
   风云聚散,我们体悟到人生坎坷中屈身的智慧与妙禅,紧握住一份以屈求伸、能屈能伸的果敢。在人生的跋涉里,不必“大鹏展翅恨天低”,若能做到“尺蠖之行,以屈求伸”,不也是人生的一种妙境吗?
  ●升格点评
   修改后的作文中心明确,说理充分,结构完整。主体部分经过补充后内容变得较充实,举用的事例也不再单一。此外,除了鲜明的正反对比论证,“尺蠖之行,以屈求伸”的类比论证也深入浅出,体现出一定的构思与说理的深度。可获评一类卷,得分:52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75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