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油气井射孔压裂压力测试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加大了对油气开采的重视力度。在现阶段,对油气的挖掘作业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与前进的首要作业,但是在油气挖掘过程中,需求优先对油气井的压力改动进行准确丈量,只要这样才能对射孔技术进行不断优化,提高油气产值,满意现阶段社会发展需求。但由于传统机械试压技术中,在计算精度和智能化上,水平相对不高,因此针对油气井射孔压裂压力测试系统的规划进行研究,然后提高对油气井的测压进展和油气挖掘质量。本文就油气井射孔压裂压力测试系统的设计与研究展开探讨。
  关键词:油气井;射孔工艺;压力测试
  ①钻时、井深记录仪设备要定时查看、维修、保养,确保仪器正常工作,记录准确;②严格卡准低钻时、放空、蹩跳或钻时记录突变点,以便及时发现煤层、卡准深度、厚度等;③常常对钻具长度、井深进行校正,每打完一个单根和起钻前有必要校正井深,井深差错有必要控制在0.1m。
  1 模型诊断
  ①压力对时间的导数检验法。在试井解释时,压力对时间导数有着很强的功能,均质油藏压降测试过程中各种流动阶。如井筒储集、线性流、双线性流、球形流、平面径向流、拟稳定流和稳定流等,可以看到,不管在哪个流动阶段,dp/dt 都是时间的减函数;②掌握大量试井曲线图形。随着现代试井理论的发展,测试技术的不断提高,可以运用试井资料绘制出多种图形来分析地层。在掌握大量试井曲线图形基础上,通过图形分析和图形识别可以把地层参数的解释定量化。首先是压力展图分析,它可以判断井的生产能力,地层的供给能力,完井质量和井筒容积的影响等;其次是半对数分析,其中有 Horner 法和 MDH 法最为典型;再次是双对数分析,它来源于图版拟合实测曲线求地层参数,最常用的有均质模型、均质模型 + 定压边界、均质模型 + 一条断层或不渗透边界模型、均质模型 + 两条垂直断层或不渗透边界模型、均质模型 + 两条平行断层或不渗透边界模型、复合油藏模型、均质无限导流性垂直裂缝模型、均质有限导流性垂直裂缝模型、双重孔隙介质模型、地层部分射开模型,以及水平井模型等等。应熟练掌握试井曲线图形是试井解释必备的条件。
  2 油气井压力测试系统的设计
  2.1 数据预处理
  ①剔除非点。剔除非点是试井解释之前的必要手段。它是确保压力恢复数据在地层条件下真实反映、判断压力恢复数据正确与否的途径;②初始点的选取。要对一口井进行试井解释,首先把测压数据调入试井解释软件进行分析流压的选取工作。测试阶段起始时间的确定很重要,如果确定不准确,会造成压差和压力导数计算的错误,使压力及其导数曲线变形、失真,使解释变得困难。
  2.2 油气井缓蚀剂的选用
  油气井缓蚀剂主要用于井筒和套管环空液。油气井井底容易有较多积水,这会造成井底套管和油管的腐蚀破坏,对生产有严重的威胁。对油气井加入缓蚀剂可以有效的减缓油、套的腐蚀速率,其注入方式简单、效率高而且其成本较低。国外 60 年前就已经采用添加缓蚀剂的方法来抑制油气井腐蚀。当前使用较为广泛的用于油气井的缓蚀剂有丙炔醇类、有机胺类和季铵盐类。国内较多使用的缓蚀剂有粗喹啉、兰 4-A、1014、氧化松香胺等。对于油气井腐蚀主要分为腐蚀和腐蚀,这两种腐蚀均为氢去极化腐蚀。对于此类腐蚀,若选用氧化性缓蚀剂,不仅不会抑制腐蚀,而且会加快油气井腐蚀速率。因此对于腐蚀和腐蚀需要选取有 N、S、P 等原子的吸附型缓蚀剂。
  2.3 压力测试系统状态流程设计
  状况网络规划不仅是体系灵活性、适应性、高性能完成的基础,还能有效缩短研制周期,减少由于环节漏洞导致的返工问题。常规存储测验体系的状况链为低功耗待机状况→收集存储态→信息保存态→数据读出态;本文规划油气井压力测验体系时,使用常规测验体系的状况链,然后结合详细的运转工况进行调整和优化,规划出如下状况流程:低能耗待机状况→参数设定态→启动休眠态→待触发高速采低速存态→触发态(高速采高速存)→中速采样→数据坚持态→读数状况(或恢复到低能耗待机态)。
  3 钻井液配制及维护方法
  ①提高密度,需要加入囊層剂,增强其绒囊层强度,提高绒囊稳定性,从而调整密度。如果囊泡较大、透明呈现细条状,需要加入囊层剂,增强囊泡壁厚,加强囊泡的稳定性。如果囊泡较大且胶联明显,需要加入囊膜剂,增强其绒囊膜强度,提高绒囊稳定性,从而提高密度;②降低密度:若黏度满足施工要求,加囊核剂调整密度0.85g/cm3 ~0.95g/cm3 。若黏度太大,加入清水稀释,再加入囊核剂、囊膜剂。若黏度较小,不能满足施工要求,加入绒毛剂、囊核剂、囊膜剂,并检查循环剪切是否足够;③提高黏度:若密度高于设计应加入囊层剂、囊核剂囊膜剂;若密度低于设计应加入清水、绒毛剂,控制表观黏度;④降低黏度:若密度高于设计应加入清水/氯化钾、囊核剂、囊膜剂;若密度低于设计应加入清水、囊膜剂,控制表观黏度。
  4 结语
  这项系统在设计之初,首先要考虑到对仪器的运行环境和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不断优化和改进,同时对于系统的工作流程也要进行合理设计,为我国油气采集和开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侯婧怡.石油井下压力测试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7(3):32-33.
  [2]王顺田.油气田酸化和压裂废液处理技术[J].云南化工,2018(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94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