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欢XXX井区开发阶段性认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欢XXX井区由于投产井数的不断增加,产量逐渐上升,1998年产量达到最高(13.97万吨),后期由于注汽轮次的增加,平均轮次达12次,注汽轮次高导致油井地层出砂严重、高含水井增加、井口高温汽窜现象严重,区块日产油由最高日产395吨下降到目前的19.9吨,已处于产量快速递减阶段,年递减率为23.99%。通过对区“三老资料”复查研究,加大剩余余的研究分析,实施侧钻、补层、长停井堵水复产等措施提高区块产量。
  关键词:汽窜;水侵;出砂;侧钻;补层;开发效果
  1 概况
  欢XXX井区位于齐XX块的东南部,中间被断层分割,东西两侧被东界断层和欢604断层封闭,构造高点位于欢X井附近,构造形态为鼻状构造,地层倾向为南东向,生产层为沙三下莲花油层。
  2 开发简史及生产现状
  2.1 开发简史
  欢XXX井区由于投产井数的不断增加,产量逐渐上升,1998年产量达到最高(13.97万吨),后期由于注汽轮次的增加,平均轮次达12次,注汽轮次高导致油井地层出砂严重、高含水井增加、井口高温汽窜现象严重,区块日产油由最高日产395吨下降到目前的19.9吨,已处于产量快速递减阶段,年递减率为23.99%。
  2.2 生产现状
  欢XXX井区油井总数41口,注水井4口。该断块累积注汽量99.1×104t,累计产油63.7×104t,累积采注比2.57,累积油汽比0.64,采出程度31.5%,累积返水率1.92。
  3 存在问题及剩余油潜力
  3.1 存在问题
  ①地下虧空严重,油层压降快。欢XXX井区开采时间已达近10年,2002年开始,油层降压幅度明显增大,年平均下降压力1.3MPa。目前地层压力已由开发初期的9.15MPa下降到2.85MPa,地下亏空十分严重;
  ②采出程度高,常规吞吐开发剩余潜力小。欢XXX井区的采出程度为31.5%,采出程度高,地层能量不足,吞吐效果逐年变差,一方面表现在年油汽比逐年降低,该块的平均年油汽比由开发初期的1.29降至0.33;第二方面表现在油井常规吞吐效果日益变差,平均单井周期日产油由高峰期的8.1t下降到0.3t;
  ③井区水淹严重,油井因高含水关井导致开井率降低。欢XXX井区的油井油水关系复杂,地层水活跃,水侵速度快,油井水淹状况普遍,造成油井含水上升快,大多数油井高含水关井,油井开井率偏低。
  3.2 剩余油潜力
  3.2.1 油层平面上地质情况
  ①欢XXX井区油层组主要受边水影响大,水淹以边水水淹为主,边水附近油井已全部高含水,含水达到80-95%;
  ②通过对各油层组水淹图比较分析,平面上通过研究发现水淹严重区域主要是在东北部和南部,油层构造的高部位和西部断层存在较多未动用的剩余油。
  3.2.2 油层纵向上地质情况
  ①各油层在纵向上有不同程度的水淹现象,该块的主力采油层是莲Ⅱ油层组,采出程度高,目前处于强水淹状态,存在大量剩余油;
  ②主力油层(厚层)水淹程度高,薄层未发现明显水侵,剩余油未见水,同时由于厚层层内非均质性造成层内剩余油存在。
  4 下步治理方向
  4.1 治理对策
  4.1.1 深化地质研究,挖掘停关井潜力
  欢XXX井区平面上开采程度不均匀,断层控制区块油水分布,断层区域附近的油井因断层阻隔边水,油层未发生水淹;L1层系的油井为近几年新投产井,生产周期短,地层温场未建立。L3层系位于生产层底部,投产时间已有10多年,但采出程度低,经分析剩余油存在可开采价值。近年来,在该区域里复产3口油井,取得较好效果。
  4.1.2 分析水淹特征,实施长停井堵水补层,挖掘区块潜力
  欢XXX井区油水分布受断层控制,通过对L1层系的水淹分布图分析,L1层系实际开采时间不到5年,生产周期短,油层未发生水淹,边水受断层影响,沿着断层两侧推进,水线推进至1270米处,断层中部的油井未发生水淹,且该部位的油井间为70-100米,分析剩余油可采储量大,为长停井堵水、补层提供了依据。
  5 结论及建议
  ①欢XXX断块是一个油水关系复杂的次级断块,挖掘潜力较大,通过复查“三老”资料、精细地质体研究可以使部分油井的产能得到恢复,从而提高区块油井产量;
  ②通过对断层的研究,断层未受到水淹,仍存在剩余油,实施侧钻、补层、长停井堵水复产等措施提高区块产量;
  ③蒸汽吞吐开发中应加强油井吸汽剖面及产液剖面资料的测试工作,以便更清楚的掌握油层的动用状况,为下步实施分层吞吐和开采提供依据,改善井区的开发效果。
  参考文献:
  [1]万仁溥.采油工程手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2]魏文杰.油藏工程基础[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
  [3]王正江.辽河油田钻采工艺研究院技术汇编[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06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