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在英国教茶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每一种文化在不同的表现形式下都隐藏着相通的文化内涵,以茶会友,以酒会友,皆是如此。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八大雅好:琴棋書画,诗酒花茶。茶艺作为贯通中国古今的一项独特的文化,在随着历史年轮的前行中,加入了文学及艺术等形式,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我在英国正是通过教授外国人茶艺,帮助其了解中国文化。
  “温杯烫盏,乌龙入宫”,伴随着悠扬的古琴曲声,高山流水,以茗会友,第一堂在英国的茶艺课就这么开始了。
  蜀人作茶,吴人作茗。“茗”又为“茶”,陆羽《茶经》中曾细思茶,“其味甘,檟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中国的茶闻名遐迩,早在十七世纪初,中国的茶就已被输入到欧洲。及至十七世纪中叶,在英国的贵族社会中,饮茶已成为一种时尚风范。英国人对茶很感兴趣,其下午茶文化亦与中国的茶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国的茶艺大致包括茶的基本知识,茶艺技巧以及茶艺礼仪等方面,我在英国教授茶艺,其实也是在用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帮助大家了解中国文化。
  英国人对于茶的理解仅停留在下午茶文化中,大部分的英国茶类均为花茶,与中国的花茶还略有差异。英国的茶大致是以红茶为基调,加入各种花类,其味道与中国茶大相径庭。在问及我的英国学生对中国茶类的了解时,大家都表现出比较迷茫的样子,相知甚少。仅有的几位同学对绿茶和红茶略有所闻,但也无法确切地分辨中国茶类的区别。针对他们的喜好和了解程度,我准备以冲泡方式为媒介,让他们通过品尝不同茶的味道来分辨和了解中国茶类。
  在英国教茶艺,势必要与英国的文化相结合起来。每一种文化在不同的表现形式下都隐藏着相通的文化内涵,譬如中国的雅集,以茶会友,众人相坐,品茗互通。英国的酒文化也是如此,英国人喜欢喝酒,大大小小的party层出不穷,充斥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香槟杯交错之间,大家相互沟通,获得彼此认为有价值的信息,有些为交际,有些为获得链接,有些则为促成商业合作。不同的文化实际上有着共通点,以茶会友,以酒会友,皆是如此。
  在第一堂茶艺课程中,学生们便就中国茶文化与英国酒文化的共通性与不同性进行了讨论,从而更加容易理解中国茶文化的价值内涵。茶艺在当今中国社会一是会友,另为品茗,再为品鉴及销售。我更倾向于品茗及会友,寻一静谧温柔的午后,与三五好友相聚,拿出珍藏已久的茶叶,围坐一席,焚一束香,茶香四溢,共同体会着温和的时光,确是浮躁的社会之外的一份久违的平和心境。
  英国人对中国的绿茶及红茶略有所闻,但鲜少了解其他的茶类,譬如中国的青茶、白茶、黄茶及黑茶。不同茶类的区别在于制作工艺和茶叶中茶多酚的氧化程度,于是我便通过不同种茶类的茶叶形状和气味来教大家分辨茶类,并了解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制茶工艺。
  一杯好的功夫茶要刚好通过三口品完。“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咙,神明凌霄汉”是品功夫茶的三个境界。
  提及“功夫”,我的英国学生们大多想到的是功夫熊猫和中国功夫。中国词汇有多重含义,“功夫”在茶艺中的意思则是“工夫”。“功夫茶”又为“工夫茶”,此工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在水、火、冲工三者中求之,享受静谧的时光,细细品味茶滋味,于浮华中寻找一丝内心的宁静,此为功夫茶。在品茗的过程中,我通过不同的茶艺表演的方式为大家进行演示,同学们对于茶艺表演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功夫茶泡法。品茶需色、香、味俱全,在功夫茶的冲泡过程中,我加入了闻香杯和品茗杯,将茶汤倒入闻香杯里,左手握杯旋转将茶汤倒入品茗杯中,马上闻香,之后品饮品茗杯中的茶水。闻香杯和品茗杯是台湾乌龙茶冲泡时使用的茶具,闻香杯细高,能收拢和保留香气,用以闻香;品茗杯则用来品尝茶汤。
  我的英国学生们对此很感兴趣,他们认为这些繁琐但却必要的方式应该就是“工夫”的意义所在吧。他们对闻香杯和品茗杯的热情度超出了我的想象,于是我开始教大家如何冲泡工夫茶。他们很珍惜每一次品香茗做茶艺的机会,每个人都学习得非常认真,结课的时候,基本上每个人都掌握了一定的茶艺知识,能够在静谧的时光里为自己为朋友冲一壶清茶,品味美好人生。
  而茶艺课上的趣事还有很多,每一个都让我心生感动。
  A1isa是一名机场的工作人员,繁忙的工作及生活让她时常感到烦躁,她在课后与我分享学习茶艺的心得。她说:“拿起”和“放下”是我在茶课上学到的最好的一个道理,因为茶,我的心更宁静了,我想我会坚持在每周选一个静谧的下午,冲一壶茶给自己。我觉得茶具和中国茶叶将会在英国很有市场,老师您可以考虑开拓一下。另外,我可以让您帮我在中国带—套茶具来吗?
  我笑着说没问题,同时心里又有一丝慰藉。在英国教茶课的体验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为浩瀚河海中的一滴水珠的力量,尽我所能地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的另一个国度中,让大家通过学习中华文化的知识,更客观地了解中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17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