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美术欣赏与评述-各学段教学策略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探究新课标下欣赏与评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方法与途径,在教材内容使用和教法上寻求创新,在小学的不同学段合理高效的进行美术欣赏评述课的教学设计,力争通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采撷到最好的育人成果。
  关键词:欣赏 评述 策略 美育
  我们通过学习可以再概念上对教学策略有一些大致的了解。张大均主编的《教与学的策略》认为:“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的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或教学活动的方式。”尹少淳老师则认为:“所谓教学策略,实际上指的是针对教学问题谋划或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集合”。还有的专家说:“简单来说,教学策略是为了实现目标、满足需要,应该采取哪些教与学的行动,即解决“如何教学”的问题。
  综上所述,教学策略,内容应该包含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或练习手段等,是指向具体的教学目标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不同的教学目标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那么,具体到小学美术欣赏与评述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研究中,每个不同的学段我们应该采取哪一些教学策略并应用到我们的美术作品欣赏中的呢?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下不同学段新课标对该阶段的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我们知道:1—2年级是“用简短的话语表达对美术作品和自然景色的感受。”3—4年级是“用恰当的词语、短句等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5—6年级是“运用常用的美术术语,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第二,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美术欣赏、评述教学的骨架式不变的,这个我们在视频中也学习到了,一般的欣赏课的基本方法是这样的::观看作品——查阅资料——自学或小组讨论,分析作品的形式语言和意义——表达,如果用最简单的字眼表达,可以是:观看——分析——讨论——表达。
  所以在低年级我们不管是教学具有民族特色的国产动漫作品欣赏课还是玩具欣赏方面的课,通过视频媒材等教学手段,扩展孩子们的视野,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并试着启发和引导孩子通过观看——分析——讨论——表达的基本方法,用简短的话语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从而激发孩子们热爱美术的兴趣。从另一个方面,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喜欢自己喜闻乐见的动漫作品和民间玩具。
  在中年级呢,和以前的《课标》不同,这一部分强调了对民间美术作品的欣赏。在评价要点中,还要求学生“知道2种或2种以上的中國民间美术种类的主要特点以及作品的寓意。”根据这阶段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通过观看——分析——讨论——表达,针对不同的作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例如,剪纸、年画、风筝等是民间美术范畴多见的欣赏内容,我们一方面可以借鉴视频中的一些方法,另一方面在基层的乡镇和城市,这类作品还是比较普遍的。我们山东潍坊就是风筝都,我国五大年画之一的杨家埠年画,还有高密、安丘、临朐一代的窗花剪纸也是比较有名的。这也是我们教学资源方面的一些优势,孩子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采访以及旅游等形式对这些艺术形式有自己的理解和见识的。作为老师可以利用一些视频图片文章资源支撑多媒体媒材在课堂上使用,这样我们的美术欣赏课就不干巴巴的局限于教材上了,他的教学角度已经完全融入到民间生活中去了,真正的是学生体会到艺术源自生活高于生活的真谛。
  在高年级的美术欣赏部分,我们注意到学生应当对各个画种有一些了解了。新课标还提出“运用常用的美术术语,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鉴于这种理念,我们在美术教学策略上也要相应的做一些调整。例如在视频讲座专题中我们学习到一位老师关于《开国大典》一课的教学策略问题。从中我们借鉴到有关历史题材作品欣赏评述教学的教学策略。新《课标》强调欣赏课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在选择和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以这一条为中心从而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课标》是这样表述欣赏·评述目标的:1. 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2. 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我们在进行一件作品的欣赏评述教学时,就要从作品的题材、主体、形式、风格、流派、历史背景、艺术家创作故事等组织媒材或者教学手段,从而达到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等新课标的教学目标。
  祝我们的美术欣赏评述教研教学取得更多更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小学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
  2、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
  3、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47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