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选准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点”与“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笔者在高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借用群文阅读,从选准古诗词教学的“点”和“面”出发进行教学,经过实践发现,它不仅深受学生喜爱,而且能切实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的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群文阅读;古诗词教学;“点”和“面”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古诗词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涵养我们的精神,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但是高中学生对古诗词课堂教学兴趣普遍不浓,在高考中古诗词的得分也普遍较低。笔者认为想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教师可以借助群文阅读这一新型的阅读模式,选准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点”与“面”。
  一、巧用群文阅读,选准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点”,引领教学
  (一)选准“情趣点”,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师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乐学”,才能让他们在卷帙浩繁的古诗词中主动求知,积极探讨,最终使我们的古诗词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想要培养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教师可借助群文阅读选准古诗词教学的“情趣点”。如借用节日,让学生应景吟诵诗词:如中秋时吟诵跟“月”有关的诗,重阳时吟诵跟重阳习俗“登高”“酒”有关的诗词。也可以随兴而作,面对校园的美景一花一草,吟出带“花”“草”的诗句;面对自己的情感遭际,吟出古人关于“孤独”“团聚”的诗句。也可以紧跟时代,让学生寻找流行音乐中的古诗词成分及现代小说名中的古诗词化用实例。学生对这些“情趣点”往往兴致很浓,活动过程中也总会主动进行阅读,这不仅扩大了阅读量和背诵量,丰富了诗词储备,也会对古诗词的课堂教学充满期待。日积月累,当他们面对美景时,不再是只会用“很美很美”来赞赏,而是会“出口成诗”,这时那种自豪感和对古诗词的兴趣定会迅速生根发芽开花,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最终定会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选准“知识点”,让考点落到实处
  考试说明对古诗文教学有两个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为 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注重“授之以渔”,通过巧借群文阅读,延伸、扩充,加强对知识点的落实,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对比是古诗词创作中的一种主要手法,也是高考中常考的一个知识点,而我们的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导致经常考试出错。笔者尝试借用群文阅读,强化知识点的做法,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
  在必修教材中《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运用对比十分突出的一篇文章。笔者先让学生找出对比,后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找出写景时的对比:眼前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实景和历史“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想象之景的对比;“穿”“拍”“卷”的动景与“空”“岸”的静景组成景物动静的对比。接着让学生探究作者与周瑜的对比。如作者在文中将“早生华发”的自己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瑜进行了对比,其中暗含了自身婚姻、自身形象、自身功业成就与周瑜的对比。在对各组对比的赏析中,学生对苏轼所要传达的自己功业无成、壮志难酬之感自然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在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对比手法的赏析基础上,笔者又选择了几首运用对比较有特色的诗歌作为群文阅读,强化对比这一知识点。如《越中览古》中的夕盛今衰的对比;《画眉鸟》中的哀乐对比;《村行》中的“万壑有声”的动与“数峰无语”的静的对比,红白色彩的对比、景物远近高低的对比。这样的群文阅读式的诗歌鉴赏知识点的落实,一定能让学生对对比这一诗歌表现手法了然于胸。这种群文阅读式的诗歌知识点的落实,远比以往单篇蜻蜓点水式的知识点落实更能吸引学生兴趣,在知识点强化中帮助学生逐步总结出古诗词鉴赏的最准确的语言表达,从而达到高效落实高考考点的目的。
  (三)选准“文化点”,让素养真正提升
  古诗词,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可以为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供无穷无尽的文化源泉。我们在教學中要努力选准文本“文化点”,通过群文阅读,让学生在优秀的文化中徜徉,充分感受文化的魅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笔者在教学杜甫的《登高》时,选入了他的《兵车行》《旅夜书怀》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进行群文阅读。笔者先介绍它们的写作背景,接着让学生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及写法的异同,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杜甫的了解,畅谈“我心中的杜甫形象”。在鉴赏过程中,笔者让学生畅所欲言,去感受杜甫的独特魅力。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文化修养等核心素养得到了充分提升的机会。同时杜甫时刻以天下为己任,在自身饥寒交迫之时仍能心忧天下的精神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那带着厚重文化内涵的闪光诗篇以及诗中的家国情怀、民族情怀也在潜移默化中进入了学生的心里,让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少年自觉地拥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二、巧用群文阅读,选准古诗词教学的“面”,发散学生思维
  (一)古诗词的横向群文阅读
  高中必修教材的编排自有其相对完整的体系,如果能抓住其内在联系,找准议题,就能在现有编排体系中找到解开这一类文章的钥匙。比如必修四教材的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中有四首词——《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笔者按照四首词所传达的情感的相似处,对这四首词进行横向群文阅读,确立了一个议题:“别是一番愁情在心头。”笔者先让学生诵读,找准文中抒发情感的词句,接着初步感知各是什么愁,然后思考每首词在抒发愁情上的特色,及抒情手法的异同点并加以分析。一个议题,几个问题,从单篇文章的个性引向多篇文章的共性,学生的求知欲就被激发出来,整个课堂相较于以往单篇的阅读更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们对词的语言、意境、手法的探究中他们渐渐明确,几首词虽然都是写愁,但愁的程度、愁的内涵却各有不同。
  在明晰了“愁”情后,笔者就将教学重点转向诗人如何抒“愁”情。在对“愁”情的分析中,学生们经过探讨、交流,对两种抒情方式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深入体会了景与情的正衬反衬作用。通过进一步赏析学生对拟人、夸张、叠词修辞对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词人通过人物的动作、情态、心理来表达“愁”情也有了深入的感知。
  (二)古诗词的纵向群文阅读
  纵观各朝的怀古类诗词,我们就会发现此类诗词所抒发的情感很多时候都有时代深深的烙印。笔者在分析怀古类诗词时,以必修教材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基础,由精选了以下诗词来进行古诗词的纵向群文阅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的《越中览古》《苏台览古》。笔者先让学生经过充分诵读,初步感知情感,然后再分析表达情感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最后分析它们的情感的时代烙印。在同学们的主动纵向比较中渐渐明晰:《登幽州台歌》主要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壮志难酬之情,具有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理想破灭时孤寂愤懑之普遍性;《越中览古》主要用对比手法,表达对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苏台览古》主要用衬托手法,表达人事的变幻无常之感;《念奴娇·赤壁怀古》主要用对比手法,表壮志难酬之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主要运用典故,抒自己矢志报国、渴望收复失地的愤慨之情和对执政者屈辱求和的谴责。
  总之,在群文阅读这种新型的阅读模式下,教师如果能选准高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点”与“面”,借助相关文本的精心组合,在拓宽学生阅读眼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将教学当成一种主动探究归纳的过程,把语文课堂当作一个沟通与共享的平台,定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轻松提升阅读力、思维力,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6).
  (编辑:龙贤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21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