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制约农技推广的瓶颈因素及其突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在于做好农业科技推广。文章认为,科技推广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基层农技推广部门要厘清制约农技推广的瓶颈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推广力度,开创农技推广新局面。
  关键词:农技推广;瓶颈;突破
  我国农村发展的长期实践表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在于做好农业科技推广。科技推广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基层农技推广部门要厘清制约农技推广的瓶颈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推广力度,开创农技推广新局面。
  一、制约农技推广的瓶颈因素
  1.理念滞后,重视不足 毋庸讳言,一些乡镇领导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比较落后,不能充分认识到农业科技在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中的重大作用,落后的农技推广意识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个别主管领导对现代农业缺乏深入的研究、缺乏创新的精神,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对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留恋和依赖,没把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弱化了基层农技推广组织的职能。
  2.体制不顺,无法适应市场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事业单位的改革,依靠财政供养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新型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还没建立起来。乡镇一级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还难以发挥作用;农业技术协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较低,其作用难以得到正常发挥。一些农业科技人员,受经济条件和政策环境的制约,个体农业科技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农业科技推广者和应用者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环节没有很好对接。
  3.分布不平衡,技术老化 不可否认,农业科技人才城里堆积,农村科技人才缺乏。乡镇高级农艺师严重缺乏,基层农业科技人员老化、青黄不接;由于长期得不到进修、培训、参观学习的机会,知识难以更新,结构单一,对新技术、新成果的接纳能力很差,无法把最新农业科研成果推广给农民。
  4.投入不足,影响工作开展 由于农技推广部门人员经费占比重,基层农技推广组织难以开展工作。基层农技推广靠“一张纸、一张嘴、两条腿”,推广手段落后;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奖励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影响了他们的利益,挫伤了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示范区、基地亟待规范 大多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基地为政府直接管理,资金由政府直接投入,部分园区、基地经营困难,成为纯生产型园区,失去了建设的初衷和目的;一些民营科技示范园区、基地规模较小,档次较低,辐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
  二、突破制约瓶颈,加大推广力度
  1.创新农技推广体制 农技推广部门要顺应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勇于创新,逐步形成推广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县(区)应成立由政府直接领导的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统一指导、服务全县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对乡镇科技推广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成立科技推广服务中心,按照作物面积、养殖数量、工作任务等确定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编制。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要建立自己长期的工作点,经常深入田间、农户,向农民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以点带面,做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建立农业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解决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养闲人、懒人的现象。农业科技人员对基层的服务,应逐步走市场化的道路,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机制,实行合同化管理;建立对农业科技人员再教育制度,定期对现有农业科技人员进行培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科技能力和推广水平。
  2.增加推广投入 农业科技推广离不开政府的投入,各级政府要从战略的高度看待投入,运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投入运行机制。各级政府和农技推广部门认真贯彻《农业技术推广法》和《科学技术普及法》,依法落实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预算支出,严格执行预算,建立健全财政对农业科技推广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列出专项资金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进行奖励;解决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基础设施滞后问题,保证重大技术推广,重要推广方式的创新、农技推广信息网络的建设,以及贫困乡镇农技推广经费和推广人员待遇。
  3.做好教育培训 基层政府和涉农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培养一大批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动员和利用一切农业科技教育资源,采用专家授课、现场指导、农民就近参观考察等形式,培养农民先进的农业技术,打造知名品牌,增强农产品竞争优势,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要利用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等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快捷有效地向农民传播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種及农产品流通信息,通过互联网技术与上级农业科技信息网联网,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咨询服务。
  4.规范示范园区 农技推广部门要明确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原则和功能定位,坚持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与农民增收并重,坚持示范作用与经济效益并重,体现主导产业发展的导向功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辐射功能,以市场为导向,以先进实用技术为支撑,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逐步解决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量”和“质”、“普及”与“提高”的矛盾,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产品商品率,扩大市场占有率。
  参考文献:
  [1]伊全胜;发展完善我国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许军涛;贫困治理中的合作经济组织参与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李敏;基于农民组织化视角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24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