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长沙城市文化战略及其空间效应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城市文化战略是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法,在城镇化的后半进程中尤为重要。在梳理长沙文化资源主要特征和重大文化事件基础上,研究得出长沙的城市文化战略主要有四大方面,即强化城市文化战略定位、打造文化魅力空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培育国际文化交往功能。其空间效应主要表现在:文化设施建设引导新区高质量发展,历史空间与文创空间结合,文化产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历史空间与消费空间的整合。结论指出城市文化战略提升了长沙的城市竞争力和其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有助于丰富城市文化战略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 文化战略;空间效应;长沙市
  前言
  随着全球化、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中国城市化进程逐渐进入到后半场,城市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在城市之间竞争日益激烈背景下,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作为城市的本质和灵魂所在,文化是对当地地理、气候、民俗生活的回应,同时在全球产业布局调整、经济发展、城市更新中,文化在吸引人才和资本投资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可以通过制定文化战略并加大文化建设投资,塑造城市文化特色以提升城市竞争力,谋求全球竞争中的有利节点位置[1-2],如新加坡、美国、欧洲等国的文化政策、文化规划和文化建设,以及国内城市南京的文化战略[3]。
  1 长沙文化资源主要特征
  长沙地处湖南省东部偏北,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楚汉名城”、“潇湘洙泗”之称。湖湘文化源远流长,总体可分为传统文化、近现代文化和当代文化三大类,传统湖湘文化包括早期的楚文化,宋明时期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和市井生活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作为近现代革命策源地,近现代文化主要体现为敢为人先的湘军文化和红色文化;当代文化主要为娱乐文化、影视文化等,长沙现代娱乐业非常发达,文化事业发展欣欣向荣,以湖南卫视为代表的电视湘军在全国具有标识引领地位,影响力深远,是最具文化创新精神的城市之一,根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普华永道联合发布的《机遇之城2017》,长沙的“文化与居民生活”为绝对优势维度,“文化活力”得分第二,仅次于南京,其活力包容的现代文化,具备成为中华文化输出前言门户的潜力。
  2 长沙城市文化战略方向
  自1982年认定为国务院第一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来,长沙启动了文化保护战略,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街区保护专项规划,制定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1世纪以来,随着以湖南卫视为代表的电视文化崛起,长沙在全国的文化影响力日益强大。2010年长沙市政府提出建设国际文化名城战略,编制了《长沙建设国际文化名城战略纲要》、《长沙“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长沙市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规划文件,2014年长沙确定为10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地区之一,并于当年启动了联合国媒体艺术之都申报工作,该称号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项目中的七大门类之一。经过三年努力,于2017年当选世界“媒体艺术之都”,是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并于2016年当选为 “东亚文化之都”。长沙文化战略正式走向国际舞台,成为长沙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总体而言,长沙的城市文化战略有四大方面,包括强化城市文化战略定位,打造文化魅力空间,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培育国际文化交往功能。
  2.1强化城市文化战略定位
  2017年长沙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国家交通物流中心、国家智能制造中心和国家创新创意中心,其中创新创意中心具有特色,发展前景看好。同年印发《长沙建设国家创新创意中心之文化创意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从城市的战略定位上强化“媒体艺术之都”和“东亚文化之都”城市品牌,以国际化的高起点引导长沙城市总体发展方向。
  2.2 打造文化魅力空间
  文化空间是文化展示、传承、交流的场所,文化空间的打造、优化可以较快提升城市的魅力和品质。长沙通过重点保护历史城区范围内整体风貌、重要街巷格局和历史街区等,控制建筑高度,打造了一系列的历史文化空间,如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天心阁公园、岳麓山及其周边高校近现代建筑群的特色空间区、开福寺历史地段、西文庙坪历史地段、省立一师范历史地段、化龙池历史地段等。并结合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打造文化魅力新空间,如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市博物馆、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等公共文化中心的打造。
  2.3 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把保护文化遗产与发展文化创意经济结合起来。2016年长沙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9%,“民营传媒第一股”的天舟文化连续三年入选“世界媒体500强”,青苹果数据中心连续三年获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金鹰卡通、明和光电和浏阳花炮等12家企业入选“2015-201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电广传媒和中南出版传媒集团2家企业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南传媒年收入排行位于2016年全球出版企业第六,拓维信息被誉为“手机动漫第一股”。制定并出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鼓励培育新兴文创产业业态,優化升级文创产业结构,重点打造文创龙头产业,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塑造国际知名文创品牌,实施产业发展大升级行动。重点推动新型影视和互联网视听、数字出版、文化智能制造和文化科技装备、动漫游戏、新型演艺、现代数字创意设计、会展博览、文化旅游等8大产业升级。
  2.4 积极培育国际文化交往功能
  推行文化“走出去”战略,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加强长沙与国外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交流,推动湖湘文化走出去,扩大湖湘文化影响力。支持文化“引进来”战略,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发展经验,吸引国际优质文化人才、资本、组织机构等入驻,争取外国政府在长沙设立领事机构或签证办事处,争取更多的国际会展、机构、人才和项目落户。
  3 城市文化战略的空间效应   3.1 文化设施建设引导新区高质量发展
  随着城市常住人口的增加,近几年长沙市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向外围拓展,而长沙新区用地拓展的一个重要的模式就是“ROD”模式,即以公共设施引导城市用地发展的模式。通过完善重大文化设施服务体系,不仅预留国家级重大城市事件的战略空间,更带动了片区的迅速崛起。总规中提出高标准文化设施建设要求,其中每10万人拥有大剧院、音乐厅数量不少于0.3个,每10万人拥有博物馆、科技馆及美术馆数量不少于0.03个。实践主要是结合优美环境、良好交通条件,以组团集聚方式新增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重大文化设施,引导重大文化设施优先向湘江和浏阳河两岸、城市副中心等地区集聚,例如新河三角洲的滨江文化园,以“三馆一厅”(含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规划展览馆、市音乐厅)打造良好空间品质,吸引高端楼盘、优质教育资源集聚。洋湖片区以湿地文化、摄影馆、美术馆、雕塑馆组团建设打造高品质宜居环境,梅溪新城以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为核心,结合商业中心和优美山水生态资源,引导新区高质量发展,形成文化设施的名片效益、规模效益和辐射效应。
  3.2 历史空间与文创空间结合
  文创空间与历史空间的结合既有利于激发历史空间的活力,也有利于发挥历史空间的人文价值。历史空间包括城市历史人文遗迹、具有重要价值的工矿遗址、工业建筑等工业遗产。譬如雨花区的原曙光电子厂旧厂房改造翻新曙光798城市体验馆,打造汽车展览、创意办公等职能,以文化、商业交互式体验的新营销模式打造文化艺术创作、文艺学术交流、文艺作品展示等综合性文化产业基地;长沙市天心区结合天心阁及周边文化资源、相关文化产业打造天心文化产业园;泛岳麓山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利用岳麓山人文景观资源、湖南大学等近现代建筑群特色景观资源和高校人文资源打造文化高地;铜官窑文化创意产业城利用铜官古镇遗址格局以文化旅游、特色产品营销等方式盘活发展。
  3.3 文化产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
  文化产业的空间分布主要以园区化分布、集群化发展为主要特征。长沙的文化产业园区以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天心文化产业园、长沙(国家)广告产业园、岳麓科技园等为代表,文创产业集群逐渐形成,构成了具有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文创园区格局。其中长沙天心文化产业园成立于2008年,2011年 “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落户天心,成为全国第四个国家级数字出版产业平台项目。2012年以广告创意等为主导产业的广告产业园成功创建。自此,天心区在全国率先形成了国家级文化产业“两园一基地”发展格局。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以打造“中国视谷”为目标,抢抓数字信息时代文化产业机遇,是长沙市北部产业发展轴和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和载体;此外,长沙加快推进媒体艺术小镇建设,全方面、多角度打造全球媒体艺术创意洼地和产业孵化基地。
  3.4 历史空间与消费空间的整合
  历史空间与消费空间的整合实现了历史空间的再生,回顾消费空间的文化研究与地理研究,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复合的视角成为近年来消费空间研究的特征[4]。长沙诸多著名的消费空间均为结合历史空间打造。如坡子街饮食文化片区、太平街历史文化街、解放西路酒吧休闲文化街和白沙路古玩街的打造等,历史空间与日常消费的融合推动城市文化记忆传播和城市文化地标打造。以休闲地产开发带动历史空间再利用,如大王山湘江欢乐城结合工业矿坑遗址打造成娱乐消费新空间,并带动房地产发展。
  4 结束语
  全球化时代城市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城市文化战略是打造魅力城市的有效途径,不仅能够提升居民幸福感,也能带来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其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长沙的城市文化战略及特征既具有个性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助于丰富城市文化战略的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 迈克·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56.
  [2] 黄鹤.西方国家文化规划简介:运用文化资源的城市发展途径[J].国外城市規划,2005,20(1):36-42.
  [3] 张敏,刘学,汪飞.南京城市文化战略及其空间效应[J].城市发展研究,2007,14(5):13-17.
  [4] 张敏,熊帼.基于日常生活的消费空间生产:一个消费空间的文化研究框架[J].人文地理,2013,(2):38-44.
  作者简介
  李松平(1973-),男;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城市规划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高级规划师,现就职单位: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城市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25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