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苏州市乡村规划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乡村体系是城乡体系的基础层面,不同于城镇体系的空间类型,具有一定特殊性。在现有的传统规划界,探索乡村规划新思路的研究成果尚无。虽然相关学者都试图从社会学、经济学及地理学等方面对乡村演进进行分析,如乡村治理、新农村建设、乡村类型划分及乡村撤并等,但都只停留在研究阶段。基于此,本文提出关于江苏省苏州市乡村规划的几点建议,以供其他地区借鉴。
  [关键词] 乡村规划;乡村体系;苏州市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09-31-2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城乡发展的重要指南,开启了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乡村规划作为乡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依据,其优化发展成为相关学者的关注重点。地处苏南吴地文化环境中的苏州市乡村聚落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如何规避和解决快速发展中出现的风貌破坏、形象迷失、文化断裂等问题,使苏州市传统村镇保持特色,是未来苏州市乡村建设规划研究的焦点。下面提出几点苏州市乡村规划建议。
  1 正确认识乡村的历史地位和演进规律
  即使乡村在经济方面、社会方面的重要性降低,但其在文化、生态及产业3个方面的功能逐渐增强,且不容忽视。这是对乡村历史地位的再认识,对乡村功能和乡村所拥有价值的再挖掘。乡村社会是熟人社会,不同于城市,若其价值挖掘被忽视,只考虑到工业化的推进要求,农村将变成负面丑陋且无价值的空间对象。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镇容纳力增强。撤并村庄、人口外流促成了农村地区的消灭,其自然迁徙的演进政策可以起引导作用,但不可强制实施。我国的特殊性更需重视农村的自然演进过程,既不能运动式撤并,也不可人为阻止其不消灭,农村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和趋势是不可避免的[1]。
  2 从总量宏观战略角度统筹城乡布局
  传统规划只停留在镇村单个数量上做空间布点,对于规划期末地方总人口、农业人口及农村人口的分布状态模糊不清。预算出总人口、农业人口及农村人口,即可知道苏州市需保留的基本乡村数量。规划方案应从宏观战略角度出发,采用总量控制的思路,从上到下思考农村居民点在撤并过程中应大体保留的数目,如何有意识地政策引导居民向这些居民点集聚。
  3 村庄体系布局等级分化越来越小
  苏州市村庄体系布局中将不会出现很明显的等级差别,中心村、重点村及一般村的等级分化会越来越小,在管理方面或规划对策方面不会出现差别对待,重点村投入多、一般村投入少的现象不会发生。苏州市村庄体系布局将向特色化分析发展,每个村有每个村的职能,等级现象明显弱化,呈现出一种扁平化、特色化及服务型趋势。例如,有些村属于古村落型,有些村属于民俗型,还有些村是自然景观型、传统农业型及农家乐型等。乡村演进过程中会出现特色化现象,规划的重点不在于村庄的规模,而在于村庄功能方面的优化与安排。
  4 公共服务将成为乡村体系规划中的重要环节
  随着乡村的扁平化、特色化发展,公共服务将成为乡村的标配,成为整个乡村体系规划中的核心内容。不同的村庄会有不同的配置方式和配置标准,为满足村庄的特定职能需求而配置。例如,为农业提供生产服务的村民居住的村庄,其公共服务只需满足本村居民即可。在镇村体系中应考虑城乡一体化,即村与镇联动,镇与县、市联动。例如,生活垃圾收集处理问题,可以运用村收集、镇集运、县处置的一体化系统。乡村发展对规划的挑战逐渐由数量规模转向公共服务,因此要求规划人员更多地了解社会知识,从政策角度提炼出一整套公共服务相关机制[2]。
  5 重点关注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建立挖掘
  乡村社会是熟人社会,乡村治理结构不同于城市,需考虑其复杂性,这也是乡村规划中最大的挑战。目前,一般的工程性方案几乎没有考虑到乡村治理结构特殊性对规划的挑战。其中,共同文化价值观念的重塑与传承是最难的,应在治理模式上做出规划应对。乡村规划中,通过环境改造后形成的空间产品若还像城市社区,那共同价值理念就很难形成。乡村撤并不同于城市社区,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价值理念。通过何种规划手法和技术塑造特定的空间,使所有居民追求一个共同的价值理念,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规划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村规划必须注重对地域文化的保护、传承及挖掘,力图通过规划唤醒当地居民的文化意识,从社会治理和共同价值理念营造的角度思考乡村规划,把乡土文化的传承和挖掘视为核心工作。
  6 高度重视乡村高品质景观资源
  乡村景观的改善实际是对乡村资源的优化。保护乡村景观,才能持久地焕发乡村魅力。因此,乡村体系规划中,应高度关注高品质的空间景观,使其成为与城市交相辉映的空间形态。这种空间形态是有生命力的,不同于城市,又服务于城市。苏式化的生活、江南水乡的梦境及吴门画派的意境如果能营造出,将不亚于大城市中有吸引力的空间。挖掘、整合及激活各种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景观资源,充分展示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和乡风民俗,保持完整的乡村社会结构,增强乡村的发展活力,尽可能在原有乡村形态和机理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注重挖掘培育和保持乡村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原真性,彰显村庄特色,保护好乡村风貌,展示出乡村的魅力与美丽。这才叫“乡愁”,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也是规划师的追求[3]。
  7 结语
  乡村取胜不是靠规模,也不是靠经济贡献,而是靠其景观生态与文化传承。乡村作为区域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城市提供生态屏障、维系区域生态平衡的功能。处于苏南核心地域的苏州市,是河网密布、水系纵横的江南鱼米之乡,承载着太多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大都市辐射圈的城市文明,人们游走于吴门烟雨之中,感受其透射出的现代城廓意象和江南水乡的传统风貌。新时期的鄉村规划应重视乡村特色景观与文化的传承和塑造,使乡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家园。
  参考文献
  [1]范凌云.城乡关系视角下城镇密集地区乡村规划演进及反思:以苏州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5(6):106-113.
  [2]陆珏,高朦.由“形”到“神”:城乡一体化的苏州乡村景观探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5(3):145-148,152.
  [3]白芙蓉.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规划策略[J].生态经济,2013(10):68-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52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