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标准物质的应用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介绍了煤标准物质在测试仪器或测试方法的校准或鉴定、质量控制、人员考核等方面的应用,并对做好标准物质的选择使用以及保存废弃的管理工作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煤标准物质;应用;选择使用;保存废弃
所谓的标准物质,指的就是其特性量值已经得到确定并且有着足够均匀性的物质,在实际的标准物质运用过程中,需要对其的均匀性进行检验并且检验结果符合需求,这才能将其作为标准物质进行使用。标准物质在煤质计量检验中被大量的运用,它通常作为检验过程中的“量具”使用,它可以进行量值的传递,并且在煤质计量检验中,对于标准物质的运用需要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之后,才可以投入到使用中。煤炭检测实验室经常使用的标准物质有:煤灰成分标准物质、煤的哈氏可磨性标准物质、烟煤黏结指数标准物质等。煤炭检测实验室经常使用的标准物质的每一种类型都属于有证标准物质,它具有证书,证书中会提供它的特性值及不确定度。
标准物质具有高度的均匀性、良好的稳定性和准确的量值,在实际的检测中应用广泛实用性强,还可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它主要用于:①校正煤质测定实验误差;②确认煤质测定的结果,保证结果的准确,符合相关规范;③对煤质分析结果进行监控;④可以考察检测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1 标准物质的应用
1.1 用于测试仪器或测试方法的校准或鉴定
用不同含量的标样对仪器或测试方法进行多次重复测定,对其结果进行数理统计计算,以判断仪器或方法的可靠性。在选择标准物质时,可以选择与需要测定的煤样特性相近的类型,经过多次的单点标定法进行测定,进而得出结论。当然,也可以选择多种类型的标准物质,它可以涵盖测定的煤样的特性量值的估计区间,对每一个标准物质进行3~4次重复测定的多点标定法。
1.2 用于燃料监督试验的质量控制
使用标准煤样来控制准确度,对标样进行重复测定,只要测定结果落在标样允许误差范围内即可。在运用标准物质的過程中,可以得出实验室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可以发现特性指标的偏差程度,偏差程度不论是偏高还是偏低,都表示存在着问题,但是程度不同可能测定过程所存在的问题也就不同,所以运用标准物质可以帮助实验室发现问题所在,进而解决问题,得到正确的结果。
1.3 考核煤质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如获取上岗证考核,评定技能考核等
在对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进行考核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行评定,这样可以分析出检验人员对于检验设别运用的熟练度、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实际水平,对于标准物质的测定值,如果可以在规范的范围,这表示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符合需求,并且如果所得的测定值越接近标准值,这体现出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越高。
1.4 用于检验各实验室的质量管理,考核各燃料化验室的测试水平
实验室的管理质量和多种因素有关,但最终还是体现在检测结果上,可以通过对标准物质的运用,进而得出各个实验室的管理质量。
2 标准物质的选择使用
通过使用标准物质,可以有效的提高仪器的准确度,发现仪器存在的问题。并且可以根据标准物质得到校正系数。进而修正试验结果,得到正确的结论。在进行标准物质的选择之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这样才更加具有代表性。使用前应查看有效期、外观包装和/或用比较测试的方法进行验证。全面仔细阅读标准物质证书的各项规定并严格遵守。使用的标准物质必须在其有效期内。应在分析方法和操作过程处于正常状态,即处于统计控制状态下使用,否则会导致错误结果。应注意有证标准物质的最小取量,当取量小于最小取量时,标准物质的特性量值和不确定度等可能会不再有效。每种标准物质本身都具有不确定度,所在在进行一些比较重要的样品检测或者试验的过程中,需要带入标准物质具有不确定度进行研究,从而验证检测系统是否正常。
3 标准物质的保存和废弃
3.1 保存
实验室应建立标准物质清单,包括名称、编号、生产研制单位、各元素量值、不确定度信息及有效期。每种标准物质都应有明确的唯一性标识。标准物质应妥善保存使其水分变化、氧化和其他蜕变达到最低程度。当进行标准物质存放之时,需要按照其证书上导热要求存放。
3.2 废弃
经验收检验和期间核查有疑问和不合格的标准物质应终止使用。残留量少于原质量的10%的标准物质应废弃或更替。终止使用和废弃的标准物质应有清楚的标识并不再继续用于校准或验证。
4 结语
全面了解标准物质的应用可结合实际更好地选择标准物质,充分发挥标准物质在仪器设备标定校准、实验室质量控制、考核检验人员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标准物质管理办法中规定,作为统一量值的标准物质也是一种计量标准器,故标准物质的管理等同于仪器设备的管理,实验室应做好标准物质的选择使用、保存和废弃的管理工作,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参考文献:
[1]魏宁,赵波.标准物质在煤炭检测实验室的应用与管理[J].煤质技术,2011(6).
[2]中国质量检验协会煤炭质量检验专业委员会编著.煤炭采样制样和常规分析教程[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53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