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论中国园林借景之“因时而借”的应用及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中的借景手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将园林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无限的意境。园林借景手法按时间维度来选择,根据一天之时相、一年之季象和四季之气象变化来“因时而借”,时相变化借用早中晚的日月星辰;季象变化借用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气象变化借用风霜雨雪云雾虹霞,使某一特定的景观因时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致,增添景观吸引力,丰富视觉体验与精神感受。通过解析“因时而借”的古代经典案例以及列举因时而借的现代景观应用,以期启迪当代景观设计师开阔思路,参考借鉴“因时而借”的借景理法,并永续传承。
  关键词: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借景;因时而借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手法对时间变化进行了巧妙的利用,因时间变化产生的景,常看常新,百看不厌。本文对因时间要素——“季相”“时相”“气象”变化而借景进行研究,藉以阐述“因时而借”在传统园林的具体应用及在现代景观中的传承和发展。
  1 因时而借
  《园冶》在开篇“园说”中提及“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1],到末篇“借景”中又提到“构园无格,借景有因。切要四时,何关八宅”,全文在不断强调借时变而塑景的思想。
  清代诗人汤贻汾在《画荃析览·论时景》写道“春夏秋冬,早暮昼夜,时之不同者也;风雨雪月,烟雾云霞,景之不同者也。景则由时而现,时则因景可知。”因此借景理法之“因时而借”以“时”为要素,借用一年之季相,一天之时相及四季之气象,营造出因时变而变之景。
  2 因時而借在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借景当中的因时而借是动态的、多变的、可借元素最为丰富的一种借景手法。中国古典园林当中采用因时而借的手法,借助早晚、季节、天气变化产生的多变景观,来丰富园内景象,使单一静止的场景被赋予形象生动的精神内涵和思想灵魂,使游人除了欣赏直观所见的景色,还能与景色产生情感上的交流。
  2.1 相变化而借
  一日当中时相变化规律有序,太阳东升西落,夜空斗转星移。中国古典园林借用朝霞夕阳、繁星月夜赋予景点,使得同样的景点在一天内能够呈现出多种意境。
  2.1.1 清晨借景。晨光带给万物生命和希望。清晨可借用晨曦、朝霞、朝晖、旭日、朝露造景,太阳初升,霞光满天,展示出万物苏醒一片生机勃勃和欣欣向荣的景象。
  颐和园的迎旭楼,黎明时分,登楼可观旭日初升。明嘉靖间安国私园的晨光坞的“迎曦”一景,在晨光中不禁使人感怀“一日之计在于晨”。在避暑山庄澄湖岸边的楼阁上可以欣赏西岭晨霞景观,当旭日升起,晨霞映照西岭,五光十色纷繁绚丽。
  2.1.2 午日借景。午日可借用烈日、光斑、阴影造景,日光照射,精彩焕目,凸显大地的热情和奔放。承德避暑山庄如意洲西侧命名金莲映日,湖边种满了金莲花,在阳光的照映下,金光闪烁,熠熠生辉。此景取自康熙之诗《金莲映日并序》:光庭数亩,植金莲花万本。枝叶高挺,花面圆径二寸徐。登楼下视,直做黄金布地观。正色山川秀,金莲出五台。塞北无梅竹,炎天映日开。
  2.1.3 傍晚借景。傍晚人们表达出更多的是珍惜与不舍。可借用夕阳、夕照、晚霞、余晖,景致舒缓而悠闲,尽显大地的平和与温婉。
  颐和园的夕佳楼取自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寓意每当夕阳西下,余辉照耀,群山尽显奇美。避暑山庄松鹤清樾北山峰顶的一方亭曰锤峰落照,夕照时晚霞漫天,东山磬锤峰被映衬得富丽堂皇。西湖之景雷峰夕照,傍晚霞光映射塔身,好似佛光照耀。天童寺的古山门前的南山如屏,黄昏时分,在夕阳的映称下翠色更加浓艳,因而名为“南山晚翠”。
  2.1.4 夜晚借景。古人对夜月的美景钟爱有加。皓月当空明亮皎洁,繁星点点浪漫梦幻,一片静谧安详。于是传统园林中许多借用明月、星空的景点应运而生。
  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每逢仲秋时节,月明如水,与湖水相映,此时点亮塔灯,天月、水月、塔月相映争辉。苏州网师园中彩霞池西的“月到风来亭”,三面临水,再现了“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临风赏月是最有情趣的事,月色笼罩,清风徐来,亭台在月光的映衬下幽静而涵蓄朦胧。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取自苏东坡之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独坐轩中,看水赏月、迎风小憩,与清风明月相伴,颇有一番情趣。还有承德避暑山庄如意洲的石舫建筑“云帆月舫”,以云喻帆,以满地月光喻水,石舫则如驾云浮月。
  2.2 因季象变化而借
  一年当中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循环,春季花红柳绿,夏季绿树浓阴,秋季硕果累累,冬季雪白梅香。季象变致使景物变,景物变致使情感变。因此园林巧借“四时”,通过花、荫、实、枝等符号来表明季相,使得同样的景点在四季分别展示出不同的魅力,尽显四季之美。
  2.2.1 春季借景。春季万物萌发复苏,可借春天的暖阳、嫩枝柳芽、烂漫春花来营造春季缤纷的景观,唤醒沉寂的大地,为景观增添温暖、力量和生机。
  西湖之景“苏堤春晓”,堤旁遍种春相花木。寒冬过后,漫步在堤上,春风徐徐,柳芽初生,桃花灼灼,鸟鸣蝶飞,别有一番意境。颐和园的“知春亭”,在亭周碧桃和柳树相间种植,早春时节,一片桃柳粉绿之景,宣告着春的来临。苏州拙政园的“玉兰堂”借庭院当中栽种的玉兰花而得名,因玉兰花的存在,整个院落都充满了春的气息、高雅脱俗的气质、淡淡的玉兰芳香。
  2.2.2 夏季借景。夏季一片繁茂兴盛的景象。借烈日金光来凸显夏日的热情奔放,借蒽郁绿树带来丝丝清凉,借蝉叫蛙鸣来营造欢乐的氛围,借荷花莲藕来散发清幽芬芳。
  承德避暑山庄春好轩北永佑寺南的“嘉树轩”,古树成荫,蒽郁茂密。据《热河志》记载:“园东老树轮困,垂荫数十亩,皆百年前物,因树为轩。”此为倚树建造的三间向南开敞的房间,乾隆将其命名为“嘉树轩”,书联:“嘉树轩秀木清,荫长永荣鬯颜。”[3]杭州西湖“曲院风荷”,满池荷花连片,亭亭玉立,一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苏州拙政园中部池中小岛的“荷风四面亭”,四周环水,池面遍植莲花,岸边柳枝摇曳,再现了“柳浪接双亭,荷风来四面”的意境。颐和园玉澜堂西配殿“藕香榭”为赏荷而建,西临荷塘,每当清风徐徐,满室荷香。   2.2.3 秋季借景。秋季秋高气爽、风和日丽、云淡天高,借斑斓彩叶层林尽染来展现秋季的缤纷绚烂,借硕大果实来感受丰收的喜悦,借飘香的桂花来沁人心脾。
  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每逢清秋送爽,湖面如镜映衬明月,湖光一色,交相辉映,不禁感叹“一色湖光万顷秋”。苏州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木樨也就是桂花,轩的周围种满了桂花,仲秋之时,桂花遍开,幽香四溢。颐和园乐寿堂东配殿“舒华布实”,庭院栽植柿树,金秋时节,柿子挂满枝头如火红的灯笼,将植物的春华秋实比做国家的繁荣昌盛。洛阳八景之“洛浦秋风”,在夏秋之季,傍晚时分,霞光漫天,尽显诗画意境。
  2.2.4 冬季借景。冬季玉树琼花、银装素裹、残雪枯干。借漫天飞舞的飘雪展示冬日的浪漫,借厚如棉被的积雪预示来年的丰收,借傲放幽香的梅花比喻坚韧高洁,借枯枝落叶营造万物停歇一片沉寂与宁静的景象。
  承德避暑山庄“南山积雪亭”,以赏山庄冬雪为主,站在亭上眺望,层层群山积雪连绵,持续到初春,依然被白雪覆盖。扬州个园四季假山中的“冬山”,宣石色白仿若积雪,同时结合从墙上园洞不时吹来的北风,好似一幅冬景图。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又称冬亭,雪香比喻梅花,云蔚比喻花木繁盛,在此土山上遍植梅花,每逢冬季漫山梅花盛放似雪,暗香浮动。
  2.3 因气象变化而借
  春夏秋冬季相之变和朝夕昼夜时相之变在不断交替,周而复始,而风、雨、雪、霜、云、霧、彩虹等气象变化则是具有无序性和偶然性。[4]刮风下雨、霜降飘雪、云雾彩虹,使得景色风光多了一份大自然的馈赠。
  2.3.1 借风。风作为虚无缥缈的景象,像一只无形的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景观的变化和游人的心境。丝丝微风妩媚柔情,撩动心弦;习习柔风清幽飘逸,沁人心脾;阵阵清风劲爽潇洒,荡漾心潮;股股强风奔腾喧嚣,震撼心灵。
  网师园彩霞池西的“月到风来亭”三面环水,取自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故于此亭临风赏月是情趣之所在。杭州凤凰山的“凤岭松涛”与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有异曲同工之妙,遍布山丘的茂密松林被风吹动,仿若海浪般跌宕起伏,同时传来阵阵波涛般的汹涌澎湃之声。“风篁弄影”同样为借风吹竹子来塑造幽静的意境,风吹起,竹稍动,月影移墙。
  2.3.2 借雨。雨在景观中如变幻莫测的精灵,因大小、季节、落点、组景的变化而展示着多姿的风采。春雨温婉,夏雨奔放,秋雨洒脱,冬雨静谧。
  新西湖十景“湖滨晴雨”,每逢雨季,于湖滨漫步,雨雾朦胧,湖天一色,完美地印证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檬雨亦奇”。苏州拙政园“留听阁”,池中荷花遍布,于仲秋季节在此聆听雨打残荷的滴嗒声,传达出“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别样风趣。拙政园中东南部的“听雨轩”,以雨境著称,轩前池中植有荷花,池边植有芭蕉、翠竹;轩后也植有一丛芭蕉,前后呼应。雨滴落在植物宽大的叶片上发出声音迎合着听雨人此时的心态,变幻出不同种意韵。
  2.3.3 借雪。雪景清纯烂漫而又神秘梦幻,既有飞舞时的飘逸又有沉积时的静谧。飞舞的雪似银珠,若雨滴,也像柳絮杨花,在天地间挂起了一道白茫茫的天幕雪帘,大地粉装玉砌,植物琼枝玉叶,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承德避暑山庄青枫绿屿之南的山峰上的“南山积雪”亭,为赏雪而建。《御制避暑山庄诗》中说:“山庄之南,复岭环拱,岭上积雪,经时不消,于北亭遥望,皓洁凝映,晴日朝鲜,琼瑶失素。”香山静宜园的“西山晴雪”也是以赏雪著称,每逢雪后初晴,于此登高远眺,旭日照辉,但见层峦玉列,银装素裹,宏伟壮丽。作为南方雪景,杭州西湖的“断桥残雪”可谓雪景孤本,瑞雪初霁,但见西湖一片银装素裹,白堤横亘雪柳霜桃。阳光下断桥拱面上的冰雪逐渐消融,桥栏显露而出,但桥两端却仍被白雪覆盖,石桥身若隐若现,与桥面的灰褐色形成强烈反差,远望之桥体似断非断,意境非凡。
  2.3.4 借霜。寒冷清晨霜花悄悄显露,附着于枝叶、泥土等每一个角落,洁白而晶莹,在光照下熠熠发光;温度升高时又悄悄消失。霜的显隐使得景观在这瞬间展示出别样的韵味。
  秋叶随着霜降而变色,于是霜与红叶成为了咏景抒怀的伙伴。例如“霜叶红于二月花”“半林残叶戴霜红”“秋色何时来,万里霜林丹”“柿叶翻红霜景秋”等。拙政园的“待霜亭”,取自诗句“洞庭须待满林霜”。由于太湖洞庭东西山盛产桔,待霜降始红,故此得名。
  2.3.5 借云。云装扮了天空,映衬着大地。云形时而如轻薄如缕缕炊烟,时而团簇如朵朵棉絮,时而化作绫罗来去飘忽,时而如滚滚波涛翻腾不息;云色在霞光的映照下绚烂多彩。云的千姿百变使得景观随之变化万千。
  西湖十景之“双峰插云”,洪春桥畔,南北峰巍峨高耸,遥相对峙,连绵十余里。雨前眺望两峰,但见云雾袅绕,若隐若现,仿佛水墨山水画卷一般。天童寺的“太白生云”,寺旁太白山峻峭挺拔,清晨黄昏雾霭濛檬,烟云缭绕,好似由青峰吐出,宛若仙境。
  2.3.6 借雾。雾给人一种似有若无,若隐若现的感觉,带给人朦胧、神秘、模糊的印象。园林造景中雾也是一景,传达出梦幻般的风韵。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手法,利用广阔的水面雾气弥漫,堤岛相连雾霭溟蒙,形成烟波万顷的景象,宛如云雾缭绕之仙境。
  杭州西湖十景之“三潭印月”,是借雾的典范。每当湖面上笼罩薄薄的雾或者绵绵的细雨时,柔美的塔影浮现在湖面。避暑山庄的烟雨楼在烟雨细雾中若隐若现,变幻莫测。
  2.3.7 借虹。七彩虹桥横跨天际,凝固高空,映照大地,绚烂夺目,宏伟壮美。这可遇不可求的瞬间奇幻,顿时为景观增添了梦幻色彩。
  承德避暑山庄内湖和如意湖之间的长桥上建有两座木牌坊,题额为“长虹饮练”,长桥像彩虹一样架在湖面上,雨过天晴时,拱形彩虹横跨天际,其中一端伸进湖中,仿若在饮水吸波。
  3 “因时而借”在当代景观中的继承和发展   “因时而借”在当代景观设计同样增光添彩。古人因时而借往往凭自然规律或偶然现象,景观因时而变可遇不可求,而随科技进步,今天能人为产生出许多时变景象,使得因时而借手法在景观设计中能更加广泛而灵活的运用。
  3.1 时相变化
  当代景观设计师也开始注重时相对景观的影响,巧妙地让时间做功,将日月星辰融入到景观设计当中,使得相同景观在一日内展示出不同的风采。
  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将白色粉墙作为主色调,使得与苏州的色彩风貌有机融合,巧妙地运用留白,使馆内植物的影子随着朝夕昼夜光照的变化而推移,使原本单调的白墙上有了一幅随时间而改变的光影流动图。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在教堂的一面墙上切出一个十字形的开口,不论是白天的阳光还是夜晚的灯光,都透过开口射进教堂里,在墙上、地上拉出长长的光影。教堂内光线较暗,这个光十字架越发闪耀,仿佛天堂的光辉,使信徒们产生了一种接近天主的奇妙错觉。
  3.2 季相变化
  因季相变化而借景的手法在现代景观中继续延续并发展,设计师同样用能够明显指示季节变化的植物作为借景主角,展示植物的叶、花、果的形状和色彩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凸显四季之美。
  北京亿城天筑小区的景观规划,以四季景观为主来命名各组团间的绿地,分别为迎春园、消夏园、朗秋园和颐冬园,不同主题的组团绿地配置相應季节的植物品种,给居民们营造春夏秋冬的四季景观风貌。深圳万科四季花城中的Townhouse情景花园洋房根据所配植的不同观赏季节的植物来给单元楼命名,比如有樱花苑、海棠苑、牡丹苑、紫薇苑、芙蓉苑、紫荆苑、桂花苑、金枫苑、银桦苑等。
  3.3 气象变化
  风霜雨雪是具有无序性和偶然性的气象变化,在古典园林中因气象变化而借景,只能捕捉偶然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可以由人工创造自然界中的气象元素,通过调控系统随时根据需要来创造宛如天成的风霜雨雪雾彩云霞。
  北京园博园大师园中的彼得·拉茨花园,引入喷雾系统,不时地变换着喷雾频率和喷水量,展示出朦胧的雾韵。哈佛大学唐纳喷泉,由100多块花岗岩不规则排列组成了圆形石阵,中央是一座雾喷泉。春、夏、秋三季,水雾像云一样在石上展示动人的舞姿,模糊了石头的边界。白天水雾在阳光的反射下产生道道彩虹;晚上水雾在灯光的控制下发出神秘的光。冬天当水雾冻结时,则启动供热系统喷雾。当喷泉完全静止时,优雅白雪则登台表演。
  4 总结启示
  借景当中的“因时而借”使一个静态的景点随着时相变化、季相变化和气相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致,丰富多变的景观能够使游人不断前往,使景观常看常新,大大提高了园林景观的吸引力。现今的园林景观设计不仅可以继承因时而借的传统手法,同时可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来创造和控制可借的变化因素,以此来塑造丰富多变的景观效果,进一步提升园林景观的观赏性。
  参考文献:
  [1]计成(原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50-60,100-110
  [2]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20-225
  [3]白玉英,陈雪柏,承德胜景大全[M],远方出版社,2006(3)
  [4]薛晓飞.浅论中国传统园林“借景”理法之时间要素[J].风景园林.2014(3):91-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11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