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乡村滨水绿道植物景观设计研究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滨水绿道及植物景观的概念,分析了其空间构成;根据相关文蔽整理分析,提出了乡村滨水绿道植物景观设计时需满足生态性、地域特色、观赏性及以人为本等原则;并阐述了其对植物选择的要求以及植物景观设计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乡村;滨水绿道;植物配置;景观设计
  目前我国的乡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在逐步提高,在此契机下,各地对乡村绿道的建设得以开展。同时,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乡村绿道的建设和理论发展。
  河流水系作为部分地区乡村中的一个重要地理基质,沿其岸线空间进行建设的绿道可称为乡村滨水绿道,植物景观的营造在乡村滨水绿道的建设过程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发挥植物的作用,提高植物景观的品质,如何创造具有地域性和乡土特色的植物景观,成为当前乡村滨水绿道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 相关概念
  1.1 乡村滨水绿道
  乡村滨水绿道(rural waterfront greenway)是指沿着乡村地区的水域,诸如湖泊、江河、湿地、海洋等岸线边缘构建的绿色廊道或线性绿色开敞空间,将乡村的水域、陆域、水陆交接地带进行串联,形成具有生态、休闲、科普、文化、审美等多功能的乡村绿色网络。是对乡村滨水区土地规划设计与管理、实现滨水区可持续土地利用与协调的重要措施,其多尺度、多维度的特性,不仅能使生态、文化景观得到很好的保护与开发,同时保护和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1]。
  1.2 乡村植物景观
  乡村植物是指在乡村中自然分布或人工栽培的具有乡野气息的植物,与乡村当地自然、人文环境紧密融合,能够表达乡村意境,同时能够反映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活习俗[2]。在深刻理解地域性文化的基础上,观察和挖掘乡村植物之美,对其进行科学的、艺术的景观营造。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乡村滨水绿道水岸线及道路一定范围内的植被,主要包括水湿生植物、陆生植物、岸际植物。
  2 乡村滨水绿道植物景观设计
  2.1 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2.1.1 生态多样性原则。优先考虑植物景观的生态性,在植物配置时要尊重植物的生态习性,植物作为绿道中活的有机体,需要考虑其生态功能比如防污净水能力,因地制宜合理设计植物景观,保证植物的成活,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在植物景观设计时,要注重植物的品种多样,模拟自然水岸植被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与其它景观要素有机结合,形成丰富多样的景观,实现景观的可持续性。
  2.1.2 地域特色原则。基于地域文化的植物景观营造,一定要优先考虑本地的水湿生植物,就地取材,适地适树。选择乡土树种、乡土植物营造的植物景观,能保证植物的成活率,形成景观的速度快,而且有利于体现乡土气息,展现村庄的地域特色。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自然地理及文化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的人们在长期以来应用植物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深厚的植物文化,在植物景观中很容易能够得到明确的地域启示和文脉的延续[4]。因此,在滨水绿道植物景观设计时,营造具有丰富地域文化特色的植物景观越来越重要。
  2.1.3 观赏性原则。在乡村滨水绿道景观设计时,需要考虑植物的色彩美、形态美、季相美以及意境美,不能只是遵循艺术法则,如统一与变化、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稳定与均衡,更要营造出乡村植物景观的本色,如自然、野趣、朴素等特质。并且要依据乡村中不同尺度的美学特点,营造出大中小尺度的乡村特色景观,以及乡村生活中植物景观的生活化意境以及文化历史感。
  2.1.4 以人为本原则。营造乡村滨水绿道植物景观的目的是要为乡村居民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生活、生产、休闲环境,因此在植物景观设计时,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不能使用有飞絮、有毒、有刺、有异味、有噪音的植物,以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游人身体的不适。乡村滨水绿道的使用人群构成复杂,这要求在植物设计时需要通过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来综合分析各个人群的心理需求和行为需求。例如要为老人提供沉静、安详的植物景观空间;对于儿童,则要配置可触摸的低矮植物来满足他们的探索欲和求知欲。
  2.2 植物选择要求
  乡村滨水绿道的植物景观应该能够表达地区地域性的景观特色,乡村的景观特征决定了乡村植物选择的乡土性。滨水绿道植物景观应以乡土滨水植物为主导,分析自然植被群落结构,因地制宜地选择植物种类[5]。且植被层次需丰富多样,根据植物生长环境的优劣情况,将植物与水系、道路等其它景观要素能够有机结合,营造出具有生态保护和恢复的绿色廊道,并具有观赏体验功能的滨水植物景觀。
  2.2.1 依驳岸形式选择植物。在乡村滨水绿道中,岸线的植物景观对于整体景观效果而言至关重要。乡村中的驳岸形式主要以土岸和石岸为主,距离道路较近或能够亲水的水岸以规则式石岸居多,距离道路较远的水岸则以自然式石岸或土岸居多。规则式石岸的线条较为生硬而且枯燥,因此在植物选择时应选择线条相对柔软的植物来软化生硬的边界,如云南黄馨、连翘等;自然式石岸的线条相对丰富,在植物配置时需要有疏有密,有遮有露,如垂柳或者迎春花等;土岸自身较为自然曲折,有优美的线条,植被应以形态自然式植物或观赏草坪为主,可在岸边种植大量色彩鲜艳的花灌木或者可独立观赏的孤植树。在条件允许的水岸,可直接采用植被绿化护岸,这种生态护岸措施可充分保证河岸与水体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调节功能。
  2.2.2 依水体形式选择植物。乡村中的水体主要以自然式水体为主,可分为大水面、小水面和溪流等。在选择植物时必须要结合起伏的地形及水岸线进行搭配选择,大水面一般选用大乔木、能够成片成林种植的树种,并且植物在形态和色彩上的变化是构成良好植物景观的重要因素,如春季有红色嫩叶香椿、夏季有黄花满头的栾树、冬季有秋色叶的水杉及池杉、冬季有枝干挺拔苍劲的梧桐等;小水面和溪流植物景观宜采用细腻的手法,在选择植物时也应该选择具有自然和乡野趣味的植物,如黄菖蒲、灯芯草、鸢尾等,可给人简洁、亲切之感。   2.2.3 依地域性选择植物。在对乡村滨水植物进行选择时,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背景、地域差异选择不同植物树种。在植物景观设计之前,要深入调查当地的滨水植被特点、水系文化、四季景色特征等基础资料,还要根据场地的周围环境和生态条件来选择和搭配植物景观。坚持运用乡土植物是保持地域性特色的根本要求,这样才能营造出符合当地自然景观基调、具有当地特色的植物景观。
  2.2.4 选择吸引鸟类和昆虫植物。乡村水系及其周边地带通常是众多鸟类和昆虫等动物的栖息地、繁殖地和捕食区。比如在秋冬季节结果实的高大树种可吸引周围鸟类,一定规模的湿地环境可以成为小白鹭、大白鹭、野鸭等鸟类的栖息和觅食的场所,芦苇和茭白的枯草可为黑鸭、苇莺等鸟类提供建造巢穴的材料,水边种植蜜源植物组成花境、花岛等景观,不仅可供观赏,还可吸引蜜蜂、蝴蝶等昆虫。鸟类和昆虫等动物作为景观要素中可活动的部分,不仅能与游人产生互动,而且能保证滨水绿道生物的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有较大的帮助。
  3.3 植物景观设计内容
  由于滨水绿道是狭长型的绿廊结构,必须先控制住乡村整体“面”上植物景观效果,然后再对绿道的连接“线”以及绿道中节“点”进行更深一步的植物景观设计[6]。乡村滨水绿道的植物景观不应有明显的边界,应该以生态、多样、开放式的绿地形态融入乡村整体的大尺度景观当中,与其它景观基质形成有机互动,相辅相成。在对乡村滨水绿道进行整体布局时,必须先合理进行植物景观类型的区域划分,保持景观空间的连续性和整体性,保证空间的使用更为合理、景观构成更加多样的系统化。
  3.3.1 起(终)点植物景观设计。乡村滨水绿道不应当只有唯一的入口,应该有若干可以出入的连接道路,但是绿道应当有一个具有标志性景观特色的起點或终点,有时绿道的起点和终点可能是同一区块。起(终)点的景观空间是代表了绿道形象的重要区域,通常是展示给游人的第一印象,应当具有文化标识的作用和浓厚的人文情怀。因此,起(终)点的植物景观营造,需要结合使用功能和人文历史,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一般设有广场,具有人流集散的功能,可用乔木配置灌木进行围合,植物需选用生命力顽强、姿态优美、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植物材料。
  3.3.2 节点植物景观设计。绿道中的节点也可称为“斑块”,指可供游人观赏活动的区域以及具有生态作用的防护林、风景林等植物群落。游人活动区域植物景观的设计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需要通过植物景观营造来展现空间的美感,使之成为绿道中公共性和艺术性俱佳的活动空间。除此之外,在游人无法到达的区域,如防护林、远处的风景林等植物景观,则需要考虑其整体的观赏效果,进行合理的乔灌草植物群落的搭配,同时要考虑植物的季节性变化,使之成为稳定的生态系统。也可通过展现乡村的大尺度景观,如农田或菜地等生产性植物景观来表达乡村的地域性特色。
  3.3.3 线性区块植物景观设计。线性区块也就是绿道中连接各个节点之间的生态廊道,具有遮挡、引导的功能。在植物设计时要注意合理安排其景观序列,利用植物的常绿与落叶的生态习性来营造动态的植物景观空间,同时要根据道路及水体的优势,构成有韵律、连续性的优美绿色生态廊道,使道路和水体更加富有生机。
  3 总结
  完美的植物景观应该是科学、艺术、文化各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乡村滨水绿道植物景观设计应该在适应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实现景观与环境的统一,还要借助艺术原理进行植物群落的配置以达到良好的观赏效果。在此同时,需要通过植物种类的选择来体现地域性的文化特征,提升植物景观内涵和意境美。
  参考文献:
  [1]黄一成.杭州市“三江两岸”滨水绿道构建研究[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2013.
  [2]刘滨谊,陈威.中国乡村景观园林初探[J].城市规划汇刊,2000(6):66.
  [3]李东拓.城市带状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0.
  [4]陈思思.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植物景观营造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2016.
  [5]符策成,海南乡村绿道构建模式的应用[D].海口:海南大学,2017.
  [6]陈鑫.乡村的河道植物景观构建研究——以长沙县金井河高桥至路口段为例[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11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