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张家界市建筑风貌改造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张家界市作为湘西北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地,它受地理、人文环境的影响,有着自然独特的历史延续和发展轨迹。以张家界为例从单纯的建筑设计的角度来探索民族建筑符号的使用,为张家界市在新一轮的旧城改造中对建筑风格的统一和推广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张家界;元素符号;建筑;思考
  张家界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北与湖北省鹤峰县交界,地处云贵高原余脉的武陵山区。张家界市境内地形地貌多样,自然资源得天独厚,1988年8月,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被列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等三大景区构成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4年2月,被列入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7年,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同时,张家界市传承了悠久的城市发展历史沉淀,汇聚了多民族共生的文化风貌。这些自然与文化遗产,使得张家界具备成为拥有独特的城市形象与气质的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的条件。但就目前城市发展来看,我们的城市形象与一流的景区反差很大,很不匹配。因此要改变城市的落后面貌,除了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之外,还要突出城市风貌特色,展现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1对城市中建筑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张家界核心景区逐步完善,自1994年大庸更名为张家界市至今旅游接待人数每年呈直线上升趋势,强大的自然资源所带来的可观的经济收入,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逐步被当地的环境所吸引。把张家界从一个小县城逐渐改变为拥有170万人口的地级市,从之前的一条街道繁华到如今的大街纵横交错,从之前的一座座小茅屋到如今的一栋栋高楼大厦,这也是导致张家界市区建筑风貌凌乱的主要原因。随着大大小小的私房接踵而至,私房的规模参差不齐,商业用地的无规划,城市拆迁不完善等,造就了张家界市区百变的建筑外貌,直到国家明令禁止私人私自修建房屋,这一现象才得到控制。此外,大量的人流涌入,不同的地域文化根植于不同的地域环境,反映着不同的地域精神,建筑风格也会因受不同时代的政治、社会、经济、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等的制约以及建筑设计的思想、观点和艺术素养等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2对建筑风貌地域文化的表达分析
  建筑大师梁思成说过:“所谓建筑风格,或是建筑的时代的、地方或民族的形式,就是建筑的整个表现”。城市当中建筑的风格即代表了这个城市的主旋律,城市中的建筑群占据了城市主旋律的主要元素。包括由各种建筑组成的城市的布局、天际线、色彩等,共同作用所形成的代表整个城市形象的独有的,差异化的景观个性和风貌特色,并由此彰显出城市文脉和地域民族文化的人文精神魅力。所谓建筑风格是指建筑的内容和外貌方面所反映的特征,主要在于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态构成、艺术处理和手法运用等方面所显示的独创和完善的意境。
  自2004年开始,张家界市人民政府通过第八次会议决定:为加快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的建设步伐,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永定城区临街建(构)筑物“穿衣戴帽、拆围透绿”改造工程。“穿衣戴帽”在张家界是土家族建筑风格改造的一种代名词,即对城市主要建筑、街道进行逐一调查,对那些已不可能拆除重建、较为定型的民居建筑、临街商铺,在其立面、屋顶、门头等位置,巧妙地将土家族建筑的元素用实木木板或者栗色镀锌空心钢管来进行相互穿插以体现古色古香,充满本土民族艺术风味的特色建筑。但这绝不是将民居由现代风格转变为古建筑外观的复制,它是对一个城市整体风貌的再造,是由千百栋建筑群因改头换面所编织成的一幅完美极具个性的巨型城市风景画。
  作为一个国际性旅游城市,建筑形象也要体现土生土长的韵味,体现湘西的地域性特色,并含有文化内涵。湘西地区除汉族外,还聚居有苗族、土家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张家界市尤其是以汉族、苗族和土家族最为集中,基于各自深厚的文化根底和多样化的生活习俗,创造出绚丽多姿的民族建筑形式,反映张家界的传统和文脉,突出其多民族文化特色,考虑民俗喜好及建筑材料特征,处理好建筑原貌与推陈出新的关系,提升建筑的文化品位。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古往今来,民众对自然居住环境都有着较为深厚的向往之情。湘西汉族建筑的开敞式民居四周环境开阔,多位于农村或城郊的空旷地带,房屋以三开间为基本单元,面向院落,或直接面向郊野田园。有的民居因山就势,充分利用地理环境,组成部分两层或三层的建筑,低处架空为牲口厩或作仓库、贮藏之用。
  湘西土家族民居以杉木穿斗架式木板房为主,穿斗架用材较多,这地区所用穿板比其他小区密集,空间间隔很小,穿板最密。土家族民居空间的造型与汉族民居空间相似,顶有悬山、歇山、坡檐等多种形式。山村民居空间因地制宜,利用地形建一层半,或前两层后一层的房屋。多出檐廊向外悬挑,与汉族吊脚楼或立檐柱的民居形式有所不同。山墙一端喜用歇山顶,檐下出挑檐廊,无檐的建筑则用悬山顶,如沉陵桃坪界土家族村落、民居、祠堂。土家族民居空间与汉族民居空间基本相同,因土家族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生活方式已汉化,只是村落空间的布局比汉族村落空间较密集罢了。
  在湘西苗寨,苗族民居多为小青瓦屋面的吊脚木楼,吊脚木楼利用坡地空间建造,部分搁置于坡岩。部分用柱脚下吊、廊台上挑,屋宇重叠,具有较强烈的民族特性。木楼的平面布置以堂屋为中心,堂屋的正面门檐多采取“退堂”的处理手法,也有将堂屋和廊道连成一体,作为彼此的空间延伸围。湘西苗族民居皆为穿斗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建于坦地的多为两层木楼;建于坡地上的俗称半边楼,即吊脚楼、是传统的干栏式建筑在山区的一种衍变形式。吊脚楼一般为3层。高的有4、5层,单体平面布局三开间居多,亦有5、6间连排的。吊脚楼内间空间功能区分富有变化,其底层圈养牲畜、存放柴草。中层为居住层,通面有走廊、堂屋有曲栏,又称“美人靠”。顶层为贮粮食与安装织机的地方。室内空间按功能分层,在构造处理上亦各不相同,相互交隔和谐地组成一个整体。   3对建筑风貌元素文化的表达分析
  皮尔斯说过:“虽然我们无法将宇宙构成称之为符号,但是在宇宙中一定渗透着符号。”虽然符号的定义、出发点和描述会有所差异,但其共同点都是将符号看成形象表达思想和概念物质的实在。语言和文字也可以称之为符号,空间造型艺术和形体技术也可以称之为符号现象。作为空间造型艺术的建筑,就是建筑材料造成的一种象征性的符号,是包含极为丰富情感的符号。根据张家界空间不同的功能分区,建筑形象也应与之协调,不应只顾及一个正立面或沿街面,应与周边环境设计整合、同步,彰显各组团分区的特征,形成新旧对比,各有特色的城市形象。对于建筑单体而言,在保证整体风格的基础上,应允许其进行局部的适当变化为主对比,增加可识别性。“穿衣戴帽”归纳概括可以大致分为坡面屋顶、吊脚楼阁、翘角飞檐、马头砖墙、私檐转角等几个方面。在新建建筑的立面处理上,可以提取街区传统建筑立面中最具特点的建筑符号语言及建筑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以此运用到新建建筑的立面设计中。对建筑顶部造型设计,不应出现大面積的平屋顶。对于新建建筑,可以根据以前的城市肌理,设计坡屋顶的尺度和比例,要求高低错落有致。对于改造建筑,应通过增加坡檐来掩盖原建筑中的大片平屋面。对于新建建筑的具体高度应与建筑所处的风貌分区的具体要求相符合,建议以低层、多层为宜。对于需改造的建筑,改造部位构件设计应根据原有建筑的具体高度进行增减设计。
  建筑形象应在注重个性表达的同时,有地方特色、有文化内涵,体现文化品位,体现湘西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按照建筑的类别、性质采用表现个性的适宜形象语汇。建筑外墙色彩:老城内应以灰白、赭石等色调为主,能充分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和性质特征。在新城内以白色等明快的色调为主。建筑屋顶色彩:考虑张家界登高远眺和登山观景的效果,应注意建筑第五立面的造型和色彩设计,坡屋面色彩应以灰黑色调为主。建筑辅助色彩可以考虑以湘西少数民族文化为背景的土红、仿木等色调,在窗、檐、栏杆等位置,可以采用仿木等色,使用时尽量降低色彩的饱和度,与老城的历史氛围和山水环境相匹配。
  此图位于原子午路农村合作信用社,在设计中将原建筑的窗户、招牌、空调机位都与土家族的特色元素符号相结合,做到不仅不失现代化的作用而且还将特色予以传承。
  此图位于原旅游职业学院老校区,在原建筑的基础上融入了挑沿、马头墙、中式花窗等土家元素,在外观的色彩、空调机位、沿口等位置做了变换,效果明显变佳。
  4结语
  城市是旅游城市景区中核心的一部分,也是旅游的依托和载体。当我们完善一座旅游城市,不仅要其具备城市的基本功能,而且要附和旅游,满足游客的需要。要达到这个标准,就必须用景观建筑的理念来经营和建设城市,只有把每一栋建筑注入特有的景观价值,才能打造出亮丽的城市名片。而以张家界独有的民族特色建筑元素符号的个性之美、结构之美来“穿衣戴帽”,正是打造我们城市景观建筑的不可替代的元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14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