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贫困乡村农旅脱贫规划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应用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精准扶贫,环境先行,观念脱贫,终身脱贫。在现行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推行过程中,极大地鼓励和支持贫困地区依托自身的区位、地域、产业、环境条件优势,扬长避短的来完成项目建设。以广元市蒲家乡罗圈岩村为例,从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应用的角度践行了环境优先规划、分步发展建设,优先用规划的理念影响并逐步转变群众意识形态,再到引导、指导产业发展,最终逐步、稳步摆脱贫困的情况,为当前精准扶贫项目的建设提供一些启迪。
关键词:精准扶贫;环境建设;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1精准扶贫与环境园林景观规划
1.1精准扶贫
十七大以来,中央进一步强调巩固和树立“五个统筹”的思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发展观。这些宏观形势的驱动都引起了规划背景的改变,对地处我国西部四川省贫困地区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地处西部边远地区蒲家乡罗圈岩村位于四川北部边缘,山地向盆地过渡地带,在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乡村化发展战略中将得到国家更多的政策扶持,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政策保障。我们主要承担乡村环境建设的规划设计工作。因此,我们做环境规划,也遵循科学选址、长远规划原则,不仅着眼当下,考虑长远,分阶段地完成项目实施,最终达到精准脱贫,终生脱贫的目标。
鉴于目前单一的扶贫方式和扶贫规划有一定的局限性,只依靠单一项目发展低端农牧产业来吸引外来人群遠远不够,根据规划方案,进行了园林景观规划设计,针对规划进行的可实时操作设计,预留了项目未来运营的场地设计,优先进行环境营造,再同步保证项目的运作执行。
1.2环境园林景观规划
根据现场调研和国家政策的分析研究,结合多年的易地扶贫项目设计经验,进行项目的全新研究,在尽量考虑风险投入产出的结果后,我们认为:环境园林景观规划优于项目扶贫支援提前介入,效仿环境育人的经验,用环境园林景观规划逐步转变群众“贫”的观念。具体做法如下:
1.2.1场地预留观光项目设计。降低或分担原有项目效益风险。(1)风险内容:少量资金投入。根据场地分析,以及对全国各项农旅项目的分析研究,该地块适宜观光、农牧产品、露营拓展结合极限体育综合开发旅游项目,才能极大发挥地区优势,“变废为宝”。场地预留特色项目设计,如山地极限自行车越野、高空滑索、极限滑草、滑翔伞极限速降等(只利用场地优势提供场地和发挥空间,吸引专业人士即可)。(2)风险评估:增加口碑,有利于带动其余产业的发展,利用原有地形,建设投入和宣传成本较低,当下只需要做好周边配套吃、住、行设施,无风险。
1.2.2加强易地安置点环境优化设计。(1)风险内容:资金投入。易地安置点即贫困户未来生活场所,环境的优化直接决定居住的稳定性。(2)风险评估:做好周边配套吃、住、行设施,无风险。
1.2.3加大对村落外部生态、人文环境的建设。集中有限资金投入,对易地扶贫点、重要景点、风貌民宿点提升园林景观环境建设档次。
易地扶贫点,增加当地特色观赏花卉种植区域,增加景观照明,增加地面功能性装饰,配合建筑样式完成周边环境建设的档次提升。因地制宜地建设重要景点,不铺开全盘营建,分阶段局部打造,园林景观景点或区域环境该精致秀巧的地方就集中建设,其余本就山野荒芜的地方就保持原有风貌,因地制宜,就利用原有的山石、植被资源,“做”新如“野”,特别是配合极限运动项目,形成特色。
除道路使用混凝土面层外,其余游步道进行低成本投入,但高效产出效果的技术措施,如对混凝土踏面切割花样防滑槽,绘制丙烯颜料画或地面导向画,石头篆刻相关文化、典故文字,丰富道路趣味,增加观赏游览的可读性。
1.2.4切实做好现有工作,维持好目前基础设施建设成果。用有限资金切实做好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如通村混凝土路、农田复垦、基本农田保护、机耕道、给排水沟渠、排污管道、基本照明等,保证农户基本生活和基本农田基础农业项目正常运作。
2精准设计,特色创新
2.1精准设计
项目研究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即景观规划的策划、设计、成型并指导落地执行,根据实地踏勘的调查走访,对以下9个方面进行园林景观具体深化设计实践。
2.1.1引入格桑花种,保证有花可观。在原有旅游策划基础上,进一步保证有花可观,引入格桑花种,大面积播种繁殖,增加花量,形成观赏面。在游览路线两侧撒播,形成花开一路的景致。
2.1.2利用当地石材,制作特色村牌。充分利用当地石头资源,利用易地安置点凿开石块,选取2块自然美观面的石材,转运至村进出口,就地雕刻村名及村标,红漆满填,作为特色村牌。
2.1.3巧用照明壁画,提升景观层次。在蒲家乡入口飞仙关隧洞处,增加门洞LED照明设计,并刷白原有照明墙面,做水墨山水主题壁画,配合灯光照明,营造“时空隧洞”景观效果。
2.1.4结合风量特点,打造风车景观。根据当地风量较大隋况,设计小风车片区人文景观,在花开时节,用小风车插遍花海,自然风吹过,花香微微拂面,成片色系风车转动,异常吸引游客,特别是能引起小朋友的欢喜。同时在风口处,根据需要设置带风车样式休息玻璃房,配合风车景致,也能为游客提供休息点。
2.1.5山体页岩铺地,塑造人文景观。所有路侧带需要取消人为修筑的水泥地坪,更改设计为当地山体页岩碎片铺地,再将开凿出的石块,选择能成组的休息桌凳类型,进行自然放置。并在此点适当位置设置呼应荷花节的文化典故,辅以廉政文化建设宣传,塑造人文景观环境。
2.1.6妙用青杠树枝,增加自然景观效果。道路近山体一侧,因山体岩石不稳定,为力求安全和保证自然景观效果,选取当地生长比较通直的青杠树枝干,简单加工成楔形,顺坡脚一侧栅栏型插入地基,做固定,一方面做景观遮挡,另一方面达到挡土墙作用,老化损坏易于更换。另外,近花海一带休息看花位置较少,在路缘花带栽种一侧,采用同样的办法将树干打桩呈篱笆状,高度近坐凳高度,一来可起种植区挡土墙作用,二来也可增加休息坐凳数量,形成“排排坐”人文景观,引起观赏者趣味共鸣。 2.1.7野生樱花做乔木,降低成本。停车场乔木栽植建议选取当地野生樱花,虽移栽不易,但材料免费又有当地特色,成活后养护成本几乎为零。
2.1.8就地选材,打造山野花海特色农家乐。试点农家乐,采用当地石材铺地,碎页岩填缝的处理方式,增加地面景观趣味和当地特色。动员住户上山就地取材,将野花挖回栽在自家小院,形成山野花海特色。另外通过建设措施,将外墙刮白并绘制同样水墨山水主题墙画,与隧洞壁画景观相互呼应,让景观风格整体相映。
2.1.9设置开放日,增加当地人收入。设置游客开放日,设置进山观景通道单行道方式,组织当地司机组成交通运输队,保证景区内交通畅通,循环转运景区游客,增加安全系数,增加当地人群收入。
2.2具体点位设计
2.2.1园林建筑设计。(1)新建观光两层六角休息亭,点缀于花海中,做骨架和视觉焦点,用于登高望遠。(2)保留风貌老建筑,修缮并进行民宿改建,增加特色,增强接待功能,满足形式要求。(3)观光栈道采用永久性混凝土结构,外饰自然面处理。(4)易地搬迁建筑与原有民宿建筑风格统一,尽可能维持统一的老建筑风貌样式,形成区域特色。
2.2.2景观山石设计。(1)新建观光休息亭侧置石,石材选用当地出产,稍作修饰,高不超过1.5m,成比例按一组三块呈蹲配摆放。(2)转角及节点地标就地取石、就地雕刻字体明示,上漆上色醒目做标识使用。(3)必要的驳岸利用当地简易开采山石砌筑,外露自然轮廓和本色,因地制宜。
2.2.3观赏植被设计。(1)入口对植成排桂花做行道树。(2)山路两侧大量选用就近植被,如乔木、灌木等进行绿化美化,但数量上要相对集中形成区域群体景观气势。建议选择品种有乔木、如水青树、连香树、珙桐(小苗)、杉木、剑阁柏、银杏、小叶香樟、南洋杉共8种;灌木、如火棘、南天竹、八月桂、海桐、腊梅、贴梗海棠、洒金柏、十大功劳共8种;草坪、如黑麦草、草地早熟禾、狗牙根共3种。(3)香蒲、菖蒲、高笋、芦竹、芦苇、慈姑,水花生、旱伞草共8种水生植物成片分区栽植,既有观赏性,又有经济性。(4)集中本地开花植物品种打破碗花,移栽种植成片开花景观区域。(5)已整理土地区域用格桑花成片栽植,形成纯花海景观。(6)纯花海景观花期过后,铺设草坪,开展植草运动项目。
2.2.4功能水体设计。(1)露出大量荷塘水面做景观水面。(2)梯级水生植物观赏区域做汀步踩踏,缝隙流水景观。
3转变意识,终身脱贫
3.1环境观念的转变
环境育人的观念很早就被提出来,它不仅能用在校园里,而且还能用在诸多类似的建设项目中,通过环境规划设计和工程技术措施建设实现,渐渐让小山村环境富有生机。随着环境的优化,长期居住在这块地上的人们思维观念就会逐步转变。林木葱葱,花草遍地,建筑朴素,景点简洁,村民在优美的环境激励下,逐步形成良好的民风,互利互助,当环境潜移默化影响心智,心智脱贫,才能终身脱贫。
3.2建设流程及建成效果
项目从2016年启动,建设至今已有3年时间,罗圈岩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环境的转变带来的意识形态和观念的转变更为明显。依托国家政策支持,在因地制宜,环境规划优先发展的原则下,由园林景观环境改变作用于思想改变,让当地村民从脱贫观念、脱贫心态,到自主转变脱贫手段、自主创造脱贫措施实施,都发生了非常明显的改观,相比扶贫就是给钱,扶贫就是支援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问题,符合精准扶贫的政策指引,当地群众正稳定、长效的脱离贫困。该案例也为后续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启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15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