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微课堂在高职课程中的研究与实践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基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智能产品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微课堂应运而生,对微课堂的基本背景和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根据专家推荐,查阅文献资料,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微课堂进行研究,并提出手机微课堂在课程设计中的方法和评价,从而为构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手机微课堂提供思路。
[关 键 词] 智能手机;微课堂;课程設计;手机微课堂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5-0001-03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不同的移动终端设备也得到了相应发展,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设备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将智能手机应用于在线学习已成为可能。这使随时随地的碎片化、智能化学习成为一种趋势。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将微型化的教学内容通过智能终端传输给学生,可以使学生更加灵活地进行学习。同时,通过智能终端,还可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达到更好的知识传播效果。相较于之前的“课堂实录”或是内容较冗长的“在线课堂”,微课堂短小精悍的特点可以更加有效地将课程的重点、难点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以精炼的片段将知识点传输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学生通过手机微课堂以点播的方式重复播放相关微课堂的内容,避免教师重复授课,降低资源浪费,提高授课效率。因此,微课堂将成为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时代的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与学习方式。
一、微课堂的概述
20世纪60年代开始,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学者已提出对某一主题开发出一个短小精炼的“微型课程”[1]。这类微型课程相对独立,以教师的教学经验或学生的兴趣来划分,而不是传统意义上根据具体的知识体系进行划分。因此,它对知识的深度侧重要高于对知识广度的关注。1993年,北爱荷华大学的LeRoy A. McGrew教授提出了60秒课程的概念,两年后的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学者T.P.Kee也提出一分钟演讲的概念。经历了微课堂发展的雏形,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在2008年第一次提出现在意义的微课堂[2]。他认为在相应的条件下,微课堂可以取得与传统授课一样的效果。他认为一个微课堂应该包括5个步骤:罗列课程核心概念;30秒左右的上下文背景总结;3分钟左右视频等形式的课程核心内容;帮助学生巩固课后任务;微课堂视频的上传与共享。我国最先提出以微视频为核心的微课堂概念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他认为:“微课堂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微视频是微课的灵魂和核心,此外,微课堂还需要课前设计微课PPT、课后练习、学生反馈、教师答疑等一系列的半结构化和主题明确的资源库来共同组成。
严格意义上来说,微课堂是通过采用片段式的教学模式将课程中的难点、核心点或是问题点作为教学目标,以目标为导向制定短小精炼的碎片式课程来诱导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自主性的提升,从而提升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率,减少对知识传播中重复授课的资源浪费。“微”是微课堂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也是它与传统教学最明显的区别,这就使微课堂能够以碎片化、片段化、可视化的方式应用于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便于学生携带和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学习。自微课堂提出以来,国内有多个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范福兰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交互式微视频的教学资源的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3];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对国内外的微课堂进行了对比分析[4];王胜对微课堂在职业院校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5];刘小晶对教学视频微型化进行了探索和改造[6]。但由于研究背景和实践领域的差别,其对微课堂的定义等还有不一致的地方。
在传统的学习中,学生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冗长的“课程实录”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时间长、课程容量大、课程学习受场地和时间限制。相较于传统课堂,微课堂可以实现学生“自助餐”式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微课堂帮学生整理出一些课程难点、考试重点以及一些核心的知识点,在短时间内通过微视频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学生的单次学习时长,可有效减少学生上课分神的情况,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和技能。由于可根据学生需求设计微课堂内容,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进行微课堂内容的选择学习,教师也可避免重复授课,提高资源利用率。此外,微课堂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现在普遍使用的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实现随时随地随心的学习。
二、手机微课堂的研究
手机微课堂是以智能手机为载体,通过微课堂向学生传递精炼、短小模块化的碎片化知识。手机微课堂通常由课前设计、课程微视频、微课PPT、课后练习、学生反馈、教师答疑等组成,其中核心内容为微视频。本研究通过专家推荐、查阅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作为分析的框架性指导,对手机微课堂进行了研究。本次对手机微课堂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通过专家推荐确定的[7]。笔者通过向在课程信息化方面有较深研究的学者咨询后,选定可汗学院作为国外的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微课堂”的文献资料,选择了微课的提出人胡铁生策划的“佛山微课”作为国内的研究对象,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高校教师和学生进行微课堂的调研,从而得出教师和学生对手机微课堂的建议。 美国青年萨尔曼·可汗为了向全世界的学习者提供一个高品质可共享的在线学习服务,创建了一个非盈利的组织可汗学院[8]。可汗学院目前的微视频包含的学科丰富、内容充实,其涵盖数学、物理、天文、地理等众多学科。它成功地将微视频和新的学习管理模式整合在一起,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体系。
国内著名微课堂研究专家胡铁生通过建设“微课”资源库,总结了“微课”资源库开发的步骤和途径,主要包括“需求调研、平台开发、内容规划、技术培训、微课建设、共享、交流、应用”等环节。但目前研究表明,微课资源平台功能并不完善,比如在管理功能上,缺乏向学习者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及确定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技术;在应用功能中,缺乏诸如学习单、视频索引等学习支持系统。
同时,项目还对本学院的学生和关注信息化教学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他们也给出一些建议。其中主要有:目前的微课更多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虽然内容很多,但是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指导都还有不足,因此应该鼓励通过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和使用手机微课堂的方式促进微课堂的完善。
通过对上述研究对象的研究,可以看出微课的教学长度大部分是小于10分钟,这非常适合学生的碎片化学习。手机微课堂教学资源平台的投入使用,在教学过程中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吸收10分钟内短视频的内容,可以考虑在视频前附带视频说明,让学生提前知道该微课堂重点应该注意的内容是什么,便于学生抓住重点,提升学习效率。因此,对微视频内容的设计是微课堂的重中之重。见右图所示。
三、手机微课堂的设计与实践
本次微课的内容主要是对原有教学内容的再加工,使其成为“微课堂”,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常情况下,一个完整的微视频课程需要经历选题的设计、课程的摄制、后期的剪辑以及线上发布和课程评价等过程[9]。
对于微视频素材的来源,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1.从日常课程录像中获取丰富的教学素材,并根据微视频选题的设计,对日常的教学录像进行后期加工剪辑成符合微视频特点的微课堂。
2.采用屏幕记录设备对已取得版权的在线网络课程进行后期剪辑,编辑成短小的微课堂。
3.采用动画或其他多媒体形式根据选题全新设计微课堂。对微课堂的教学设计,我们需要考虑到选题、时间的设计。在选题设计中,设计者一定要注意选题的精炼与明确,要针对教学的难点、考点、问题点针对性地选择微课堂的主题。
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微课带来的丰富学习资源和不一样的学习感受,笔者在教学中选择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手机微课堂设计,并将最终成果上传到手机微课堂教学资源平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其中一次课——“Excel公式与函数的应用”为例说明。(见下表)
针对设计好的课程主题,可采用智能手机、数码相机、录屏软件等一种或多种混合的方式对设计好的微课堂主题进行录制或编辑。设置相应的评价体系,如可分为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多个维度进行课程效果的评价,以便后期教师根据评价进行微课堂的改进和修正。最后,通过手机应用软件,将设计好的微课堂视频和相应的教学辅导材料上传到微课堂教学资源平台上,根据应用软件中收到的反馈和意见对微课堂进行不断完善,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通过该手机应用软件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实时沟通,互动地解答学生问题,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四、结语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下,通过移动终端在生活中进行碎片化的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可能。手机微课堂就是顺应该趋势提出的一种以微视频为主题的学习模式,它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不足,选取自己需要的知识点在移动终端上进行快速学习,这样的方式即可快速地查漏补缺,又能使学生对自己不足的地方进行巩固和加强。因此,我们的执教理念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纳入进来。考虑到教学效果的时效性和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我们把数字化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共享互动机制等作为教学组织实施的优先选择,以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手机应用程序与“微课堂”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将会是学生“第二课堂”的最好选择。
参考文献:
[1]曾文婕.微型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化之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9(4):51-55.
[2]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3]范福兰,张屹.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2(6):24-28.
[4]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2):65-73.
[5]王胜.微课堂:职业院校的第二课堂[J].中国远程教育,2013(22).
[6]刘小晶.教学视频微型化改造与应用的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3(3):101-105.
[7]孙众,马玉慧.课堂教学视频的力量:网络时代教师群体学习的新渠道[J].开放教育研究,2012(2):80-85.
[8]桑新民,李曙華,谢阳斌.21世纪:大学课堂向何处去:“太极学堂”的理念与实践探索[J].开放教育研究,2012(2):9-21.
[9]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61-65.
编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42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