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业需求为导向的中职数学教学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与其他学校不一样,普通中学办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中等职业学校则是为了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虽然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主要是专业导向的技能教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数学基础学科的学习,数学知识对任何专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专业技能都离不开数学的原理基础。通常来说,中等职业学校间及各专业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时需要针对各专业教学的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主要就如何依据专业需求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进行数学教学改革进行分析。
[关 键 词] 中职数学;专业需求;教学改革;问题教学法;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4-0182-02
我国目前大多数中职教学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提升学生技术水平为主要教学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数学、语文等基础学科的教学,然而任何专业技术都是建立在基础学科之上的,与数学学科密切相关,一个专业的技术人才必须同时具备职业能力与学识能力,因此对目前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忽视基础学科建设的现状,我们必须建立在专业教学需求为基础的学科性教学改革上,而数学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和广泛性,中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法非常值得我们探究思索。
一、中职教学结合专业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实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虽然它的实施大力推动了
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我国的教育水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招生数量不断下降,同时学生质量也不断下降。許多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能力不足,尤其是对数学的学习,许多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一般,学习进度缓慢,效果不理想。虽然中等职业学校是为了培养技能型人才,但是不能因此就轻视基础学科的学习。为了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培养技术人才,必须加强教学改革,尤其是数学教学改革,在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前,我们需要针对中职数学教学中现阶段的实际状况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一)教材单一,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陈旧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中数学教材与普通中学
使用的都是人教版教材与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数学教材,但是由
于为了与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匹配,对中等职业学校教材内
容进行大量删减,使得一些专业的学生不能有效学习到与自己
专业相关的数学知识。一方面,许多学校数学课程只有一年,而且往往都安排到第一年,这样的编排方式非常不利于数学学习与专业技能相匹配,容易引发两者脱节,在第一年完成数学的学习后,第二年进行专业技能教学时不能充分发挥数学的工具效用。在另一方面,我国近几年多媒体教学技术普及迅速,绝大多数学校都开始采用信息化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然而有些学校在教学时不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仍然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安排,单靠教师口头讲解一些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文化程度不高,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因此也对学习数学失去了兴趣,积极性低下。在对学生评价时,虽然增加了对学生平时作业的考核,但依旧以学生最后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平时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进步等,不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依旧停留在传统阶段。
(二)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单一
我国目前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政策主要是鼓励与中等职业院校对接,让学生能够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目前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毕业时选择直接就业。而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技术型专业人才,因此在进行数学教
学时需要针对学生的专业具体安排教学方案,例如我校的会展
服务与管理专业、房地产专业、计算机平面设计与会计电商专业等,这几个专业所需要应用的数学工具皆不相同,会计电商专业在数学方面的应用主要是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计算、统计等,房地产专业在数学方面的应用主要有测绘,不同专业的数学工具应
用拥有很大的区别,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一般不支持每个专业都配备专门的数学教师,往往都是由一个教师担任几
个专业的数学教学,因此非常考验教师的知识储备。但是目前我国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较单一,根据
相关人士的调查问卷显示,我国绝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师对专业的知识了解程度较低,甚至从未了解,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立足于不同专业进行数学知识的整理,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数学教学也是大同小异,不能做到以专业需求为导向的针对性数学教学,进而导致数学教学整体效率低下。
(三)以专业需求为导向进行数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以专业需求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改革基础方针,它不仅可以推动学校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还能够让学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使他们在日后就业时能够具备更强的竞争力,把数学知识教学建立在专业知识基础上,在提高专业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学生从中受益,促进他们思维开放,充分地创新思维方式,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从这方面来看,实行以专业需求为导向的数学教学改革方针显得非常重要。
二、中职教学结合专业教学的构想和实施
在上文的论述中主要介绍了目前我国中职数学教学所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以本校几个专业为范例,根据我国目前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探究出一些数学教学较为可行的构想和改革措施。 (一)教学目标更加专业化
目前绝大多数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总体方针都以普通中学的数学教学方针为范本,对教学大纲的改动较小,但是普通中学的教学以培养学识性人才为主,对专业性知识的教学相关性不大,从而导致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吃力不讨好,虽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很努力,但收获很少,对自身的专业技能帮助也不大。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数学教学目标的制定时,必须以各专业的专业性知识为基础,通过数学教学结合各个专业的专业知识。我们以会展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在进行本专业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会展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的三元模式,把学生作为企业与学校的一个单元,即会展企业,通过把学生作为一个虚拟的参会公司,对其中应用的数学知识进行整合,在数学课堂上按照学生专业技术学习进度进行配套的数学教学,这样能够使数学教学更加专业化。
(二)教学内容更加多元化
众所周知,逻辑思维是数学思维的一个重点,数学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是逻辑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对学生专业化知识教学益处也相
当大。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就需要引导学生学会依据以获得知识不断发散,联想应用到实际,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缺乏实际应用能力,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对数学教学内容多元化处理,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应当
充分联系学生所学习专业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把所学数学知识
运用于自身专业技能学习,就好比对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学生
进行函数方程的教学时,可以把计算机设计专业所设计的一些
东西作为函数的因变量和自变量,并以此设计一道函数方程计算题或者选择题,在他们思考解题方式的同时加强专业性知识记
忆深度,在解出答案后再对这道题目进行变形处理,进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提高数学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效率。
(三)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中职数学教学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学习自身的专业知识起一个辅助引导的作用。在以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为主要办学目标的中等职业学校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非常重要,要使学生能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充分应用到专业技术的学习中,传统教学方法是没有办法做到的,这就要求教师改进传统教学方法。过去数学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简单的教师讲,学生听、练,学生不能有效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为了更好地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时注意教学效果的总结,根据教学的实际效果进行相关方面的改进,如同本校的建筑装饰专业和房地产专业,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讲授数学知识点,布置难度合理的课堂练习,然后分组安排讨论,在小组内部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能够互帮互助,吸取别人经验,同时在小组外部鼓励各小组互相竞争,对首先解出题目的小组进行奖励,对采取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学生提出特别表扬,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四)教学评价以实践为主
本文所述一些教学改革措施主要是为学生的专业技术学习,并非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而中等职业学校也不应该只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评价的标准,对学生的评价必须全方位,综合考核学生的日常学习态度、平时表现等,当然最主要的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具体实践表现。对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办学方向的中职学校来说,只有学生具有过硬的技术能力,才是评价教学效果优劣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
要改變中等职业学校传统数学教学效率落后的现状,必须实施以专业需求为教学方向的教学方式改革,把深奥的数
学知识整理简化成符合各专业教学要求的数学体系,教师可以以
数学教材为基础,使用问题教学法,充分地利用先进多媒体教学方式,加强教学时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交流,教师应当对学生一视同仁,对吸收知识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补强教学,对一些接受力较弱的学生也不能因此轻视,一定要多多鼓励这些学生。教师应当作为学生学习上的伙伴,充分发挥数学的工具性,同时也要努力学习,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使自己能根据不同专业的知识相关性进行数学教学。学校也应依据专业具体需求制订教学目标,完善对学生的评价考核,进一步提高自身办学水平,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基础性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林文清.基于专业需求导向的中职数学教学改革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6):59-61.
[2]张勤芳.以专业需求为导向的中职数学教学改革[J].河南教育(职成教),2018,149(5):38-39.
[3]戴慧.基于专业需求视角浅析中职数学教学改革措施[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8(4):31.
[4]杨月.以专业需求为核心的中职数学教学改革[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0):76.
编辑 李 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50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