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治理模式研究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把矿山生态治理模式从单一的矿山土地复绿提升到以植被恢复为主题的五大治理模式。即根据项目周围经济、生态、社会环境的需要,把废弃矿山治理后再次利用方向确定为恢复耕地、建设工业园区、进行城镇基础建设、提供游人,休息嬉戏的善人居环境用地和发展农林产业用地等六大方面。
[关键词]矿山;治理模式;生态治理
目前,我国对矿山治理模式的研究不断深人,研究出许多科学可行,具有广泛借鉴和推广意义的成果。比如为矿山植被恢复技术的难重点,开创了矿山开采创面修复模式;又如按功能划分,可将矿山废弃地恢复治理模式分为新增土地型、生态恢复型、景观再造型和综合兼顾型等。再如按山体类型情况将治理模式分成石山区域的封山育林模式,石山、半石山的人工促进封山育林模式,半石山的乔灌混交防护林治理模式,半石山的生态经济治理模式,半石山的生态用材林治理模式,山地的生态薪炭林治理模式等六种。还如按矿山生态环境特点划分为矿山治理与土地整治、工业园区建设、城镇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和建立青山保护长效机制相结合的五大结合的治理模式。
开采创面修复是矿山植被恢复的一个技术难点和重点,开采创面由于质地不同,坡度、坡长不一,稳定性差,在植被恢复前要采用工程措施进行坡面稳定性处理。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有生态植被袋技术、基材喷附技术、岩面垂直绿化技术等。其中,生态植被袋防护技术是将选定的植物种子通过两层木浆纸附着在可降解的纤维材料编织袋的内侧,施工时在植被袋内装人营养土,封口后按照坡面防护要求码放,经过浇水养护,能够实现施工现场的生态修复。植生基材喷附技术是集生态、材料、植物、土壤、工程等多项技术为一体的生态植被恢复工程技术体系。其施工流程主要是先将有机质、保水剂、黏合剂、土壤改良剂、缓效肥、植物种子等材料经过科学试验,配置成核心基质材料,再根据施工现场可利用土源和施工现场的土壤地质条件,对基质进行二次调配,通过高压喷射系统将基质喷射到由于人为或者自然造成的植被破坏而缺少植物生长的土壤区域,营造植物生长条件,并让混人的植物种子迅速发芽生长形成植被覆盖。岩面垂直绿化技术是指用攀缘植物对大角度坚固岩面覆绿的一种立体绿化形式。适于爬山虎、五叶地锦、扶芳藤、凌霄等岩面绿化的植物,具有茎节有氣生根或吸盘的特点。
按矿山功能划分:新增土地型模式,是指经济发达的瑞安等城市的周边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使土地资源更加紧缺,建立废弃资源再开发的新理念,将开山采石作为资源的第1次开发。而矿山废弃地的再次利用为资源的第2次开发。利用自身的地域、区位优势,招商引资,通过修复式、造景式、工程式开采等方式,宜农造田、宜渔开塘、宜林植树、宜牧养殖、宜工建厂,使采矿区域重新恢复到所期望的可供利用的状态,成为土地开发利用新的组成部分。如瑞安西门、西岙矿山治理项目,治理完成后,将新增大面积的城市建设用地。生态恢复型模式,是指对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及城市规划区、风景区外围的丘岗地区矿山废弃地平整复垦耕地获得的土地资源量极为有限,可供经济开发的场地也不大,投入产出很不合理,也无法拓宽新的资源,宜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即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区。在裸露的山体和采坑岩壁上,通过条带式或穴植式覆土进行垂植绿化,以恢复其良好的生态环境景观。景观再造型模式,是指利用矿山废弃地临近城市规划区及风景名胜区的区位特征,采取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景则景等多项整治恢复措施。对矿山废弃地进行造景式整治与开发,在原有景观的基础上,挖掘或创建新的旅游风光区(带)。景观再造以自然景观资源(山景、水景、人文景观)为主体,辅于特色旅游休闲与美食文化等地方特色,以旅游业为主导,使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兼顾型模式,是指大型矿区,不仅采矿区域及矿山废弃地占地面积大、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多,而且可供挖掘、开发的资源多,单一的环境恢复整治模式不利于整个矿区的环境资源的开发。因此,矿区环境恢复必须将多种整治模式融为一体,全面规划、分阶段、分区域实施环境恢复整治,建立不同开发功能(如景观旅游区、生态恢复区等)的整治模式。
按山体类型划分:石山区域的封山育林模式,是指适宜于石山、白云质砂石山,岩石裸露率在70%以上,土壤极少,土层极薄,一般不超过2-3cm,以砂粒、石粒为主,植被恢复艰难地区,采用全面封禁育林模式,禁止一切不利于植物生长繁育的人为活动;石山、半石山的人工促进封山育林模式,是指适宜于岩石裸露50%-70%的半石山及部分条件相对较好的石山、白云质砂石山,通过人工补植、补播后实行全面封禁;半石山的乔灌混交防护林治理模式,是指适宜于岩溶山地中上部,岩石裸露率30%-70%的半石山,有部分灌木或具有天然下种侵人的条件。该治理措施充分利用本区的水热条件,采取天然更新、人工造林相结合的措施,通过“栽针、留灌、补阔”或“栽阔、抚灌”形成复层乔、灌混交林,加速石漠化土地植被的恢复;半石山的生态经济治理模式,适宜于半溶山地中下部、洼地、河谷地区,坡度相对平缓,露岩30%-50%,岩层倾斜,有较多的岩缝,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该措施充分利用水热条件,种植经济植物,与当地群众的经济利益相结合,以此带动石漠化土地的治理,同时配备少量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以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半石山的生态用材林治理模式,适宜于岩溶山坡中下部、丘陵地区,露岩率30%-70%,层岩倾斜,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在该地区,由于层岩倾斜,植物根系能充分向下深入,可栽植用材树种,既能绿化石漠化山地,又能为当地群众解决用材问题;山地的生态薪炭林治理模式,适宜于岩溶山坡中下部、丘陵地区,露岩率30%-70%,层岩倾斜,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考虑当地农村能源紧缺,在立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栽植栎类、刺槐等树种,以解决农户燃料、饲料等问题。
按矿山生态环境特点划分:与土地整治、工业园区建设、城镇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和建立青山保护长效机制相结合的五大结合的治理模式,把矿山生态治理模式从单一的矿山土地复绿提升到以植被恢复为主题的五大治理模式。即根据项目周围经济、生态、社会环境的需要,把废弃矿山治理后再次利用方向确定为恢复耕地、建设工业园区、进行城镇基础建设、提供游人,休息嬉戏的善人居环境用地和发展农林产业用地等六大方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86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