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几种难防杂草的防治技术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水稻种植中,杂草的防治是保证产量的关键,而伴随着水稻田杂草群落结构的变化,难防杂草的出现,给水稻种植户造成了巨大损失。本文就水稻田中几种难防杂草的防治技术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通过有效的杂草防治来保证水稻健康生长。
[关键词]水稻田;难防杂草;防治技术
最近几年,广西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增大,取得了较高的种植效益,而因为长期使用某一类型的化学除草剂,导致水稻田中出现了一些难防杂草,其不仅生长迅速,而且单次用药无法取得预期效果,引发了水稻减产的情况。如何对这些难防杂草进行有效防治,保证水稻的质量和产量,是地方农业技术部门需要深人研究的课题。
1难防杂草化学防治技术
1.1蒲草
蒲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发达,地表部分直立高度可以达到0.5-3m,叶片呈狭条形,可以通过种子和根茎繁殖。因为蒲草叶片表面有厚度较大的蜡质层,常规除草剂很难渗透到其内部,加上发达的根系和较快的生长速度,无法通过单次用药实现彻底防治。
如果稻田内蒲草的数量稀少,可以利用草甘膦对其茎叶进行涂抹;如果数量大,可以在春季四叶期前用,以10%草甘膦1250-1500ml,加水30kg稀释(每667m2),配合0.1%洗衣粉来增强其渗透性,有助于药效的提高。第一次用药后,可以在新生株生长到3-4叶时,再次用药,通过多次用药的方式来提升防治效果。药剂喷施可以选择水稻分蘖期,此时蒲草叶片大,受药面积大,方便药剂喷洒作业,在喷药时可以选择手动喷雾器,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使用自动喷雾机。
1.2水葱
水葱为多年生莎草科植物,具有匍匐状根茎,树根众多,叶片为线形,长度在1.5-11em之间,小穗单生,也可以在辐射枝顶端簇生2-3个。
水葱本身的茎秆较细,表面光滑,药物难以附着,因此很多除草剂在面对水葱时都只能无功而返,想要对其进行有效防治,应该做好药剂的选择工作。可以按照每667m2的用量,将25%灭草松150mL、56%二甲四氯15-l8g與15kg水充分混合,在稻田内均匀喷施,用药前应该排空稻田内的水,确保水葱能够露出水面,然后选择无风高温天气进行喷雾,使药液均匀喷洒在水葱茎叶上。用药1-2d后才能灌水,一.般情况下,水葱会在用药一周后枯死。.上述药剂对于三棱草、野慈姑、雨久花等同样有着良好的防治效果。如果水葱较多,可以采用莎多茯加瑞飞特进行防治,在充分保障水稻安全的同时,也可以降低用药成本。
1.3野慈姑
野慈姑又名水芋,同样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片呈箭形,开白花,具有雌雄同株的特性,是慈姑的变种。与慈姑相比,野慈姑植株较矮,叶片小且薄,属于水稻田内的恶性杂草之一。
在对野慈姑进行防治时,可以选择水稻分蘖末期,按照每667m2的用量,将2.5%五氟磺草胺乳油33-46mL于20-30kg水充分混合,于稻田内进行喷施。在用药前应该讲稻田中的水排空,用药后24h才能灌水,然后进行5-7天的保水,将水深控制在3-5em,以此来保证药效[2。
2综合性防治措施
上述化学药剂防治措施在应对难防杂草时有着良好的效果,不过很多时候都只能针对某一种或者几种杂草,而且并不符合无公害水稻的种植要求。对此,农业技术人员还应该根据水稻田的土壤质地、种植习惯以及杂草类型,采取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2.1做好深耕深翻
通过深耕深翻的方式,能够将破坏杂草的根系,并将其翻到地表,经过日晒风吹,使得其逐步失去发芽能力,而杂草的种子则被翻人到了深人层,同样无法顺利发芽。不仅如此,深耕深翻还能够提升稻田肥力,保证水稻的稳产高产。
2.2注重机械除草
早春应该做好整地,在保墒的同时,促进杂草萌发,同时泡田水层也不能过深,这样能够令杂草尽早发芽,配合机械除草的方式及时消灭杂草。
2.3清理沟渠池梗
水稻田内的很多杂草都是水流从上游灌水沟带来的,尤其是在进人5月后,天气转暖,杂草的生长速度加快,6月末更是开花结实以及地下根茎的成熟期,农户应该及时对沟渠池梗进行清理,将杂草种子消灭在成熟前,这样能够有效预防灌水时杂草进人水稻田内3。
3结语
水稻种植中,杂草的防治非常重要,会对水稻的产量造成直接影响。常规的杂草防治一般都是借助化学除草剂实现,但是对于一些难防杂草,因为其本身的特性,一般除草剂无法取得很好的效果,或者即便起效,单次用药也很难做到完全根除。对此,农业技术人员应该做好研究,针对不同杂草选择不同药剂,配合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尽可能将杂草消除干净,以此来保证水稻的健康生长。
[参考文献]
[1]张学成.水稻直播田一年生杂草防治药剂配方筛选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9(04):86-87.
[2]李春艳.水稻恶性杂草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2019(02):77.
[3]崔逸.寒地水稻常见杂草防治技术研究0J].现代化农业,2018(09);7-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1615.htm